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只做正確的事情。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家長朋友,教育孩子是門學問,我們不能隨心所欲地來任由我們的性子來管教孩子。
上一個星期天。我去濱河公園散步。在公園看見有一位媽媽,帶著八九歲大的男孩兒在公園放風箏。媽媽之前先給孩子交代了風箏該怎麼放?告訴孩子當風箏飛到一定高度以後,就不要再跑了。然後緩慢地抖抖繩子,讓風把風箏吹了起來就可以,孩子聽得也很認真。
然後媽媽雙手把風箏高高舉過頭頂。對孩子說:「開始向遠處跑。」孩子立馬像一頭小鹿一樣,歡快地向前奔跑起來。這時風箏搖搖晃晃地升上了天空。借著風勢轉眼間升高到了十多米高處。孩子看風箏飛起來了,非常高興就一直向前跑。這時媽媽跟在後面喊:別跑啦,放繩子。」可是這時候孩子玩兒得正高興。全然忘記了母親的交代。
孩子蹦蹦跳跳地往前跑,到了廣場盡頭。這時候前面已經沒有路了,可是他又不想讓風箏落下來。於是扭頭又往回跑。風向的改變使風箏很快落到地上。然而孩子這時候就一心想讓風箏飛起來,頭也不回在地上拖著風箏一直往回跑。當跑到他母親面前時,孩子額頭上已微微出汗。這位母親見孩子跑回來,厲聲地訓斥道:你怎麼不聽我的話,我之前是怎麼交代你的,你為什麼不放繩子?我交代你那麼多。你為什麼不照著做?風箏都拖到地下你還跑,把風箏拉壞了怎麼辦?
孩子本來跑得都氣喘籲籲,非常高興。聽到母親的訓斥,孩子的興奮勁高興勁兒一下就蕩然無存了。也不知道如何和母親辯解,站在那裡很迷茫地看著母親。
我看到這裡很為孩子叫屈。同時也為這位母親的教育方法感到痛心。
家長教育孩子幫助孩子立一個長遠的大目標。比如成人成才。這可能要10年或者20年的時間。可是平時會有小目標,比如說這位母親帶著孩子出來放風箏。她可能有兩個目標。
一、今天要把風箏放飛起來,讓孩子學會放風箏。如果是這樣子,就應該讓孩子來舉起風箏,母親把風箏放起來以後,再交給孩子。
二、今天就是帶孩子出來開心遊玩兒,增強親子關係。可這位母親的做法卻違背了初衷。
當看見孩子像小鹿一樣在奔跑,在跳跳躍躍的時候。就能感受到孩子的開心和快樂。這時候,我們帶孩子出來玩的目的就達到了。關於風箏沒有放起來,風箏拖到地上。這位母親大可不必為此大呼小叫的。
如果換做是我。我會等孩子跑回來以後,會誇讚孩子:「好孩子,好樣的!剛才風箏飛得真高。累了吧,咱們歇會兒再接著放」。
通過這個案例,幫助家長分析。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我們總是對孩子要求太過嚴格。不允許孩子犯一丁點的錯誤。孩子有點兒錯誤,馬上上綱上線對孩子加以指責。如果長期以往,孩子會產生自卑、膽小的性格。以後辦事也會唯唯諾諾的。這對孩子的心理危害相當大。
今天只是說個放風箏的案例。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標。所有的言行舉止,說話語氣都要為了這個目標服務。而不要發洩自己的情緒。當父母發洩情緒的時候。孩子他不知道怎麼處理,內心會很無助,還會模仿。等到孩子能力強大以後,他也會發洩情緒。這就是很多孩子,進入叛逆期以後脾氣暴躁,不尊重父母的原因之所在。
今天就分享就到這裡。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還有一定道理。請評論轉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