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屌絲們深感娶妻困難時,大叔們又來湊熱鬧了。
近年來的電視圈開始流行老夫少妻的題材,從《大丈夫》到《我的體育老師》再到最近的《愛我就別想太多》,都是老夫少妻的戲碼。
《我的體育老師》中張嘉譯和王曉晨上演了一個90後嫁給和80後離了婚的70後大叔,給00後和10後當後媽的故事。
而《大丈夫》中王志文和李小冉則上演了一段師生戀,王志文和其同齡的嶽父的幾次過招成為當時該劇的一大看點。
陳建斌和李一桐近期播出的新劇則是億萬總裁尋求真愛與年輕的美女相愛的故事。
類似這樣的題材近幾年似乎有些多,老夫少妻的劇哪怕劇情爛如《愛我就別想太多》也照樣能收穫一波收視率,這和老夫少妻的劇情戲劇衝突比較多而且容易表現有關。
不但老夫少妻的劇近年來比較火,相同的,老妻少夫的劇也一樣引發關注度。
閆妮、胡歌的《生活啟示錄》、俞飛鴻、楊玏的《小丈夫》都是老妻少夫的熱播劇。
俞飛鴻以其凍齡和知性的氣質徵服了觀眾,小丈夫中與大男孩兒楊玏的CP毫無違和感,但閆妮在《生活啟示錄》中卻因造型和妝容太顯老而翻車。
為什麼同樣是一老一少,人們相對來說卻比較接受老夫少妻的組合呢?
老夫少妻哪怕是相差30歲也比老妻少夫相差10歲容易讓人接受。
首先,無論是哪種婚姻模式,只要雙方在一起相處融洽,旁人也只能祝福,但不論是老夫少妻還是老妻少夫,相差太大,對年輕的一方來說,終歸是一種傷害,畢竟愛情最重要的內容是陪伴,年齡相差太多,一方容顏漸老而另一方撒手離去想來也是很傷感的一件事情。
現代社會是多元化的,對婚姻更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
只要兩情相悅,縱使爺孫戀,法律是不會給予幹預,能不能幸福,全在自己了,但社會輿論是無法逃避的重要因素。
那麼由此說到人們對老妻少夫和老夫少妻接受度的不同,也正因為兩者產生的社會輿論有著很大的不同。
01
首先,儘管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就一直提倡男女平等,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現代社會還是以男權為主的社會,老夫少妻在舊社會是很普遍的現象,尤其在上層社會中,那些達官貴人、地主財主老爺們納妾者甚多,老夫少妻是社會普遍現象,所以,在人們習慣的認知裡,這種模式是古而有之的,也可以理解為約定俗成。
換言之,人們接受老夫少妻也是從舊時代男權社會思想的延續,固化的社會習俗決定了人們的輿論風向。
而老妻少夫不被人們接受恰恰正是因為女性的社會地位遠不及男性能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時代的話語權依舊掌握在男性手中,老妻少夫作為違反社會婚姻主流的現象,必然會遭受主流思想的排斥。
這是從意識形態上來說。
其次,從經濟地位上來說,一般老夫少妻的結構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即男方的經濟條件遠在女方之上,極少有女強男弱的老夫少妻。
當然,老妻少夫也一樣,大部分老妻少夫女方的經濟條件或者能力都強於男方,而且這種差距似乎比老夫少妻的差距還要大。
其實不管哪種模式,除了男女雙方有愛情的因素外,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年齡上的差距,用經濟條件來彌補以達到情感的互補和平衡。
因為社會輿論寬容度不同,所以老夫少妻往往比老妻少夫更容易長久。
但儘管現在的社會寬容度已經很大,但這兩種非主流的婚姻模式依舊存在著很多問題。
02
年齡相差不是很大的老夫少妻或者老妻少夫在參與對方的家庭活動時受到的影響不是很明顯,如果大出十多歲以上的,雙方在進入到各自的家庭生活時,會產生很多尷尬。
這一點不論是《我的體育老師》還是《大丈夫》都刻畫得很真實。
