為什麼會有人大肆吹噓「讀書無用論」?為什麼大家會覺得健身房裡的人身材都很好?很多情況下,大家看到的結果,往往都是經過篩選後的「倖存者」。生活中存在著很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所以大家往往會高估一個方案的成功率。
例如,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的創業投資問題,很多創業投資成功的人士會被媒體邀請說出自己的投資經驗和成功方法,你問他成功是什麼體驗?當然是成功人士的體驗啊。因為那些創業失敗的人,我們是看不到的,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所謂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大家在做統計分析的時候,通常只會關注那些成功的例子,從而得出以偏概全的錯誤結論。在金融投資領域,倖存者偏差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作為投資者,大家可能會經常看到一些關於投資理財產品的回報統計數據,如果大家不仔細觀察這些數據,就很有可能受到倖存者偏差的影響。
同樣地,倖存者偏差還會造成大家出現認知片面的問題。例如,大部分產品上市前都會有一個測試階段,往往商家都會找核心用戶使用,但是一個全新的產品如果只是考慮原有用戶的體驗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些老用戶已經熟悉了這個商家的產品風格,給出的意見自然不夠全面。另外,新產品必定要擴大用戶群,才能會商家帶來更多的利潤收入,只找老用戶肯定不夠。
由此可見,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家,都要避開倖存者偏差帶來的局限,才能有更加客觀全面地思考問題,那麼大家要怎麼做才能更加理性呢?
第一點:正確對待錯誤或失敗
每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大家不可能完全依靠模仿他人的方法就複製了他人的成功,因此,對大家來說,更加實際的方法是弄清楚那些失敗的案例是如何發生的。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如果大家沒有信心把一件事情做好,不妨想一想做不好的情況有哪些,當你把這些信息列出來之後再一條一條地克服掉,那麼成功也就變成了一種必然。所以,如果大家看了很多成功營銷的案例後,感覺它們對自身還是沒有什麼效果,那麼小編建議大家去看看那些失敗營銷是怎麼淪為失敗的吧。
第二點:參考客觀角度的建議
常言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大家設計了一款產品,僅僅只是停留在自己反覆體驗和自我檢查下,通常很難找到合適的改進方案,這是小編多年的經驗總結,也是實實在在的倖存者偏差問題。因為大家對這款產品的熟悉程度必然會超過用戶,大家知道的信息和用戶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對等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新產品在上市之前都會找新用戶做內部測評的原因了。
第三點:關注被遺漏的信息
實際上,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和了解到的並不是全部的信息。例如我們現在所獲知的歷史信息,都是歷史學家們通過以前留下的文字和文物做出的推測和判斷,但還是有很多歷史真相等待大家去挖掘和補充。
再比如,小編很喜歡挖掘一些經典的冷門電影,感覺那些經典的冷門電影都是被時代偷偷私藏起來的珍寶。通常情況下,這些冷門電影被翻出來之後都能收穫到很多好評,所以小編每次看到「冷門電影推薦」的文章都會忍不住想要點進去看一下,說不定會從中發現什麼寶藏。其實,是因為冷門電影的受眾人群比較少,而大部分情況下,少即意味著精品,自然大家會產生這種「冷門電影都是精品」的錯覺。
總而言之,一方面對商家來說,想要發現產品需要改進的部分,不僅要關注核心老用戶,還要關注目標用戶群中那些你平時接觸比較少的人,這樣獲得的建議不僅更加客觀多樣,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過程很有可能將潛在用戶變成真正實現消費的用戶。
另一方面對大家來說,想要成長,就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更要去發現自己注意不到的地方,把短板補齊才是成長的正確方向。如果大家只知道關注一些被某些標準篩選後的信息,自然我們做出的結論或判斷也是不周全的。
生活中充滿了倖存者偏差的陷阱,但只要大家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穿破問題的表層,深入挖掘,就能夠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不被偏見蒙蔽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