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
《一人之下》第3季的「入世篇」只有短短八集,這一季其實是為之後的劇情做鋪墊,講述年輕一代異人建立友情以及王也決定入世的故事,以便展開未來的劇情。
文/安小辰
《一人之下》第三季開播,上來就是「道爺」大戰諸葛三人組,經費燃燒、打戲流暢,。有一個疑點,不知道觀看TV版動畫的小夥伴有沒有發現?在第2集中,王也與諸葛青交談的時候,說高估了自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王也一直以為自己能完美地處理自始至終所遇到的全部問題。
包括從小到大應付周邊的親戚、考清華、當道士、被師父打、羅天大醮的對手、和武侯奇門對陣。給張楚嵐選擇、被武當除名,王也完美地解決了以上所有的問題,在王也面前,沒有不確定性這種東西,命運就像在被王也牽著鼻子走一樣。
你說王也是自以為是也好,認為他居高自傲也罷,事實是:王也確實有解決麻煩的能力,也稱得上異人界中的強者。
《太霄琅書經》云:「人行大道,號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曰道士。」
一個道士修煉有成的標誌,就是他/她能完美地處理自己所遇到的全部問題。
道教的終極理想:「我命由我不由天」。王也,一個極度慵懶不爭的人,卻是這句最為狂傲的古語的絕佳代言人。
這個男人牢牢地把自己的命運抓在了自己的手裡。但王也回到北京,回到家之後發現自己卻重新落到了命運的圈套裡,很多東西開始超出王也能掌握的範圍。
他以為自己很厲害,什麼事都應付得來,從小把所有人都哄得很好,實際上,如今的他沒有足夠的力量保護家人,如果他家不是富翁的兒子,他連辦事的錢都沒有,更別談處理世俗的經驗了,空有一身本領,卻想不到解決的辦法。
他以為自己做得很好,實際上只是自己命好,如果他跟楚嵐出身一樣,他能明白,自己是沒能力做到楚嵐的地步……
王也正是因為有「殷實的家境,什麼都不缺,不需要去為目標操心努力」的出身,才能有「怎樣都好」的佛繫心態,也正是這樣的心態,讓他不得不去尋找一種目標和目的——討好身邊的親人,滿足他們的期待,同時也滿足自我精神上的空虛。
反觀張楚嵐,他有恰恰相反的出身境遇,從小被爺爺教導低調處世,盡全力做到泯然眾人,一窮二白毫無人脈的家庭背景,讓他不得不用盡所有情商和智商,來獲取自己想要的生存和安穩,看似吊兒郎當,實則圓滑世故。
王也在山中修道,已經算是小有成就。但在世俗和城市中,王也發現自己還是有辦不到的事情的。大道衝塞於天地之間,王也得道,可以出塵,卻不能入世,這就是王也說為什麼高估了自己的真正緣由!
在山中能行道,在城市和社會卻不能行道,這樣會被祖師爺給罵的。特別是王也看到張楚嵐後,他發現就是張楚嵐這個俗不可耐的人,幫他解決了他最頭疼的事情,而這種人也就是當初他所瞧不起的人。
看到張楚嵐,他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笨拙,讓他對自己曾經最堅信的三觀徹底被打破。他意識到原來一個人要想登峰造極、返璞歸真,真正需要的是在人世間的歷練。
自此,「入世篇」變成了「入室篇」,王也從道士變成了行者,準備週遊四方。
從開始因為怕被打擾,到現在被張楚嵐的行事作風折服,王也內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王家的事情,讓王也、張楚嵐,還有諸葛青他們這年輕一輩之間建立起了相互的信任,建立起了羈絆。
王也說出了自嘲的話,其實是他悟出了真諦,原來孤身自傲的武當山道士,開始向行者轉型,這也是他變得更強的關鍵,突破瓶頸、方能始終。
各位喜歡《一人之下》的朋友們,你們更喜歡張楚嵐這樣的生活,還是王也這樣不問俗世的生活呢?歡迎評論、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