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不雨亦瀟瀟
2020年初,隨著新年鐘聲的餘幕落下,各大視頻平臺又展開的了新的一輪收視爭鋒大戰。
有著刑偵類型和職場劇的完美結合,號稱港劇巔峰的黃金典範的《法證先鋒4》,作為優酷平臺的開年殺手鐧出現在觀眾面前。
相比較於傳統熱門ip流量網文大行其道的今天,古典仙俠劇裡的兒女情長,愛恨糾葛的慷慨悲歌顯得未免讓眼花繚亂的觀眾感覺難出新意,視覺疲勞。
家長裡短冗長絮叨的家庭倫理劇又像是老百姓平淡生活裡的刺,庸碌無奇,味同嚼蠟。都市言情中司空見慣的歡喜橋段,流於表面的套路設計又難免讓觀影豐富的觀眾興趣降至冰點。
如何做到雅俗共賞,下裡巴人與向春白雪,兼而取之,則是一個有誠意的製作方最值得思考的地方。
近些年隨著大陸網劇市場的蓬勃發展,正是方興未艾之時,隨著《心理罪》、《無證之罪》以及《白夜追兇》等懸疑犯罪刑偵劇取得的不俗成績,不僅製作方賺的盆滿缽滿,憑藉了優良誠懇的態度,精益求精的高標準行業規格,在口碑上獲得了廣大觀眾的支持和認同。
在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絕佳時刻,作為港劇裡的良心系列的《法證先鋒》,於2020年2月27日在翡翠臺和優酷平臺同步播放,首日收視電視臺收視記錄超過三十三點,更是打破了近8年來tvb首集的收視記錄,優酷劇集熱度迅速攀升,僅次於《鄉村愛情故事》位列第二。
相比較火熱不斷刷新記錄的收視成績,它的口碑缺兩極分化極為嚴重,短短幾日之間豆瓣評分7.3瘋狂下跌,平庸無奇可見一斑。
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讓滿懷期待的港劇迷滿心失望,口碑下降呢?
大家眾說紛紜,在大流量ip趨勢如日中天,商業資本橫行的今天,傳統的tvb刑偵局本該如同清流一般,帶著老熒幕獨有的情懷回歸到獨具港韻的故事情節中,為什麼卻在失望和指責中搖搖欲墜呢?
敘事風格黯然失色
「所謂法證,就是在罪案發生時,找到罪證,將幕後兇手繩之以法。」
這句臺詞是講述執法者在面對罪惡不公時的堅持和勇氣,也是從始貫終詮釋了在整個《法證先鋒》系列裡的人物主旨。
相對比前作的敘事劇作風格,新一季的故事依舊常用「鐵三角」結構作為主角來展開故事劇情。與之前的TVB刑偵劇傳統復古的調色風格濾鏡相比,《法證先鋒IV》有著酷似內地劇的高光濾鏡感。
全新的調色更偏冷峻嚴肅的風格,雖然更為時尚貼近當前的流行品味,卻也將港劇裡那種真誠富有人情味的貼近生活的煙火氣消失殆盡。
繁華林立的辦公大廈,行色匆忙的上班族;熱鬧風趣的市井之徒,街坊排擋裡粵風小吃風味十足;港式餐廳落日餘暉下品嘗下午茶的嫻靜時光。這些熟悉溫馨的場景是我們童年時光裡最喜歡的TVB劇裡的迷人回憶,大篇幅元素的刪減和置換,讓《法證先鋒4》有種網絡懸疑劇的既視感,不由讓我深感五味雜陳。
僅僅從目前更新的劇集內容來看,更多的推理分析的場景在案發現場,警局的案情分析會議室與法證實驗室等幾個場合裡切換銜接,未免在感官上閒得生硬無趣,很容易產生視覺上產生單薄感,減輕故事敘事的魅力。
通過嚴密符合邏輯的推理下手,透過以一宗宗案件裡的細微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下手,合理大膽的代入行兇者的心理活動推敲動機和兇器,抽絲剝繭式的進行調查,搜索,化驗與推理是觀眾最感興趣和著迷於主角魅力的關鍵。
