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都市圈空間面積約1.59萬平方公裡,2019年的GDP總量1.8萬億,常住人口1920萬,即以佔全省不到9.6%的國土面積,承載了19.92%的人口,創造了33.16%的經濟總量,「圈」內的37個工業園區創造了佔全省1/3以上的規上工業收入。「所以從投資的角度來講,鄭州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個地方,以前我們叫『得中原者得天下』或者『得中原者得未來』,那麼現在可能也是『得鄭州者得未來』。」
7-Eleven,在全球有7萬多家店的連鎖品牌,你猜哪個城市的門店創造了其單日消費紀錄?
上海、深圳、東京還是紐約?答案可能在你的意料之外:是中國鄭州。
據東方今報報導,10月23日,鄭州7-11首店開業。據稱,單日銷售額達到65萬元,刷新7-11全球7萬多家連鎖店面單日銷售記錄。今年以內,還將會有接近10家門店在鄭州陸續開業。
其實你要是對鄭州這個城市多些關注,這個答案也在意料之中。近些年,鄭州已成了新一線城市的「網紅」,據第一財經發布的《2019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在抖音打卡地點豐富度上,鄭州緊隨西安、重慶和成都,位於第4位。在硬數據上,2019年,市長王新偉指出鄭州已經實現三大突破:2018年GDP破萬億,常住人口破千萬,人均GDP破十萬。
「所以從投資的角度來講,鄭州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個地方,以前我們叫『得中原者得天下』或者『得中原者得未來』,那麼現在可能也是『得鄭州者得未來』。」
11月12日,在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方塘智庫舉辦的「你好,都市圈」雲沙龍上,主持人葉一劍在分享完7-Eleven鄭州門店的故事,做出如上一段熱情洋溢的點評。在雲沙龍上,幾位對鄭州都市圈進行過長期觀察的專家學者就如何推進鄭州都市圈高質量發展,以及產業新城在都市圈建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鄭州中心城市CBD實景
新一線群雄並起,強省會遍地開花,鄭州又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講經濟,讓我們從產業說起。2019年,鄭州市進出口總額628億美元,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位。其中富士康旗下企業出口318.3億美元,佔鄭州市出口總額82.5%。
根據《中國城市大洗牌》一書相關章節分析:9年前富士康落地鄭州後,帶來了一大批相關或配套企業入駐,使得今天的鄭州,聚集了華為、中興、天宇、創維、oppo、酷派、魅族等上百家終端智能製造企業,電子信息產業就此成為鄭州最大的經濟支柱之一。有數據顯示,全球每7部手機中就有1部來自鄭州。
承接東企內遷的鄭州,不僅是產業上的承接,利稅的增加,更關鍵的是將勞動力留住。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外出務工的大省。富士康等企業落戶鄭州後,增加了很多就業崗位,在外漂泊辛苦打拼的河南老鄉,有了更多可以回鄉工作的選項。
而在迎接富士康入駐鄭州時,這個城市也顯示出它的魄力,除了一攬子的優惠條件,更是在促其紮根的細節上做足功夫。
據財經號「非凡油條」介紹,當年富士康上遊配套企業多半是小規模經營,資金儲備不足,鄭州給了補貼,促使它們順利搬到鄭州。富士康除了代工出口,也有自己的電子產品,但沒有市場普及度。結果鄭州把部分重點產品加入到「家電下鄉」的名錄。這變相幫富士康打開了中低端產品市場,開拓了內銷新局面,建立起企業和地方新的依存關係。
這種真誠也迎來更多企業的青睞,據官方數據,鄭州已形成七大主導產業和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製造兩個5000億級產業集群,智慧型手機產量約佔全國七分之一,速凍食品佔全國60%份額,客車銷量約佔全球七分之一。旺盛的出口,更是讓鄭州機場客貨運規模持續保持中部「雙第一」,2小時航空圈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和市場。
