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學家利用雷射DeepPIV揭示深海動物神秘黏液結構

2020-12-25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許多動物都為了適應生存而具有與之相適應的複雜的結構,但很少利用完全由動物製造的材料製成。在海洋的中部,許多動物會分泌出粘液結構,並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這些生物生活在海水中,對他們的觀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所以目前對這些黏液結構了解比較少。在這些粘液狀形式中,幼蟲的房屋是大自然的奇蹟,在海洋暮光區,巨大的幼蟲分泌並建造了直徑超過1平方米的粘液過濾結構。在這裡,來自美國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為大家展示了採用雷射原位影像測量技術對粘液過濾結構進行了3D模型重建。該模型展示了高解析度巨型幼蟲房屋的結構和闡述了該房屋結構在如何作為食物捕獲和捕食者迴避的相關作用。如今現存的研究黏液結構的工具正在開展相應的海洋研究,這一新的研究結果可以為我們研究、闡述複雜結構生物的本質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手段。相關論文於2020年6月3日發表於頂刊《自然》。

A巨型幼蟲,B觸角,在它的黏液餵養結構中,包括一個內部和一個外部的房屋

圖解:a, 內部和外部的房屋結構用來進行黏液的餵養結構; be, 白色光; (b, c) 雷射片光; (d, e) 在兩側點亮; (b, d) 在背側的; (c, e)海洋中部的巨型幼蟲的實物圖; B. 觸角. fcf, 食物集中的黏液; ih, 內部的房屋; ihw, 內部房屋的牆壁; oh, 外部房屋; si, 遺棄的房屋; st, 懸垂線; ta, 尾巴; tc, 尾室 ; tr, 鼻子. 圖中的標尺為, 4 cm.

mucus filters

粘液過濾器

採用DeepPIV 系統中的雷射來展示幼蟲的內部結構,揭示出其內部的神秘結構

生長在幾乎是零重力的環境中,許多深海動物進化為軟體、凝膠體的身體並且使用精細的粘液結構來捕獲食物。直到今天,研究這些複雜的生物結構依然是幾乎不可能的。但近期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打破了這一困境。這篇文章介紹了採用一種獨特的雷射系統來對透明海洋動物和神秘黏液結構的海洋生物進行了3D模型的重建。

根據來自美國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在《Nature》上的論文:黏液結構是海洋生物中非常普遍的一種生物,並且黏液結構的複雜結構是動物實現餵養、維持生命和自我保護整個過程的關鍵。現在他們(指研究人員)已經有一種辦法來很好的觀察這些深海的黏液結構在表面以下的結構,並且我們可以最終了解掌握他們的功能效用以及他們在海洋中所扮演的角色。

巨型幼蟲的3D重建模型及其內部的房屋 以及黏液結構產生複合結構的模型

圖解: ae, 重建的模型可以促使我們很好的看清其獨特的結構(如灰黑色區域),包括它所捕獲的動物 (a; 所有面板為黑色 ); (a; 所有面板為黑色 ), 入口黏液和懸垂線緊挨動物 (b),包含實物的黏液和頰面管 (c), 房屋內部的牆壁 (d)以及房屋內部的入口管道 (e). f, 整個房屋內部的模型;標尺為T4 cm.

為了這一項研究,研究人員主要聚焦於一種多產粘液結構,這是一種深海動物,稱之為幼蟲。幼蟲是一種在海洋盆地非常盛行的動物,並且其長度從1cm到10cm之間變化。被稱之為「巨型幼蟲」是因為它會製造出一種類似氣球一樣的粘液網,這一粘液網可以大到一米左右。在這一黏液結構的內部,拳頭大小的內部黏液結構是動物用來餵養微小粒子和有機物的,其範圍可以從小到微米級別,大到幾個mm的尺寸範圍。

儘管這種動物是虛體結構,幼蟲可以從周圍的水中搬走大量的富碳食物。在它們的黏液結構的幫助下,阻塞的動物可以釋放出黏液,從而使得其能夠迅速的沉入海底、這可以幫助海洋從大氣中的CO2搬運並從海底中的水柱攜帶走微型塑料。

採用傳統的線條草圖和採用雷射DeepPIV進行巨型粘液房屋構建的對比圖

af, 巨型幼蟲內部的黏液房屋的無透視三維的 (a, b), 前部的(c, d) and 兩邊的 (e, f) 三維重建模型 (a, c, e) 和傳統的線條草圖(b, d, f) 。在三維結構中幼蟲顯示為黑色,內部通道在 b, e, f中不顯示,外部房屋在以上圖中均不顯示; 標尺為4 cm.

