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梁秀峰
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成員包括東協10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RCEP的籤署意味著全球最大自貿區的成立。截至2018年,該自貿區涵蓋全球29.7%的人口、28.9%的GDP、26.1%的貨物和服務貿易,以及38.3%的FDI(國際直接投資)淨流入。參與國之間超過90%的貨物貿易將實現零關稅。
歷時8年的RCEP談判,就此修成正果。
值得注意的是,藉助RCEP,中國首次跟日本達成自由貿易協定(FTA),同時日本和韓國也是首次達成FTA。
躊躇不前的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是否會有新的進展?
中日韓FTA標準超過RCEP標準
如果說,三國之間把標準定得一般,中日韓自貿區也是可以形成的,比如類似RCEP這種。
RCEP籤署國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為了實現利益平衡,RCEP沒有設置特別高的標準,只有90%貨物貿易將實現零關稅,時間上也是放的比較寬,可以寬限10年-20年。
不過,一個這樣的自貿區並不是中日韓三方所期待的。
2019年,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表明,要加速推進中日韓三國的自貿協定談判。三方確定的目標就是在貨物、服務和投資三大市場準入領域都要超過RCEP,是個RCEP+的協定。
既然三方想形成一個高標準的自貿區,那這個談判過程,自然不會容易。
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國際關係上的齟齬,特別是韓日之間;二是三國在產業結構上存在衝突,協調並不容易。
糟糕的日韓關係導致三國FTA談判停滯
2012年,中日韓三國經貿部長舉行會晤,宣布啟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到現在,三國的自貿區已經有近8年,迄今歷經16輪談判。
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能夠談判成功,最關鍵的原因是三國之間的分歧一直存在。
最近幾年,中韓之間關係逐漸變得緊密起來,為雙方更緊密的經貿合作奠定基礎。三國之間,也只有中韓之間籤訂了自由貿易協定。
中日之間關係也有改善的跡象,但短期恐怕難有大的改變和突破。
在三國關係之中,目前最糟糕的是日韓關係。因為勞工賠償問題,日本限制向韓國出口重要高技術材料,韓國民眾也進行了大規模日貨抵制運動。日韓關係處於冰點,直接導致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停滯不前。
三國產業結構存在衝突
中日韓三國產業合作空間不少,但衝突同樣也多。
從傳統製造業到高端產業,中日韓三方都存在競爭。在農業議題上,最近幾年三國有一定程度的擴大市場對外開放,但都有所保留。
中日韓三國都是經濟大國,中日分別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韓國預計今年也將進入前十。
兩個經濟大國想達成自貿協定,都是非常困難的,何況是三個?
中國推進三國FTA談判的可選策略
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涉及三國,自然也需要談判策略、技巧。
在自貿區談判上聯韓製日,對於中國來說,或許是一個可選的策略。
從目前中韓、中日關係來看,顯然中韓之間有更多的共同利益。除了越來越緊密的經貿關係之外,中韓之間在朝鮮半島和平上有共同的利益。
薩德危機爆發後這幾年,韓國國內對於中韓關係重要性有了更清醒的認識。不僅文在寅所在的共同民主黨努力促進中韓友好關係,當初推動薩德入韓的樸槿惠所在的保守派政黨,也對中韓關係有了更謹慎的態度。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在經貿層面,韓國對中國市場有非常大的渴求,中國也希望與韓國半導體等先進產業進行更緊密合作。從趨勢上看,中韓產業鏈合作會越來越緊密。
而韓日之間產業競爭更為激烈。這次日本藉口勞工賠償問題,限制向韓國出口重要高技術材料,其實也有遏制韓國高端製造業發展的目的。
中方可以通過把目前的中韓FTA進一步深化,更大程度向韓國企業開放市場,甚至以政府合作方式鼓勵推動雙方企業在高端製造業上進行合作,比如推動中國半導體企業與三星合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給予日本企業壓力,促進日本政府更積極推動自貿區談判。
美國是否重啟TPP,將影響三國自貿區談判
最近在回答記者關於RCEP提問時,拜登強調,美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25%,「我們需要與其他25%甚至更多民主國家保持一致,這樣我們才能制定一套規則,而不會受制於其他國家。」
「一套規則」是什麼?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就是一種可能選擇。
對日本來說,拜登上臺後,回到歐巴馬時代——把美國拉入TPP作為對外經貿首要工作、而對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採取敷衍的態度,這種場景很可能再度出現。
對韓國來說,如果拜登重啟TPP,顯然也會讓韓國把很多注意力放到TPP上。假如拜登對華採取強硬政策,韓國國內也勢必會對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有更多質疑聲音。
2022年韓國將進行大選,如果拜登對華採取強硬態度,勢必也會讓文在寅政府在中日韓自貿區問題上採取更謹慎態度。
拜登近日表示,他有一份詳細的貿易計劃,將於2021年1月21日,即他「宣誓就職」的第二天進行討論。這份貿易計劃到底如何,會不會重啟TPP,令人關注。
中日韓自貿區的前途命運如何,2021年將會是關鍵的一年。
□梁秀峰(新京報智庫研究員)
編輯: 柯銳 校對:陳荻雁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