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過去了,《紅蜘蛛》在很多人的回憶中依然是「童年陰影」般的存在,這也證明了該劇在警匪劇中的地位。目前,由《紅蜘蛛》編劇陳育新自編自導的刑偵劇《燃燒》正在東方衛視熱播,收視穩居衛視同時段前茅,劇情從一起跨越30年的陳年舊案入手,以寫實風格還原三代公安民警,為追求真相、捍衛正義而不懈努力的經歷。
陳育新
作為我國知名涉案劇編劇,陳育新這些年來還創作了《如影隨形》《徵服》《國家行動》《湄公河大案》等經典作品。《燃燒》之所以能夠引起大家激烈討論和強烈好奇心,除了強大的卡司陣容,就是其新奇的劇本概念和情節設定。近日,陳育新接受新時報記者採訪,暢聊劇作創作背後的故事。
刑偵劇不是為了單純追求獵奇
陳育新首先向我們科普了「刑偵劇」這個概念,「刑偵劇其實只是在涉案劇下面的一個分支,因為涉案劇可以分緝毒、經偵、網偵、反恐、反黑等,刑偵只是其中之一。」而此次《燃燒》項目啟動於七年前,當時的公安部宣傳局交給陳育新一個「半命題作文」任務——寫一個警察世家的故事,但沒有原型。找不到靈感的陳育新在創作《湄公河大案》及《破冰行動》的過程中,對警察世家的故事有了頭緒:「由於做《湄公河大案》和《破冰行動》,我採訪了大量公安幹警,接觸了很多故事,便同時開始醞釀《燃燒》的創作。」
據他介紹,相比於其他類型的涉案劇,刑偵劇的難度更大,「緝毒劇、反恐劇等類型劇所涉的犯罪有團夥、有分工,相對比較好寫。刑偵劇主要是個體犯罪,只能寫人物。這類劇的開場通常會呈現一樁罪案,警方奔赴犯罪現場,通過現場勘查、法醫鑑定來尋找證據,確定嫌疑人,尋找犯罪動機及背後真相,涉及大量心理狀態的刻畫。」
為此,在創作中陳育新採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我把《燃燒》的焦點對準了人物,主要是想刻畫人物在人生的每個過程中的選擇和決定,高風的選擇,他父親高建設的選擇,還有高四海的選擇,包括趙月娥的選擇。這些都是設計人性的部分,人性又是深不可測的,要準確且合理表現出來,難度就上了一個臺階。」
陳育新有自己的一套創作原則:「為反轉而反轉、為懸疑而懸疑,為了這些放棄了人物刻畫是不理智的。人性表達是無止境的,創作這類劇需要對現實生活和人性有深刻的研究。為了追求烈度和強度,追求獵奇,而喪失了價值觀的導向和正能量,不是刑偵劇的創作目的。」
《燃燒》的開篇也依循了陳育新對刑偵劇的認知:30年前,龍城市一起神秘殺人案件,改變了老法醫高四海和刑警高建設父子二人命運。30年後,陳年疑案突然出現新線索——一副骸骨被發現。負責現場辦案的是民警高風,他是高建設的兒子,原本辭掉警察工作準備當律師,卻因新線索出現,決定追尋真相。陳育新希望通過這部刑偵劇折射中國司法改革進程:「三代人所彰顯的,不僅是當代中國警察對正義的不懈追求,更折射出當代中國司法改革進程在30年間的一個小小側面。」以高家三代人為例,左右爺爺和父親命運的關鍵一案分別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當年的司法環境不推崇疑罪從無的原則,而到了高風所在的當下,疑罪從無等保障人權的法律原則以及相關司法程序得到了高度重視」。
刻畫好人物,好劇本不怕沒人演
這些年,陳育新創作了多部熱播的涉案劇,對於近些年來觀眾發出的「涉案劇創新」的呼聲,陳育新卻堅守著自己「人物是核心「的理念,「我覺得只要塑造好人物,那麼創新是自然而然的事。」陳育新透露,在《燃燒》的編排和懸念上也做了一些創新,「讓有些劇情的關鍵人物提前出場、暴露他們的身份。我們提前讓觀眾認識這個人物,然後再去刻畫他的選擇及選擇的原因。」
不過,在他看來,同樣是涉案劇,著重刻畫的點也有所不同。陳育新將中國的涉案劇與其他國家的進行了一番對比,「《毒梟》《絕命毒師》這種屬于禁毒題材,劇情起伏相對較為明顯,觀眾的喜愛程度也會更高。而像是《燃燒》這種類型,它更側重於人物,所以需要更深入的人物刻畫。」
藝術創作中有現實,也有虛擬,除了《燃燒》,他的另外兩部作品《湄公河大案》《破冰行動》也都是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但是創作過程中,同樣加入了非常多的虛構成分。對於創作者而言,把真實的和虛構的部分,通過價值觀、創作手法和創作理念進行有機融合,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功底,但歸根結底,還是要寫好人物。「因為在影史或者電視劇歷史上,能夠讓觀眾記住的都是人物。因此把人物寫好了這部劇就成功了。」陳育新說。
正是因為劇本中塑造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使得經超、張佳寧,奚美娟、譚凱、鄔君梅,林籽,崔紹涵,張峻鳴、劉敏濤、張志堅,馮雷、湯鎮宗、杜志國等實力派演員有機會在這部劇中匯集。他們中既有年輕的「後浪」,也有公認的演藝圈「扛把子」,組成了刑偵劇中的「豪華陣容」。說到選角,陳育新非常自豪地告訴我們,「所有演員,都希望自己能拿到一個好的劇本。只要人物刻畫起來有深度,有發揮的空間,他們都會來參與。就像我們邀請奚美娟、劉敏濤、張志堅這些實力派演員的時候,他們都是因為這個劇本的人物非常好。比如張志堅老師,雖然戲份不多,還是接下了這個角色,因為角色給了他充分表達和發揮的空間。」是否擁有闡釋人物內心的能力,是陳育新選演員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為這部劇是關於人性的把握,所以我們更需要一些實力派演員,我們並不會為了流量和收視率找所謂的流量明星來表演。」
透過《燃燒》的鏡頭,觀眾看到了從未感受過的社會剖面,關於三代警察的信仰和理想。而這正是陳育新想要給觀眾傳達的,「我覺得任何一個創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讓觀眾有所啟發,人如何面對欲望?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選擇,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動機,一點不能被壓抑的欲望,都有可能讓人墮落……而無論以什麼原因來施加罪惡,罪惡就是罪惡,為此找的任何理由都是不成立的。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