近年,鄭州還常因「人」登上熱搜:除了2018年底鄭州常住人口破千萬,還有2019年鄭州市淨流入人口46萬,2020年春節名列全國十大遷出城市之一。
還有兩組更值得關注的數據:鄭州65歲以上人口佔比7.4%(北京、上海超10%,瀋陽、長春等近20%);鄭州14歲以下人口佔比15.4%(上海8.3%,杭州12.2%,成都12.6%)。可以講鄭州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城市,充滿更多的可能性。
▲新鄭電子信息產業園實景
今年10月底剛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這就要求我們去理解城市,去比較城市,往後要從都市圈的維度去觀察。
那如何以都市圈角度解讀鄭州呢?在「你好,都市圈!」雲沙龍上,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建國介紹,鄭州都市圈主核心區域為鄭州全市域,周邊輻射帶動區域包括:開封中心城區及其下轄尉氏縣,新鄉中心城區及其原陽縣、新鄉縣、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焦作中心城區及其武陟縣,許昌中心城區及其下轄長葛市。
王建國還帶來一組硬核數據:鄭州都市圈空間面積約1.59萬平方公裡,2019年的GDP總量1.8萬億,常住人口1920萬,即以佔全省不到9.6%的國土面積,承載了19.92%的人口,創造了33.16%的經濟總量,「圈」內的37個工業園區創造了佔全省1/3以上的規上工業收入。
為推進鄭州都市圈建設,河南省審議通過《都市圈建設領導小組工作規則》《2020年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工作要點》等一系列文件,為每一座城市規劃了鮮明的城市發展定位:
鄭州——「龍頭」,開封——「歷史文化」,新鄉——「創新」,焦作——「文旅」,許昌——「智造」。
那鄭州這個龍頭是否提供足夠動能了呢?王建國認為,鄭州作為「主核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相對有限,經濟外溢主體是處於產業鏈低端的一般製造業,及相對低級的集貿市場、批發市場等業態;另一方面對高端要素的吸納積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整體上處於高集聚低輻射的交叉階段。而四個次核心城市,總體上看城市的規模相對較小,還處於要素加速集聚的階段。
如何改變?總藥方是「強核賦能」和「構網暢流」。
「強核賦能」就是「主核心」鄭州中心城區,及「次核心」開封、許昌、新鄉、焦作四市,要加大力度發展產業,蓄積外溢和輻射的動能勢能,逐步完成核心城市由「純集聚」到「有輻射」。除了主、次核心這幾個點,城市周邊廣闊的「腹地」空間也要發展起來。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耀軍也提出如果只有城市,而沒有城市之間的節點,沒有形成城市與周邊的有機聯繫,都市圈就不可能實現大跨步發展。
要想有機聯繫起來,就要「構網暢流」,細密的交通網絡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一直以來,鄭州所處中原大地,是全國性大鐵路,公路的交通中樞的中樞。但王建國敏銳察覺到,儘管鄭州與外省連接的高鐵建設四通八達,但鄭州都市圈內各核心城市之間的交通運輸體系目前還有待完善,尤其是軌道交通建設相對滯後。鄭州市區到其他四個次核心市區的軌道交通,目前僅開設了到開封、焦作的路段。
實際上,政府各界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目前鄭州都市圈正在規劃各方面的道路連通體系,尤其是軌道交通的建設,比如鄭州航空港區到許昌的市域鐵路,正在加快建設中。
