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ID:zgtrend) | 黃漢城
有一個信號,很少人注意到。
今年1月中下旬,根據中央部署,各個省市區陸續公布了2018年GDP的修訂數據。但是因為臨近春節,絕大多數人尚未留意。
其實,這些艱難浮出水面的真實數據,揭開了很多省市區的底褲。先上結論:
1北方的經濟比我們想像中更差。
2南方的經濟比我們想像中更好。
從今年開始,中國的GDP統計方式正式從分級核算改為統一核算。所有城市都無法給數據注水了。
潮水退去後,誰在裸泳,誰在隱藏實力,一目了然。
以前我們的GDP核算是分級核算,也就是國家統計局核算整個國家的,各個省核算自己的。
從今年開始,將下算一級,各個省的數據改為國家統計局和省級統計機構共同開展統一核算。
為了實施這一重大改革,中央還提前一年摸家底,搞了一次經濟普查,獲得了更為全面、翔實的基礎數據,所以才有了各個省市區修訂2018年數據的畫面。
先上一張圖:
核減總量最大的是山東,中國經濟實力排名第三的大省。
修訂後,山東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為66649億元,比之前的初步核算數76469億元,減少9821億元,總量下調12.8%。
下調幅度大,與山東的經濟結構密切相關。
山東被稱為「大象經濟」,產業結構偏重,前些年傳統產能約佔工業比重70%,重化工業又佔傳統產業比重70%,在鋼鐵、煤炭、焦化等行業存在很多大型國有企業。跨國、跨區域、跨行業的現象較為普遍。
山東省統計局表示,這次經濟普查,嚴格按照在地普查原則,有效解決了各地一些企業集團、總部經濟等打捆上報、重複計算的歷史問題。
此外,影響修訂結果的主要因素還有:
一堅持實事求是,全面做實統計數據。這次經濟普查期間,有8539家規上工業企業,經核實年主營業務收入達不到2000萬元標準,退出了聯網直報庫,相應減少GDP總量5000億元左右。通過與工商、稅務等資料比對,還發現了1820家殭屍工業企業,一併清理退出聯網直報統計範圍,減少GDP總量550億元左右……
二由於調查對象複雜,部分地區存在政績觀偏差,造成統計源頭數據存在一定誤差。多年累積的誤差疊加,形成了一定的歷史包袱。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GDP數據進行了相應修訂。
不過,也應該看到,這是山東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結果。
從2017年起,山東頂住增長壓力,掀開了去產能、去槓桿的轉型之路。近兩年多來,山東共治理「散亂汙」企業超過11萬家,關停化工生產企業1500多家,壓減焦化產能1600萬噸以上。
根據統計,這一輪修訂當中有14個省市區下調了2018年的GDP。
下調幅度分別為:天津29%,吉林25.3%,黑龍江21.5%,山東12.8%,河北9.8%,遼寧7.1%,內蒙古6.6%,寧夏5.3%,山西5.1%,青海4.1%,廣西3.6%,陝西2%,甘肅1.7%,湖南0.3%。
天津的下調幅度最大。該市2018年GDP的初步核算是18809億元,經修訂後為13362億元。這個實際數值,甚至少於2014年的GDP數據(14442億元)。
對此,天津統計局給出的官方說明是:
近年來,天津市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關停小散亂汙企業,淘汰殭屍企業,全面解決「鋼鐵圍城」、「園區圍城」問題,堅決摒棄虛高的、不綠色的、結構不優的生產總值。不斷加大統計執法檢查力度,嚴肅查處懲治統計造假虛報案件,在四經普開展過程中,嚴格執法監督檢查,夯實核算地區生產總值的基礎數據。
緊隨天津其後的,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吉林、黑龍江的下調幅度,分別排第二、第三名。其中黑龍江初步核算數為16361.6億元,修訂後減少3515.1億元,下修幅度達21.5%。
對此黑龍江統計局的說明是:一是近年來不斷加大統計執法檢查力度,嚴肅查處各種統計造假案件,加大典型統計違法案件通報曝光力度,對統計造假作假者形成強大震懾,也對涉案企業和項目不實數據予以糾正。
二是按照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常住原則」,對跨區域的經濟活動進行了規範,有效消除了以往統計中存在的重複交叉統計和核算情況,引起地區生產總值數據的變化。三是結構轉型升級,經歷了商品林木全面禁伐、原油大幅減產、煤炭行業關停並轉整頓等重大結構性調整等。
其實5年前,中國也進行一次普查,國家第三次經濟普查。當時各省市區全部都是「上調」2013年的GDP數據,沒有一個下調的。
5年後的今天,有接近一半的省市區下調了數據。而且這14個下調的地方,除了湖南和廣西之外,全部都是北方省份。
北方,可謂退無可退。
根據統計,31個省市區當中有17個上調2018年的GDP數值,上調的絕大多數是南方省份,佔了14個。
其中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長三角的省市:安徽省上調最多,4004億元。上海排第二,3331億元。福建、廣東、浙江也不賴,分別上調2883億元、2666億元、1805億元。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這一輪經濟普查,下調的多數是北方地區,上調的卻多數是南方省份呢?
這是一種巧合嗎?顯然不是。
這種集中的「南方現象」,絕對不是出於偶然,而是一種必然。
坊間普遍有這樣一種認知:北方的經濟結構偏重,國有經濟佔比GDP較大。
國企領導更容易出現「GDP衝動」,所謂「數據出官」,為了政績更希望把成績報得更好。
這是造成北方省市數據普遍較實際要高的原因之一。
而南方地區尤其是這個沿海地區,改革開放較早,市場經濟發達。典型有浙江的溫州、台州,福建的莆田、晉江,廣東的深圳、佛山。
像佛山的民營經濟佔比GDP高達62.5%,溫州就更誇張了,民營經濟增加值佔比GDP達80%以上,秒殺國內絕大多數城市。
南方沿海地區有很多中小型的民營企業,為了少交稅,傾向於少報數據。而且這些企業有很多是規模以下工業/服務業,沒有被納入聯網直報庫,統計局是採取抽樣調查的方式來統計的,很難涵蓋全部的生產活動,所以數據也會偏小。
這一次福建、廣東、浙江三個民營經濟發達的省市,上調的規模均比江蘇這個「外資」發達的省份要高出3倍以上,就從側面反映出上述論斷。
總結起來,北方經濟的真實情況比我們想像中更差。南方經濟的真實情況比我們想像中要更好。
長期以來,南方一直隱藏了很多實力。這一次經濟普查,可以說是揭開了很多省市區的「底褲」。
就像我在《中國城市大洗牌》這本書裡提到,今天南強北弱的趨勢正在擴大,我們的資產配置當中一定要加倉南方。
而且,我在《疫情啟示錄:寧要廣州一張床,不要武漢十套房?》的文章中也說到,中國有很多類型的都市圈,一定要選擇多極化的都市圈。
因此,中國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地方,實際上就只有兩個:
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