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世界戰艦排名一覽,戰艦世界戰列艦是玩家們最關注的戰艦型號,那麼戰列艦中哪些最強呢?是大和還是衣阿華?一起來看看吧。
二戰中各國戰列艦的排名是眾說紛紜,在此本人嘗試提出一個排序,供眾多網友討論。
我的提議是大和第一檔次,衣阿華、蘇聯、H39、維內託第二檔次,加賀、天城、主教和南達並列第三檔次,北卡、首相、KGV和長門、納爾遜、科羅拉多等並列第四檔次,前衛以及胡德位列第五檔次。之後才是眾多的一戰老艦。為何如此排列請看以下介紹:
第一名 大和號
因為其BT的世界第一的排水量,世界最大口徑的艦炮,世界最厚的裝甲,在加上平賀博士優異的艦體設計使其成為一個穩定的射擊平臺,雖然其航速略低,只有27節,但也達到了新型戰列艦的最低要求。相信它成為第一,任何理智的軍事愛好者都沒有異議。
第二名 衣阿華號
衣阿華榮登第二檔次頭把交椅,是由於其優異的50倍徑的MK7型406mm艦炮,和其高達33節的航速。強大的火力使其在面對除大和號之外的戰艦佔據火力的優勢,而高速度又使其面對其它戰艦擁有選擇戰鬥的主動權,面對強於自己的對手時如大和,可以利用高速機動取得佔位的優勢,戰情不利時也可以及時推出戰鬥,面對弱於自己的對手時,則可以利用高機動完成對敵人的追殲。
它的缺點主要有兩點:一是是防護性能與其排水量相比顯得較弱,其舷側裝甲防禦略微欠缺,僅擁有329mm19度傾角的防禦,與南達處於同一水平。二是其由於其艦體的長寬比過大,導致其射擊時的穩定性不夠,不是一個最好的火炮射擊平臺。但是瑕不掩瑜,與其優異的火力和快速的航速相比,這兩點都可以彌補並不影響其第二名的排名。
再說維內託,可以說維內託是一款專為戰列線設計的戰艦,火力方面,維內託的M-1934 50倍徑381mm艦炮在這一檔次中具有最強的性能,不僅超過了美國的45倍徑MK6 406mm炮的垂直穿深,而且直逼衣阿華的50倍徑MK-7 406mm炮的垂直穿深,這一切都是由於其採用了與法國M-1935火炮的相同設計思路,大藥室和強裝藥設計並且由於相比法國火炮更長的倍逕取得了更大的功效。但這種設計雖然得到了紙面上優異的性能,但也付出了炮管壽命短和散布精度大等弱點機動方面。
機動力方面,維內託的最高時速為30節,在新型戰列艦中也居於較高水平,同法國主教一樣也存在續航力短的問題,但同樣由於其使用區域在地中海而顯得不算大問題。防護方面,維內託的艦體防禦也採用了重點防禦與全面防禦結合的方式,裝甲盒的船舷側裝甲厚度為350mm,甲板裝甲為100mm,裝甲盒內部在垂直方向,有2層薄裝甲,厚度分別為36mm和24mm,在裝甲盒上方,船舷側裝甲為70mm,水平方向還有2層薄裝甲厚度分別為36mm和12mm。維內託的炮塔前裝甲厚度為380mm。防雷設計也很有特色,採用了義大利所特有普列賽系統,但是由於義大利工業水平薄弱,使其防雷效能大打折扣。總的來說,威內託的垂直防禦力較強,而水平防禦力較弱。
未建成的戰艦中蘇聯級和H39級同俾斯麥一樣設計問題多多,但是其分別60000噸和55000噸的巨軀已經不是歐洲4萬噸級的新型戰列艦靠設計可以彌補的了,所以也列入第二級。
第三名 歐洲新三強
第三檔次的爭議較大。但本人認為為,把歐洲新三強和南達列入這一檔次是合適的。
