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杜甫一首《憶昔》,道盡了詩人本人以及唐朝百姓的殷殷願望,希望國家能夠重新振作,恢復開元盛世的景象,可是現實還是讓杜甫失望了,安史之亂後迅速崩壞的國家局勢,使得杜甫的後半生都在四處漂泊,最終一心想要北歸回家鄉的杜甫就在前往嶽陽的一條小舟之上溘然長逝。之後的大唐王朝也就像一條風雨飄搖的小船那樣苟延殘喘,直到滅亡。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
安史之亂前的大唐帝國傲立在世界的東方,疆域遼闊,四夷賓服,國家人口終於超過了東漢時最多的6000萬人口,達到了極盛的8000萬人。然而一場叛亂就像一根悶棍那樣徹底把這位巨人敲懵了,就差一點直接趴地上。
安史之亂摧毀了唐朝的政治和經濟,唐朝走回了東漢末年的老路,縱容了許多藩鎮的誕生,安史舊將為基礎形成的河朔三鎮更是成為了毒瘤般的存在,一直延續到五代時期。
《資治通鑑》:(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
經濟上,數年的戰亂導致人口大減,河北、中原、關中等地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特別是關中的徹底衰落,導致自唐後五代十國都無法以關中為都,直接影響了之後數百年的政治格局。
李泌的策略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河北舉兵叛亂,20萬叛軍南下,不到一個月,東都洛陽失守。唐玄宗錯估形勢致使潼關失守,第二年六月,長安淪陷。
危急關頭,太子李亨七月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肅宗聽過李泌的大名,讓人將三十多歲李泌找來,剛好李泌逃難來到附近,便正式覲見肅宗,「趁古今成敗之機」。
李泌與肅宗的這次見面可謂是唐朝版的隆中對,李泌給肅宗分析了當前的局勢,從政治和軍事上提出了兩條策略:
從政治的角度李泌安史叛軍不過是遊牧民族式的掠奪行為,「賊掠金帛子女,悉送範陽,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國邪?」而且重用外族,沒有長遠的謀略「至天下大計,非所知也。」斷言「不出二年,無寇矣。」他希望肅宗要有君王以天下為本的胸懷,不要因為私人恩怨而發掘已經去世了的李林甫墳墓來鞭屍洩恨。李泌治《易》,《易》曰:「上下交而而其志同。」,君王不應該脫離群臣,應該多與臣下溝通,察納雅言。
從軍事的角度李泌認為叛軍從河北起兵一路打到長安,戰線已經拉得過長成了一字長蛇之勢,而且叛軍之中的真正的死忠很少,只有極少數幾個叛軍將領,只需要讓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分別入河東出井陘威脅敵人範陽大後方,敵人必定進退失據。到時候「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翦其疲」會合大軍一起夾擊,形成關門打狗的態勢,定能徹底平定叛亂。
李泌提出的戰略非常長遠,他認識到了叛軍勢大,有「精卒勁騎」無法速勝,提出「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患。」的指導方針,先以保存官軍實力為第一目標,隨後徐徐圖之,而且為了將來,務必將叛軍的勢力徹底消滅,此時李泌已經認識到局勢演變成東漢末諸侯割據局面的可能性了。
張巡的堅守
在李泌的策略中,他提到了正處北面唐軍兩支主力即郭子儀與李光弼率領的唐軍,卻沒有提到東南方的唐軍,事實上要實現李泌自己所提出的「關門打狗」,東南方向也需要有一支部隊堵住叛軍的去路,否則一旦盤踞竄入江淮威脅朝廷唯一的糧餉來源,後果不堪設想。
此時在睢陽,河南節度副使張巡與太守許遠正在組織抵抗,在十個月的堅守中,張巡以區區數千士兵前後數百戰消滅了12萬叛軍,使得叛軍鼓譟南竄荼毒江淮切斷唐朝廷東南補給的戰略意圖徹底失敗。
同時在南陽,防禦使魯炅面對叛軍圍攻苦守一年,南陽陷落後又突圍退守襄陽,掐住了叛軍進入江漢的道路。
源源不斷的賦稅從江淮運送到朝廷,同時唐朝精銳的安西軍團也在右金吾大將軍李嗣業的率領下趕回,軍力充足的朝廷得以展開戰略反攻迫使叛軍北撤。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賴張巡等人十個月的堅守。
房琯的敗績
本來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然而唐朝內部又開始作妖了。自負才華的宰相房琯請命平賊,肅宗授予他持節總督收復長安的指揮權,本來在李泌的策略中長安是不必急著收復的,它是一個讓叛軍吃又吃得不安穩,吐也吐得不爽利的誘餌。然而肅宗此時改變了原來的策略決定先收復長安。
既然老闆都決定了那就這樣吧,沒想到房琯此君也是個「不講武德」的軍事小白,異想天開地發明了春秋戰法,用早已因為胡服騎射而退出歷史潮流的車兵戰法,用牛車(沒錯,我震驚了!)兩千乘對陣叛軍,叛軍也有能人,一看風勢對自己有利馬上放了一把火來了一招「反火牛計」,官軍大敗。
賊乘風噪,牛悉髀慄,賊投芻而火之,人畜焚燒,殺卒四萬,血丹野,殘眾才數千,不能軍。
房琯的送人頭行動極大地動搖了唐軍的戰線,幸好以郭子儀的唐軍主力給力,在另外的戰場上打敗了安祿山的叛軍主力,才令戰局沒有崩盤。
郭子儀率回紇及安祿山戰於河上,敗之。
魏徵的預言
可惜,李泌提出了兩條策略,無論政治上的還是軍事上的肅宗都沒有真的聽取。僅僅是在收復長安和洛陽以後,肅宗就聽信身邊的讒言猜忌勞苦功高的李泌,令他不得不避禍而去。隨後又寵信宦官,開啟了中晚堂宦官專權的局面。軍事上,肅宗為了儘快收復長安,實際上放棄了李泌提出關門打狗徹底解決安史叛軍的戰略,而是集中兵力先收復長安,可肅宗又無知人善用之能,任命的人多有敗績,使得朝廷不得不在平叛後期改剿為撫,寬恕了大量安史叛將,造就了盧龍、成德、魏博三個藩鎮,極大削弱了朝廷的權威,遺害百年。
而這一切其實早在唐太宗時候就由神一般的魏·預言家·徵以《諫太宗十思疏》的形式給出了預言與規勸。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縱觀唐朝歷史,從安史之亂前、中、後來看,決定唐朝走向的都不是某個大臣或者某次戰鬥的成敗,而是唐朝皇帝你自己,你的身上擔負有重任,你要居安思危。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躲在四川角落裡的那位李隆基同學…對!就是你,不用躲了,自覺舉手對號入座吧,你曾祖、祖父母幾代人傳到你手裡的一副好牌給你打成這樣,羞愧不?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瞧,沒說錯你們吧,玄宗之後幾任皇帝都是這種翻臉不認人的。更牛的是你們還吃仙丹?你以為是那是川貝枇杷糖?不知道吃保健品要慎重嗎?
所以魏徵對君王提出了凡事都要「十思」,試想一下如果肅宗和之後的唐朝皇帝真能引以為戒,唐朝何至於此?
結語
赫赫大周八百年天下,兩漢四百載,兩宋三百年,然而中國古代國力最為強盛、文化最為燦爛的唐朝國祚僅僅不到三百年,實在是不能不讓人惋惜。
日暮途遠,至痛在心!
或許每到王朝末年,像杜甫這類的仁人志士們,在他們人生的最後一刻,看著江河日下的國家,或許都會有這麼一種傷懷的感情。王羲之說的「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大約就是這種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