不但父母不接受,就連對方的孩子也感覺彆扭,這種突破常規的愛情,並不能很好地被雙方的家人所理解和接納,在經營婚姻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阻力和煩惱。
來自於父母的、親友的、孩子的反應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雙方的感情。
大部分不被人祝福的婚姻很難有其健康成長的土壤,最後不得不自生自滅。
這兩種模式其實是建立在較為穩定的經濟基礎上的。
人們常說愛情與金錢無關。
事實上,愛情不但與金錢有關,而且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為,不論哪種情感模式,最終的表達方式也是最重要的表達方式還是無法脫離物質。
金錢,往往代表著一個人的能力、實力和社會地位,所以,不談錢的愛情無法在柴米油鹽的日子中存活。我們誰也無法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眷侶。
不管是王小米和馬克,還是歐陽劍和顧曉珺,男方的經濟條件都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生活啟示錄》中閆妮和胡歌的姐弟戀,年齡相差不是特別大,於小強和鮑家明相識於微時,於小強還懷有前夫的孩子,遭至鮑家明家人的強烈反對,最終兩人患難見真情,圓滿了一段姐弟戀。
但這部劇被網友批沒眼看,吐槽老氣的閆妮和胡歌像一對母子,太違和。如果劇情倒過來換作是老夫少妻,年齡不是問題,但經濟條件真是個問題。
一個一無所有的老男人,拿什麼去吸引年輕女孩的心?
女人的魅力體現在樣貌、性格、學識、氣質上,而男人的魅力只需要一個字就可以體現:錢。
尤其是老男人,當顏值毫無競爭力時,也只剩下錢和權了。
03
女人天性喜歡依賦於男人生活,所以,老夫少妻正好契合了這一性別屬性,老夫少妻即使女人不工作,也沒有人會指責和嘲笑。
但老妻少夫則不同。男人從古至今就承擔著養家餬口的社會責任,一般來說老妻少夫的婚姻大都是女強男弱,娶了老妻的男人會被人們嘲諷為吃軟飯。
不論是張丹楓、張倫碩還是秦昊,在結婚時名氣以及經濟地位都不及妻子。
婚姻和戀愛不同,戀愛可能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婚姻大都是權衡利弊的結果。
偉大而又純潔的愛情,往往都是以悲劇收場的,渾濁的社會容不下太乾淨的東西,要想生存,就得多少沾點世俗之氣——這就是生活的真諦。
從性別差異來講,女人會為了愛情委屈自己,也會為了家庭選擇隱忍,而男人卻不會,即使強裝,也得維護男人的面子和尊嚴,女子低嫁一般不會幸福正是因為男人不會因為你的低嫁而感激你,反而會因為你的低嫁增加了他的自我感覺,為他的自我認定加了分。
老妻少夫相對老夫少妻來講,從男女雙方社會分工及地位的不同,以及生理結構的不同,決定了這種模式遠不及老夫少妻的社會包容度高。
試想一下,男人到了四十歲魅力才真正地展現了出來,而女人到了四十歲無論容顏和身體都開始下滑,如果女方再比男方大出十多歲,男人到了四十歲正當年,而此時五十多歲的女人已呈現出年老色衰之狀,相比五十多歲的男人和四十歲的女人而言,哪個更合適不言自明。
當然,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只要真心相愛,而且能夠處理好雙方家人的關係,不論是哪種婚姻模式都值得祝福,怕只怕打敗這種婚姻模式的不是輿論,而是他們之間思想的代溝和相對複雜的家庭關係。
畢竟,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也不是談情說愛,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無法避免雞毛蒜皮,更無法躲開柴米油鹽和七大姑八大姨的人情世故。
單單思想代溝這一條,就足以將這種婚姻模式壓垮,畢竟,這個時代感情是最脆弱的,愛情似乎已經遠離現代人,只留一聲嘆息拖著長長的尾巴,從我們的指尖划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