來自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一直對幼蟲是如何通過其黏液結構實現從小到粒子大到處理一小時80升水的處理能力。早期的研究曾經在實驗室觀察到小型的幼蟲的處理過程。但本文報導的卻是第一次在深海環境中觀察到充分的巨型幼蟲使用黏液進行捕獲食物的數據。

為了採集以上數據,一個由仿生學家、工程師、科學家和潛水員組成的團隊發展了一種測量儀器稱之為「DeepPIV (PIV stands for particle imaging velocimetry,即粒子成像測速)」。將該設備安裝在遙控潛水器上,DeepPIV設備則投射雷射片光,照射水中的粒子,這種情形就像太陽光照射塵埃一樣。通過記錄這些粒子運動的視頻,研究人員就可以量化周圍海洋生物的微小電流的變化和水流通過黏液以及進行透明身體的過程。

雷射掃描耦合顆粒流場的測量揭示黏液房屋的功能和結構

a, Generalized flow direction (indicated by black arrows weighted by flow volume; dashed grey arrows show flow in occluded passageways) inside the larvacean mucus house. be, Views at different points within the mucus house—as indicated by coloured dots and arrows in a—show finer details from within the tail chamber (b; green dot and arrow in a), the posterior end of the main inner filter chamber (c; blue dot and arrow in a), the anterior end of the main inner filter chamber (d; orange dot and arrow in a) and between the main inner filter chamber and exit chamber (e; red dot and arrow in a). Scale bars, 1 cm.

DeepPIV的硬體及其部署

在DeepPIV進行部署的時候,研究團隊發現,當遠程控制潛水器來回移動的時候,雷射片光能夠揭示巨型幼蟲一系列的透明截面、凝膠體和黏液結構。將這些截面一一進行組合,研究團隊就可以製造出個體巨型幼蟲的3D重建圖及其黏液結構,這一過程同醫療中的影像學家對人體進行掃描獲得三維圖像相類似。

這一技術的關鍵在於首先要獲得高可靠性的視頻圖像,而完成這一任務需要非常有經驗的遠程潛水器。本項目同時採用了可以承載12000磅的機器人來移動毫米厚度的雷射板來回掃描巨型幼蟲,該巨型幼蟲拳頭大小的黏液結構會在海洋表面之下漂浮幾百米遠。通過將巨型幼蟲在黏液流動的條件下的三維模型進行整理,該團隊第一次識別出不同巨型幼蟲的黏液的形狀及其不同的功能。採用3D渲染軟體,他們可以非常清晰的觀察到黏液內部以及液體流動和粒子穿過黏液的現象過程。

現在,終於可以有一種技術來理解這種複雜的生物結構了以及他們是如何工作的。在這之前,還沒有一家單位可以進行3D重建黏液結構。研究團隊同時期望能夠理解和掌握這些幼蟲構建和使這些結構充氣的原理,這將有助於團隊很好的設計3D印表機或構建複雜的充氣結構以便在更多的環境中使用。包括在水下和外層空間。

參考資料:美國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

來自:Revealing enigmatic mucus structures in the deep sea using DeepPIV, Nature (2020). DOI: 10.1038/s41586-020-2345-2 ,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45-2