在這一季裡採用了最新前沿的高科技儀器來取代以往的取證工具,從案發現場必備的3D掃描儀,到每個人身上配套的酷炫十足的配套無菌服飾,手上的數據統計儀器,讓證據的搜尋和取證變得清晰和容易,也讓本該在劇情上「人情味」豐富的推理代入感變得並不十分可信。
正是因為依靠科技手段我們可以洞若觀火波瀾不驚的掃除一切迷霧後的陰霾,但是缺少了角色猛地互動演繹,在空曠整潔,裝修精緻的案情分析室內的主角們,形象也變得單薄。
在臺詞上的絮叨冗長,更是讓每集的時間篇幅裡的「注水」的無聊感更加強烈,這樣看起來言辭犀利實則雞肋般食之無味的對話顯得無聊枯燥。
指著我們反思的是只有快節奏的劇情推動和貼近現實真實殘酷事例的案件搭配亦莊亦諧的金句的港劇大餐,才是我們茶餘飯後的休閒時光裡最佳伴侶。
與此同時案件事例的選取解構生澀缺少鮮活感,伏筆的構建與線索的連結設置太過淺顯,讓觀眾很容易通過老舊的套路猜測到真兇的來歷。
案件劇情缺乏新意
從《法證先鋒4》前兩個案件看,幕後黑手實在過於明顯,深諳TVB套路的觀眾盆友們,都不用仔細揣摩證據鏈,只聽BGM的變化和特寫鏡頭的多少,就可以輕而易舉判斷出真兇,毫無隱蔽性。
人性的深刻在於他的複雜多變,能夠一樣看穿的角色,就不是一個成功的角色。
讓觀眾腦補推測出的劇情就是乏味無趣,缺乏故事感染力的反面教材,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才是最吸引觀眾的秘訣。
以前兩個案件為例,嫌疑人更多是一時上頭的激情犯罪,雖然簡單人設背景不同,但是老舊的動機套路,閉著眼睛都能腦補的肢體語言和動作表情,讓所謂的幕後真兇,顯得夥計可笑。
編劇的保守小心,讓這些本該煥發魅力的產生極端思想的兇手,沒有讓人有挖掘背後動機的欲望,即使最後主角團揭露了最後的真相,缺少了臨門一腳層次遞進的過程,整個推理的過程毫無趣味可言。
如果連觀影者最基本的精神需求都無法做到,一部行政酒連猜測真兇的樂趣都煙消雲散,那就如同穿越劇不夠刺激燒腦,言情劇缺乏甜寵劇情,古裝正劇缺少激情澎湃的朝堂對質戲碼,難以帶動那些高品位有良好審美的觀眾的興趣。
本劇第一個案件劇團殺人案,可以說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豐富的粵劇文化元素,舞臺上的花旦虛掩一腿踢死了嗚呼吐血的丑角,與此同時,另一角的化妝間戲劇總監栽倒在地上,「殺白虎」的詛咒預言讓整個劇團人性慌慌,這本來可以設置成一個豐富有趣的開局。
通過一個死者較多的案件讓大家了解主演陣容,兩起殺人案、三個兇手,甚至中間牽扯著長達十幾年的新仇舊怨。
但是從案件複雜性上來說,審問環節,還是過程中的反轉,整體感覺都處理的比較平淡無奇,情節設計極為老套,兇手第一集就被抓捕,缺憾正義與邪惡較量帶來的扣人心弦的緊迫感。
而且通過手套材質或者「老中醫特調」的藥膏確定真兇的推理,也不如第三季彈道軌跡的推理。
很多觀眾很早就猜到了真兇,自然不會跟隨劇情進行角色代入,甚至覺得劇情囉嗦。
至於第四集,特地安排主演在破案後,聚在一起喝紅酒、閒聊案件中的兇手和受害人,仿佛一個時事點評節目,更是出戲,對角色的塑造也沒有推進作用。
而在往季的情節裡,法證部和警方、法醫等人下了班,去歇息聚餐,穿插生活中家長裡短的瑣碎往事,找到靈感和思維新的開口,給破案提供新思路。
案件結束後,也能巧妙地把升華主題的重任,植入到風趣的言談中,不會給人一種說教感。
