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莎士比亞
不同的人心裡對智慧城市的理解也不一樣。做大數據的認為智慧城市就是數據整合,ICT設備供應商認為智慧城市應該是基礎設施建設,而運營商認為智慧城市就是網絡。
在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副總裁張鵬看來,智慧城市是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的結合,而智慧城市本身,應該是虛擬城市和實體城市相互融合的過程。
近日,在鄭州(國家)高新區智慧城市實驗場舉行的「2020數智治理領航者峰會」上,新華三集團副總裁張鵬在《數智治理 新基建的紫光探索與創新》主題演講中,發布了新華三全新城市作業系統,如其所說,「智慧城市是長出來的,而不是建出來的。」
新華三集團副總裁 張鵬
隨著科技的發展,城市的治理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也在不斷的向前演進。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治理新挑戰,新華三集團在數字城市大腦的研究和探索從未間斷。
新基建下
智慧城市治理的挑戰與機遇
在新基建風口之下,智慧城市早已成為數字經濟賦能的主舞臺。隨著各新基建行動方案的陸續出臺,如何讓城市更智慧,既是新基建的重點任務,也是現代城市治理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新基建」的本質是通過新基建的建設促進數據的流動和融合,最重要的核心還是數據。「老基建」是促進人和物在空間中的流動和融合,在流動融合中產生數據的價值,賦能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兩者都是基礎設施。不同的是一個面對物理世界的人與物,一個是虛擬世界中的數據。
衡量「老基建」的發展,機場可以看每一年的吞吐量,以此衡量效率高低;高鐵可以衡量貨運量和客流量是多少;高速公路可以衡量車輛的通行率是多少。
而「新基建」的發展不只是比較機房大小或網絡快慢。機房大、網絡快只是「新基建」的表象。就像是修路,不是路越寬越好,而是看路的利用效率高低和產生的價值大小。
所以,數據在「新基建」的平臺上跑的快,跑的好,更重要的是數據在新基建平臺上相互碰撞能夠產生的價值。「新基建」是賦能數據,老基建是去賦能人和物,通過新、老基建的融合,人、物、數之間的融合,這就是「新基建」的魅力,與價值所在。
「這個時代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對百行百業的理解是勇敢的去擁抱新基建,並在勇敢的擁抱與試錯中找到與新基建的結合點與突破口。」張鵬說。
城市作業系統3.0,讓城市回溯本源
城市作業系統恰是新華三集團,找到的這樣一個結合點。
張鵬表示,城市作業系統以四張網絡打底,包括政務的內外網、物聯網,以及一張移動網。通過紫光混合雲的物理融合,構建三個核心庫、N個業務庫,生成以區塊鏈為核心的智鏈數據引擎,雲+引擎來實現數據的化學融合,構建起新華三集團獨有的城市作業系統。
據了解,作為新華三集團與時俱進中的一個代表,城市作業系統藉助技術融合、數據融合、業務融合等實施經驗,目前,新華三支持提供的特色的應用場景,也覆蓋了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產業經濟、生態宜居、城市運營體系等放方方面面。
我們知道,電腦的Windows作業系統,是將網卡、主板、CPU等通過接口和融合器來進行整合,讓各種資源歸位。與此同理,城市作業系統兼具開放和兼容,讓智慧城市的應用會越來越豐富,給城市未來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有發展空間的平臺。
最關鍵的是,智慧城市作業系統不是簡單的代碼是一套機制,新華三集團希望所有的廠商加入進來,回到智慧城市「長」的這個邏輯上,共同把這個平臺做大做強,既然有Windows,也有Linux,還有安卓和IOS,這才是回到了本源。
筆者認為,城市作業系統是真正站在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根據用戶角度去思考不同的城市需要怎樣不同的服務,需要什麼樣的智慧城市,為城市提供一個菜譜和基礎環境。正因為如此,新華三集團才能做到面對不同類型和規模的城市,都可以通過城市作業系統作為底層承載去為每一個城市量體裁衣,提供定製化服務,從而形成適合各個城市發展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
城市作業系統也並非是新華三集團的一時之舉,而是尋循序漸進的結果。
早在2017年5月17日,新華三便開始研發智慧城市作業系統1.0;2019年4月19日,在重慶發布了智慧城市作業系統2.0;直至此次在2020數智治理領航者峰會上發布全新城市作業系統3.0。新華三在智慧城市的建設與治理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張鵬看來,主要有三點:統、用、數。
其中「統」是指統籌的機構、平臺、管理,統籌的機制和平臺,一個技術層面,一個行政層面;「用」是指服務,不是建機房、拉光纖就是智慧城市,最終都是圍繞「用」做文章;數,通過「用」、「統」,最後沉澱到了數據,把自己的數據掌控住,讓要素資源能夠為我所用。
不難發現這三點之間的關鍵:「統」是基礎,「用」是目的,「數」是關鍵,這三點結合,其實就是拉通城市底部的數據,使其支持到上層的智慧應用,做到服務。
張鵬也指出,新華三集團推進智慧城市的作業系統,是為落實中央的一系列決策、方針、路線、政策來提供一個信息化、智慧化、數位化的承載平臺,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未來5年,乃至15年,描繪了美好的藍圖,並對建設數字中國、提升智能治理效能、鄉村振興等提出了很多規劃和願景,新華三城市作業系統是落實願景重要的數位化解決方案和數位化底層平臺。
始終「在路上」,智慧城市沒有終點
對於智慧城市建設,城市作業系統的意義,遠不止眼前這麼多。
比如在技術創新上,傳統智慧城市架構通常包括IaaS、SaaS、PaaS三個層級,而重點大都放在了SaaS層,新華三集團則將應用的共性拉到了PaaS層,又把IaaS層上的配置雲和管理安全等統統放到了PaaS層,上下合力讓PaaS層成為真正幫助城市掌控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同時,還可以支持各種個性的開發。幫助智慧城市發展搭建一個共性的平臺,滿足城市發展的信息化的需要。
再比如,過去大量的所謂智慧應用只是簡單的物理融合,就是在一張網上是在一個雲上,調度數據做了分析,但軟體仍然是孤島,只是物理整在了一起。而新華三集團的城市作業系統不同於過去的雲和網,而是面向應用端的平臺,讓各類應用在上面融合生長,這就真的做到了讓智慧自己「長」出來。
這樣的優勢在於,首先是應用廠商開發公司工作量會減少;其次是客戶的投資與花費會大大降低;第三是原來的智慧城市架構只是雲、物理的融合,現在真正實現了應用性之間的融合,而不是簡單的入駐到雲。
正如張鵬所說,智慧城市永遠在路上,「在路上」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逗號,暫時沒有看到句號,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重點。
在筆者看來,人們對每個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智美新城」的期待永無止境,每個時代對城市的追求也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設只會永遠在路上,或許有逗號,卻沒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