相關焦點

  • 探索神秘「蔚藍」的「利器」——世界海洋日看我國自主研發深海...
    28   新華社青島6月8日電  題:探索神秘「蔚藍」的「利器」——世界海洋日看我國自主研發深海探測裝備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雖然人類對海洋的認識在加速,但對其依然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深海的探索還處在「盲人摸象」階段。
  • 科學家在深海裡發現的8種神秘而又怪異的生物
    每年,科學家們發現約18000種人類以前不知道的物種,各種各樣令人奇怪的生物,它們無一例外的都擁有著許多讓人類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著迷的特徵。在所有的科學發現當中,深海生物的發覺尤為不易,而科學家們也的確發現了一些非常神秘的生物。而今天,安迪就將為你介紹,科學家在深海裡發現的8種神秘而又怪異的生物。
  • 腦科學日報:Nature發布神秘受體激活狀態結構;嗜甜的真正原因
    6月11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Alfonso Martinez Arias研究團隊在Nature上在線發表題為An in vitro model for early anteroposterior organization during human development的文章,首次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構成 「類原腸胚」(gastruloid)三維結構,其可以分化形成時空組織的三胚層衍生物
  • 潛入「神秘海洋」:深海裡有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11月20日,大型國際科普巡展《神秘海洋》(Unseen Oceans)在廣東科學中心開幕,率先帶我們踏上一段海洋世界的神奇之旅。據悉,該展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聯合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頂尖科學家與設計師創意設計,是全球巡展的第三站,將持續展出到2021年6月,設8大主題展區,超多互動體驗展項,配套新奇的展教活動和科技電影。
  • MIT科學家揭示這一神秘過程
    研究團隊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一百多年前,德國生物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一個詞「記憶印跡」(engram),表示記憶的產生會在大腦中發生某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如同腳印一樣留下某種痕跡。
  •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測序揭示和表徵人轉錄效應因子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測序揭示和表徵人轉錄效應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5:34:28 美國史丹福大學Lacramioara Bintu和Michael C.
  • 澳洲西部深海的怪圈,科學家懷疑是它幹的
    據悉,在對澳大利亞西部的深海區域進行探索和樣本採集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海底的細沙中出現了很多神秘的圖案,它們的分布並不均勻,但與麥田怪圈一樣呈現出一種神秘的美感,似乎在傳遞某種信息
  •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07:09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aetano Reis e Sousa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俄科學家利用單雷射技術在金屬上列印彩色圖像
    雖然科學家已經可以使用雷射在金屬表面上創建彩色圖像,但是不同類型的雷射必須用於不同的效果。日前俄羅斯科學家開發出一種使用單一雷射產生多種效果的方法。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ITMO)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改變雷射器的「加工參數」,使他們能夠控制在寬溫度範圍內加熱金屬表面的程度,這樣能以三種方式產生彩色圖像。
  • 全球top10醫學院《nature》重磅論文被撤稿,涉及多名華人科學家
    重磅論文被撤稿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 科學家揭示與核小體結合導致cGAS滅活的分子基礎
    科學家揭示與核小體結合導致cGAS滅活的分子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2:10:29 美國德克薩斯A & M大學李平衛和劉文設研究組合作揭示了與核小體緊密結合環狀
  • 神奇動物看這裡:恐怖而又少見的深海動物——冥河水母
    然而,其實動物界也有一種長得像是這種攝魂怪的動物,它的名字聽上去還是挺霸氣的——冥河水母。這種水母的外貌和《哈利波特》中的攝魂怪十分相像。人們曾經認為海中的巨型烏賊可能是深海當中最著名的觸角海怪,但是,事實上這一種神秘的深海水母看上去更加恐怖,並且我們人類會很少觀測到它。
  • 科學家揭示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科學家揭示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1:56:15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David Kisailus研究團隊發現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微信公眾號「深海所」 2020-12-25 18:53
  • 深海神秘的隱形超黑魚:黑色皮膚可吸收99.5%光線
    深海神秘的隱形超黑魚:黑色皮膚可吸收99.5%光線 2020-08-24 0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海裡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神秘生物?
    大王烏賊全長在12米以上,重量可達1噸,它只生活在幽暗的深海之中,因此很少有人能發現它。章魚vs烏賊辨別小技巧:烏賊一般都有內殼層,2條長長的捕食觸鬚和8隻觸手。而章魚則沒有內殼層,也沒有捕食觸鬚,但它也有8隻觸手。北太平洋巨型章魚是天生的偽裝高手,它能利用身體裡的色素改變自己皮膚的顏色和紋理,從而與周圍的環境融合為一體,完美地隱藏起自己5米長的身體。
  • 神秘而永恆黑暗的國度,深海
    深海一直是神秘而永恆黑暗的國度。事實上,我們見到的最常被引用的數據——地球表面的71%,大大低估了海洋的重要性。如果把三維的體積也考慮在內,我們這些「旱鴨子」分得的地球份額會急劇減少至幾乎可忽略不計——不足1%。當我們人類以及所有其他或行走,或爬行,或打洞,或飛行的生物只佔據了地面和天空薄薄的一層時,海洋生物卻暢遊在整個海洋中。
  • 獅子魚為您揭開深海7000米的生命奧秘
    比如,生活在深海7415米的獅子魚。2016年底和2017年初我國深淵科學考察船「探索一號」通過「天涯」和「海角」號深淵著陸器帶回了海鬥深淵獅子魚樣本,這是目前我國在深海獲取魚類樣品的最大深度。兩年多來,中科院水生所和深海所、西北工業大學等單位聯合攻關,通過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獅子魚適應深淵極端條件的遺傳特性。
  • Nature:揭示細胞如何組裝它們的骨架
    2020年2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微管是細胞內的絲狀結構,許多重要的過程中都需要微管,包括細胞分裂和細胞內運輸。一個由海德堡大學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發現了螺旋形的模塊化微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控制它們的形成。研究人員用最先進的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觀察到了這些現象。
  • 科學家揭示星際介質中硫氫自由基消耗原因
    Ashfold合作,利用世界上唯一運行在極紫外波段的大型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相干光源)研究硫化氫分子光化學取得了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硫是宇宙中較為豐富的元素之一,在太陽大氣中硫原子的豐度約為1.3×10-5,而在星際介質中實際探測到的含硫分子的豐度要遠遠低於這個值,科學家認為是由於星際輻射場導致含硫分子有一定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