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人如何化妝?當時哪種妝容最流行?
自古以來愛美之心人人有之,特別是對女性而言用化妝品打扮自己從來都人生是大事。女性出門之前都會經過一份精心打扮,希望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女性化妝之後自己的心情也會更好。在化妝品的精心點綴之下,會讓人增加生活自信,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化妝並不是從現代才開始的。在以男子為主導的古代社會,女子為了贏得男子的青睞就經常為自己化妝,並在化妝這件大事上下足了功夫。
新婦早上起來會「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花木蘭從軍歸來也會「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蘇軾思念妻子也有「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化妝是古代女子對美的一種體現,由於不同時期對「美」的欣賞有所不同,所以古代女子的妝容也會有所改變。唐朝美女會「淡掃峨眉」;元朝曾有「粉面油頭」等,都展示了不同時期的審美觀念。
李清照在其代表作品《菩薩蠻》中,描述了公主出嫁時的妝容:「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雖然古代女子打扮起來的美感有所不同,但是不同時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化妝的目的是相同的。
古代女子經常通過化妝來裝點自己
現在化妝品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女子出門之前都會使用隔離霜、粉底;眉筆、睫毛膏、口紅等化妝品,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十足的美女。然而在古代沒有這些層出不窮的化妝品,女性要用什麼方法來裝扮自己呢?
1、古代女子所用的面部化妝品
女子要讓自己的五官變得更加立體和精美,需要更多的化妝品來進行裝點。在古代女子所用的化妝品最多的就是粉底。
最初都是白色的底妝古代的粉底又叫做「粉妝」。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相關記載,當時女子所用的化妝品是由米粉研磨而成。
隨著女子對化妝品的喜愛和追求,古代人便用白鉛磨成相對比較細膩的粉妝。在原本材料的基礎上再添加一些香料。
材質上比米粉膜製成的要細膩的多,這就是最早期的古代粉底材料。即使經歷了朝代更替這種化妝品也經久不衰。
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在化妝的過程中點唇這一步非常重要。在化妝的過程中將朱紅色塗抹在嘴唇上,給人以健康活潑的感覺所以深受眾多女性的喜愛。然而古代塗口紅的方式,以及製造口紅的原料可謂千差萬別。
在現代會直接將口紅拿過來塗抹在嘴唇上,顯得更加美豔立體晶瑩剔透。在古代塗抹嘴唇所用的材料稱作為「口脂」。女孩子們會將紅色的類似,胭脂的「口脂」裝在小盒子裡。使用的時候用毛筆或者紙張,蘸取「口脂」塗抹於嘴唇之上。
古代女子存放口脂也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就是將調配好的胭脂塗抹在紙上,每次用的時候只要把紅紙放在唇上輕輕抿一下就可以,這種化妝方法相對比較簡單。而且從使用方式來看和現代的口紅有異曲同工之妙。
3、燒焦後的「炭」是古代畫眉神器
現代人在化妝的過程中都會先將眉毛進行精心的修整,然後再使用眉筆進行精心描繪。有的人也會選擇用眉粉來畫眉,顯得更加立體和自然。古代女子在畫眉的時候使用的眉筆稱為「黛」。人們將柳條燒焦之後直接塗抹在眉毛上,這也是當時最早期的眉筆。
隨著古代美容行業的逐漸發展,人們將礦石磨成粉末再加水進行調和。將這些相對比較稠的液體放在固定器具中進行定型,就形成了古代畫眉使用的「黛」。唐朝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不同時期女性流行的妝容
古代女子化妝多少和男子的審美有一定聯繫,同樣也和當時的經濟發展和文化水平息息相關。當國家強盛發達之時,女性都喜歡使用豔麗的濃妝。經濟頹廢之時女性化的妝也比較清淡。「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就佐證了國家發展與審美之間的關聯。
1、秦漢時期流行女子畫啼妝
啼妝畫起來相對比較簡單,女子會將眼角下面塗一層厚厚的脂粉。整個妝容看起來好像剛剛哭泣過的樣子,有一種淚已幹淚痕仍在的美感。東漢權臣梁冀之妻孫壽畫的「啼妝」在當時很是出名。看起來有美貌嫵媚的感覺,由於「啼妝」化得好深受其丈夫的喜愛。
「啼妝」使女性增加了幾分嫵媚和柔弱之感看起來更惹人憐愛。史書上也曾有過類似的記載:「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以為媚惑」。
啼妝就像現在的女子畫眼線一樣,使女性增加了幾分妖嬈之美。
2、漢代後期女子多流行紅妝
在周朝以前女子對化妝講究不多,大多以素顏為美。到了漢代之後比較流行「紅妝」,女子在臉上不僅要塗抹胭脂還要點朱唇。漢代後期都以膚色白為美,所以女子在化妝的過程中,都會將臉上塗抹胭脂讓皮膚顯得更加白皙,之後在面部或者嘴唇上用紅色來點綴。