「強核」是都市圈發展的重心,但卻有內在衝突的風險。強核本意是當中心城市的產業格局發達後,要麼發生更新換代,將舊產業逼到城市外圍;要麼新產業開始需要一批開設在郊區的上下遊小企業。但還有不可忽略的情況:新產業產生虹吸效應,吸走了城市周邊的勞動人口,舊產業有環境汙染,外圍也不願意接。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規劃師袁牧認為:「產業外溢不應該是像以往的高端留下、低端外溢,或者有汙染的外溢,沒有汙染的留下。而應該是每個地方有選擇的,並且是選擇最合適的產業去發展。在都市圈內部,相互之間的產業關聯促成了人口和資本的流動性。」「產業的外溢其實是一個均衡發展的概念,它不是你多了溢出來飄出來的這種東西,而是能在空間上產生一個相互關聯的產業集群的概念。」
這種理想的願景,對都市圈內部有了一個嚴格要求:絕不可同質化發展。早期城市間的發展經常有大幫哄現象,某個行業帶來看得見的利潤後,周邊城市批量複製,大規模重複建設,結果在後續的發展中被政府「合併同類項」。這既造成資源的浪費,也無法讓都市圈內部產生有價值的能量交換。
通俗點說,好的都市圈就像人體,心肝胃各司其職,但每個有一個就好,多了就是病變的畸形,只有被切除的命運。具體看鄭州都市圈,「對於開封、許昌、新鄉、焦作這四個次核心城市來說,要立足自身發展實際,著力突出特色,發揮比較優勢,最大限度地實現與鄭州的錯位發展」。
「具體來說就是開封主要著眼於文化旅遊和娛樂休閒、許昌主要立足於裝備製造和生態旅遊、新鄉應該聚焦於新能源和生物醫藥、焦作應該致力於全域旅遊和現代輕工,把各自特色和優勢做大做強」。
這是對次核心,至於核心城市的周邊,尤其是主核心和次核心之間的縣域,更不能被動等待產業外溢或被虹吸,應該結合自身優勢,利用市場力量,自我賦能,這樣才會徹底跳出等外溢還是被虹吸的怪圈,成為都市圈生命體裡的能量發光體。
對於縣域,「你好,都市圈」雲沙龍上主持人葉一劍甚至表示:「在都市圈的思維之下,之前所謂的周邊縣城已不能再用縣域的概念去理解它。」他認為,應將縣域作為一個將來在鄭州都市圈裡面的某一個極化的點。對於所謂極化的點,他的想法也近似筆者所說「自我賦能」,像武陟要想成長起來,他同樣認為只有鄭州的外溢其實也是很難實現的,還需要有其自身的產業模式和成長方式。
▲武陟產業新城城市一角
專家們是坐而論道,市場力量早已起而行之。像華夏幸福就看透這股都市圈未來發展的大勢,率先為一批圈內腹地的「未來增長極」量身定做各式各樣的產業新城。
以前文所述的武陟縣為例,那是2016年華夏幸福首進河南時,通過與武陟縣政府合作,採用「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合作共贏」的PPP市場化運作模式,共建武陟產業新城,在河南邁出以政企合作模式探索縣域轉型發展的重要一步。
目前,在武陟產業新城已經籤約的超70家企業中,近40家是裝備製造類企業,產業領域主要集中在高端專用裝備、汽車電子領域。此外,武陟產業新城正加速發展電子信息、大健康等新興產業,通過提供標準化廠房和專業的孵化平臺等一系列配套服務加速產業集群發展。
華夏幸福沿「米字形高鐵」等交通大動脈,又相繼啟動長葛、新鄭、獲嘉、新密、祥符等5座產業新城的建設和運營。「現在的產業新城建設邏輯,不是說先定好產業,再由誰來承接,而是先看產業環境特徵和人力資本構成,再選擇更有利於生態養成和健康增長的特色產業來重點培育。」華夏幸福研究院院長顧強對外一再強調。
目前,華夏幸福已為鄭州都市圈導入及打造了智能製造裝備、都市食品、現代物流、專用裝備、新型顯示、科技服務等10餘個產業集群,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六座產業新城籤約入園企業累計超過27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過三分之一,有利推動鄭州都市圈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主次核心城市皆能加速動能轉化,廣袤腹地依靠產業新城多點開花,作為人口第一大省的核心城市圈,其茁壯成長事關一億人的幸福。不用親子相隔,也不必遠走異方,一家人就在祖輩的原野上,接受新產業的賦能,收穫生活的安穩美好,這將是中原大地上最值得期待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