首先說加賀,作為長門的後繼者,擁有同長門級一致的航速但尾部多出一座雙聯裝炮塔,兼承IJN的傳統,威力極其強悍。加賀的裝甲設計上也一改日本以往秉承英國的傳統,垂直裝甲被分成了兩層安裝,舷側要害部位直接安裝的是10到11英寸的裝甲板,在船體內輪機艙前另安裝有3英寸厚的垂直裝甲;船頭和船尾被3.5英寸(89毫米)的垂直裝甲所包裹。在加賀級的設計上,日本海軍開始重視起了水平方向的防護,要害部位有兩層水平裝甲總厚度達到120毫米,在個別致命部位上更是厚達160毫米。加賀在船體兩舷舯部設有鼓出的防魚雷隔艙而且垂直裝甲代水線下部分一直延伸到船體底部,這一部分的裝甲厚度大約3英寸,就魚雷防護措施來說在同期戰艦中也是屬於一流水準。
而天城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加賀的戰列巡洋艦版本,最高航速為30節,火力上同為五座雙聯裝炮塔。兩型戰列艦的區別在於裝甲設計,天城在裝甲防護上要明顯弱於加賀,不僅沒有後者所擁有的主裝甲帶後直接鋪設在輪機艙壁上的3英寸裝甲而且水平裝甲的最大厚度也僅為4英寸,炮座、炮塔上的防護也比之後者要弱許多。更重要的是在最大厚度裝甲帶的覆蓋面積和裝甲總質量上天城也明顯遜於加賀,不過日本海軍對天城的定位本就是戰列巡洋艦,所以這些忽視生存能力的設計也並沒有招致太大的非議。
總的來講,比起同檔次的對手,天城的特點是防護較弱,速度較快,火力超群。
其次說主教,作為法國的最強戰列艦,主教的特點及其鮮明,就是延續法國四聯裝和前向全火力的傳統。
火力方面,主教的M-1935 45倍徑380mm紙面性能在這一檔次居中,由於採用了大藥室和強裝藥設計,使其具有了接近16吋炮的威力,火炮採用的重彈設計也使其在遠距離具有良好的存速。它的火力缺點有以下兩點,一是四聯裝炮塔影響了火炮的精度,這一問題在二戰後才得到了解決,二是2座炮塔均位於軍艦前半球,使其後方還存在60度的火力盲區。
機動方面,主教具有高速性,黎歇留的公試時速為30節,讓巴爾的公試速度甚至達到了32節,但其也具有法國軍艦的通病,續航力過短和適航性和迴轉性能較差,但作為一款主要在地中海使用的戰艦,以上的問題都不算太大的問題。
防護方面,主教具有極強的防護。主教綜合了新式的裝甲盒防護和舊式的穹甲防護,在主裝甲盒下方保留了一層穹甲,船舷側裝甲厚330mm,主甲板裝甲厚150mm,穹甲厚40-50mm,形成了嚴密的雙重防護。在這一級別的戰艦中,主教具有最厚的頂裝甲,三層裝甲總厚度達到214-226mm。主教的炮塔防護更是厚重前裝甲達到了430mm,在歐洲戰列艦中是最厚重的。
最後說南達,(1920)南達和(1939)南達可以說分別是最好的美國傳統鐵烏龜和條約戰列艦,(1920)南達火力強悍,(1939)南達則在規定噸位內最大限度兼顧了火力、速度和防護性能。
火力方面,(1939)南達的火力是強大的,裝備了美國MK6 45倍徑406mm火炮,發射美國特有的1224.7kg超重彈,同歐洲三強的火力相比,水平穿深驚人,但由於炮口初速低,彈道過於彎曲,垂直穿深只強於首相的SKC34,弱於法國和義大利的15吋炮,並且精度也較低。
速度方面,(1939)南達的最大速度為27.5節,只是新型戰列艦的及格水平。
防護方面,(1939)南達採用的是重點防護的理念,採用了裝甲盒結構,並且採用了內置裝甲,船舷側裝甲的厚度為310mm19度傾角。三層甲板裝甲總厚度為208mm(包括水密甲板的厚度),炮塔的前裝甲為457mm,但並不是表面硬化裝甲,而為均質鋼裝甲,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防護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