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婧 程曦
「哇,這誰畫的?」
「仿佛走進了童話世界。」
「好漂亮呀!趕緊拍一下。」
……
11月28日,「決勝2020」看貴州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記者們走進高峰村,一幅幅印著3D壁畫的牆面吸引了他們的目光。
居民樓的創意牆繪
「村裡有21幅這樣的牆體彩繪。」高峰村第一書記張魯黔說,這些壁畫是江蘇省張家港市善港村駐高峰村扶貧工作隊特意請南京美院的老師過來畫的。
為了把高峰村打造成農旅一體的「網紅村」,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善港村駐高峰村扶貧工作隊讓美院老師結合高峰村的特色產業和土家文化,在居民樓上創作了蜂巢、戲水兒童、放牛娃等創意牆繪。
高峰村位於銅仁市沿河自治縣中界鎮東南部,石漠化嚴重、水資源缺乏,可利用土地少,2014年,該村貧困發生率為34.56%,是該縣5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
2018年3月,江蘇省張家港市經開區善港村與貴州省沿河縣中界鎮高峰村建立了整村推進幫扶協議,派出由幫扶幹部、農技人員等組成的扶貧工作隊進駐高峰村。
高峰村裡美麗的民居
兩年來,工作隊圍繞黨的建設、文化建設、鄉村治理、產業致富等方面開展幫扶工作,在高峰村打造了脫貧攻堅「善港樣板」。
「基層黨建、產業發展、文化建設和鄉村治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張魯黔說,面對高峰村的發展困境,善港村扶貧工作隊和高峰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通力協作,把善港村的幫扶人才、技術、資金與高峰村的資源相結合,譜寫出「善登高峰」的東西部扶貧協作新篇章。
羅賢國家裝修一新的樓房
在村民羅賢國家裡,新裝修的小洋樓讓記者眼前一亮。從莊稼漢變養鵪鶉的致富帶頭人,羅賢國從善港村學到的養殖技術,讓他和鄉親們嘗到了發展甜頭。
時間追溯到2019年4月,張家港市善港村駐高峰村工作隊動員在家的幾位青壯年,到張家港市參加實地養殖技術培訓,路費生活費全免,村民羅賢國聽到這一消息後,也積極報名。
羅賢國此前一直靠種傳統農作物,農閒時到外省做點雜工,一家人艱難度日。去年為了照顧84歲老母親,便選擇留在村裡。
培訓結束後,羅賢國取得「真經」,回來手把手教給妻子,期間,夫妻倆一起管理高峰村的半自動化鵪鶉養殖場。
「養鵪鶉跟養雞差不多,以預防為主,尤其是衛生消毒一點也不能馬虎。」羅賢國說。
現在,夫妻倆管理養殖的鵪鶉,每天產蛋量達到500餘斤,主要銷往貴陽、遵義、銅仁等地,兩人每月共有6000多元保底工資加效益分成,一家人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羅賢國如今成為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據了解,善港村駐高峰村扶貧工作隊在高峰村開展扶貧以來,以善港農村幹部學院為載體,實施「黨建+」項目,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還動員有意願、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張家港市培訓,切實提高貧困人口勞動技能和就業率。截至目前,已成功培育高峰村致富帶頭人12名,通過培訓輸出勞動力120餘人次,其中貧困勞動力70餘人次。
高峰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楊虹表示,2014年高峰村貧困發生率為34.56%。2019年,高峰村貧困發生率已降低到零,人均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
不僅如此,依託張家港善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技術支持,投資500萬元,高峰村建起了有機農業產業園。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優良的種植、養殖品種,和南京農業大學、趙亞夫農業農村研究院等開展合作,引進尖端技術……
目前,產業園建成高標準大棚57個,發展靈芝3萬多棒、有機葡萄9畝、有機蔬菜7畝,為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從蘇州引進網紋瓜、美國金瓜、瓜婁子等高新特色品種20多個並試種成功,現在,已帶動農戶種植百合40餘畝、種植美國香瓜7畝,紅玫糯玉米4畝。
高峰村新貌
看到記者路過,村裡的老奶奶站在自家門口高高的堡坎上,滿臉笑容地揮著手,吆喝大家進門喝水、吃飯。
「以前村裡連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衛生環境也很差。工作隊添置了垃圾桶和垃圾箱,修繕了馬路,環境好了,廣場舞也跳進了這個山村。就像壁畫上的蜂巢那樣,如今,他們的幸福生活比蜜甜!」楊虹說。
一審:朱若嵐
二審:林萌
三審:王幸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