「紅妝」給人一種慵懶嬌豔之美,面施脂粉淺畫雙眉再用胭脂或者紅粉塗抹面頰。漢伶玄《趙飛燕外傳》記載:「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為捲髮,號新髻;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號慵來妝。」
3、南北朝時期的流行「仙娥妝」、「半面妝」
在古代不同時期的審美有著不同的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流行「仙娥妝」。「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屬於當時的一種組合妝容,將幾個時期從流行的化妝方式疊加到一起,形成了當時與眾不同的審美特點。
「仙娥妝」的畫法比較複雜用現代語言來分析,就是首先要用胭脂打粉底、抹腮紅;接著畫眉和在額頭上貼花黃最後塗口紅。魏晉時期畫眉頗有講究,要「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
當時應該流行又長又闊的眉毛。而花黃就是將額頭塗黃再貼上硬紙,或者金箔製作而成的簡單花樣。《木蘭辭》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李商隱的《南朝》曾有這樣一句話:「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寫的就是南北朝時期流行過一段時間的半面妝。這種妝容曾經有一段有意思的歷史故事,徐妃是南朝梁元帝蕭繹的一個妃子,徐妃由於無法得到皇帝的愛因此由愛生恨。因為梁元帝是獨眼所以通過畫半面妝來羞辱梁元帝。
4、紅裝綠梅彰顯大唐尊貴
唐朝在封建社會中相對繁榮,人們的思想也比較開放,所以女性化妝更是別具一格。詩人王昌齡曾用「芙蓉向臉兩邊開」,來形容唐朝女子的妝容。唐朝女子把紅色的胭脂塗滿臉頰、眼瞼、耳朵前後,可見在唐朝對「紅妝」極其偏愛。
《開元天寶遺事》曾記載楊貴妃的妝容:「楊貴妃用巾帕拭汗,巾帕被汗染紅,色如桃花,美豔動人」。擦臉擦汗的手帕上都被染成了紅色,可見當時楊貴妃的臉上塗抹焉知之多,不言而喻。
唐朝時期比較流行綠色的眉毛。「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詩句就將美人的眉毛與碧綠的鮮草作對比,楊貴妃更是別出心裁,為了展現自己的美和與眾不同,將自己的眉毛用墨染成黑色,從此引起了時尚潮流,許多富人競相效仿,徐凝的「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就記載了這一美容界盛景。
唐朝女性在化妝的時候覺得寬闊而長的眉毛比較呆板。所以唐朝女人化妝的時候將眉毛剃光。然後用紅色或者紫色畫幾條紅線,將邊緣用均勻地暈散開來,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血瘀妝」。整個妝容上堪比現代的煙燻妝,可見唐朝女子相對開放和前衛。
唐朝女性妝容中能夠彰顯大唐尊貴的還是花黃。就是古代女子額頭上的黃色妝點,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形象的描繪了花黃的樣子和特點。唐朝女子還會在黃色的額頭上還會貼花細,在眉毛中間貼上小小的裝飾品,使女性愈發顯得千嬌百媚。
5、宋朝妝容清新高雅檀色點唇
宋朝文人學子逐漸增多,經濟和商業的發展形成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然而在繁華的表面也難掩整體衰敗的事實,因此宋朝女子的妝容開始走向文弱清秀。不同於唐朝的張揚華麗,正常女子在化妝方面以清新大氣為主。
北宋秦觀的《南歌子》:「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檀色點唇成為宋朝時期流行最為廣泛的唇色。宋朝女子仍然沿襲秦漢時期流行的花鈿妝,但是在當時已經不單純的在額頭貼花樣貼紙,有的女子會將魚塞貼在額頭上稱之為「魚媚子」。
6、清朝妝容豔麗端莊別具一格
不同歷史時期所流行的妝容有所不同。元朝時期開始素顏女性化妝也比較隨意;明朝時期開始流行柳葉彎眉;到了清朝化妝主要以端莊大氣為主,而且宮廷女子的妝容與民間女子差距比較大。清朝女子比較流行絳唇妝,上唇幾乎不塗抹唇妝,下唇指頭內部,看起來顯得嘴唇薄而小巧,和現在所流行的「咬唇妝」極為相似。
清朝貴族女子梳旗頭戴雲肩,流行柳葉眉、平眉和斜飛眉等比較素淨的妝容。而民間女子大多保留著明朝時期的打扮以細長眉毛為主。「低攢淡淡雙蛾暈,半合盈盈兩鳳梢」對這一妝容有了比較形象的描寫。
結 語
古代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多數女子將自己打扮的美豔絢麗,僅僅是為了悅己者容。在封建社會發展和傳承的幾千年間,很多女子為自己化妝只為引得男子的偏愛,大多數都以男子的審美為主。
筆者認為女子應該有自己的精彩人生,在日常生活和穿衣打扮上,不應該僅僅追求悅己者容。更要追求由內向外散發的質樸和氣質。現在女性擁有和男性同等的地位,擁有學習知識和接觸社會的權利,因此在審美上也要重視內在美的修養。
【參考文獻】
阮彩霞《中國古代女子面部化妝探析》
李震宇《古代女子的化妝文化》
張彧《<奩史·脂粉門>與中國婦女化妝習俗》
劉海明,夏曉飛《胭脂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