而《法證先鋒4》中,主演一講起專業術語,就宛如學生仔背書,催眠指數五星。更別提那些奇奇怪怪的轉折點和案後嘮嗑。看場景麼,知道是促膝長談,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家長督促小孩的進階網課,硬讓老師變主播,著實無趣。
串場臺詞的目的,是輔助觀眾理解,並銜接案情,不能為了講臺詞而講臺詞,為了凹人設而凹人設。嗑嘮不好,乾脆刪了,別硬要嘮。畢竟,吃慣了頂級和牛的觀眾,實在啃不下注水肉。
新人演員難挑大梁
驚豔的系列劇作往往是因為拿一個個給人留下難以磨滅深刻印象的人物。
回首以往的主演名單,它的演員陣容匯集了港劇史上的一個個黃金組合。
第一部裡是歐陽震華、林文龍、蒙嘉慧和鍾嘉欣的雙生雙旦組合。
第二部則佘詩曼和鄭嘉穎加盟。
第三部雖然是更換了新的主演陣容,黎耀祥、張可頤、吳卓羲和徐子珊,依然是一個出色的搭配組合。
不論是哪一部,我們從來沒有因為角色數量過多而產生對劇情的解讀混亂,也不會因為演技精湛的主角團隊而忽視綠葉紅花別樣紅的配角發揮、每一個角色,每一個形象,都因為他們在熒幕上複雜的性格,深刻的行為,保留自己獨特的特色。
但到了《法證先鋒4》你,幾集過後,依然會有觀眾對角色的人物職業,能力產生錯認不清,為什麼和第三部相比同樣都是主演換血,為什麼第四季角色塑造就差了呢?
日漸臉譜化的創作流程,不夠鮮明的性格表現,缺乏足夠增色的生活氣息正是在口碑上產生詬病的原因。
從以往兩部裡,經驗豐富,自帶「百科全書」的Tim Sir,兩位幹練又可愛的警花梁小柔、馬幗英,喜怒不形於色的法醫Sam,和他蜜汁般配的古靈精怪的汀汀,從拆彈專家轉型化驗師的Ivan,還有一個個案件中活靈活現的受害人、各懷鬼胎的疑犯們,讓觀眾嘆為觀止。
令人惋惜的是,到了第三部和第四部,「法證」系列的主角人設越來越臉譜化。第三部,我們或許還對Pro Sir狗血的家庭離婚有點印象,到了第四部,人物臉譜化的程度到達了頂峰。
給我留下印象的是那些插眼證據用的高科技儀器,用超清觸屏滑動展示的各種證據,冷峻壓抑的濾鏡,卻不再記得那些主演們的言行性格上的閃光點。
高安和女友Monique的感情戲如此無趣,還比不上他跟小姨子的互動甜?
說到底,還是人物臉譜化和臺詞生硬的關係,兩人即便是發糖的戲份,那個情感上的生疏,兩人之間性格碰撞的火花不足,讓觀眾覺得差強人意的同時,追劇的熱情消失殆盡。
結語:
或許是因為製作方習慣於流於表面的執著流程,缺乏大膽嘗試創新的勇氣,將自己駐足困頓在迷霧四伏的圍城中,無法超脫保守思維的局限或許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一部優秀的刑偵劇,不僅要在劇本的構成上,伏筆的設置,證據線索的漫長,人物行動線下潛臺詞所描述的動機,要足夠老道經驗。
也少不了演員間默契配合打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僅僅想著在模式上推陳出新,流於表面的將硬體的更新而忽略具體在案件裡的同步驗屍取證,或許在臺詞對白上看上去專業到位,逼格十足,但是對劇情的推進沒有任何作用。
這樣的缺憾和失策在全劇中比比皆是,或許這才是讓影迷失望嘆惋所在。
一部劇,跨越了九年的漫長等待,面對無數觀眾翹首以盼的滿心期待,或許製作方更應該從本心出發,遵循內心的勇氣執著,把社會新聞中那些無數事情中的人性悲歌,取材選入劇情中,用流暢的節奏,深刻的人物,將經典流傳下去。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