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天,援鄂北京醫療隊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已累計收治「新冠肺炎」確診和疑似患者64人。要治癒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除了科學的治療手段,患者自身的毅力也是關鍵因素之一。昨天上午,馳援武漢的北京醫療隊裡,來自北京同仁醫院的醫護人員正式接診患者。記者在隔離病區看到,為了給躺在隔離病房裡的患者們加油打氣,一位護士的防護服帽子上寫下了「加油」、畫上了愛心。雖然隔著厚厚的防護服,看不到面部,但一句「加油」如同一劑良方,一股暖流,鼓舞著患者。
護士帽上頂著加油「表情包」
「您不用著急,多按一會兒,這隻胳膊千萬不要揉。」早上,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隔離病房裡,來自北京同仁醫院的曾憲紅護士長正在幫病人採血。記者看到,她的帽子上,「加油」兩個字和一個愛心組成的「表情包」分外醒目。她低頭採血的瞬間,「表情包」正好送到了患者的眼前。
曾憲紅說,這樣的做法不僅僅是傳達心意,同樣也會成為治療的一部分。來到武漢一周,北京醫療隊的很多醫護人員都有這樣的感觸。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除了診療手段,對於患者來說,更需要強大的意志力。處在隔離病區的患者,他們的焦慮感體現在了連綿不絕的呼叫鈴聲中。每次呼叫鈴響起,醫護人員會快速來到患者身邊,很多時候他們發現,患者最需要的僅僅是一句讓人安心的話。
記者注意到,醫護人員交接班的時候,不但要討論患者的病情,更要叮囑接班人,要隨時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唐子人經歷過2003年非典,他深知處在隔離病房的患者最需要什麼,所以,此次馳援武漢,他時刻提醒團隊要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況。
患者一句「謝謝」讓醫護暖心
在接診過程中,這樣的醫患真情在隔離病房裡處處可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靜療中心護士長趙路遇到一位82歲的患者。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接診的所有患者中,老人不但是年齡最大的,他的病情也是相對較重的。經過治療,老人的病情有所好轉,並且已經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肢體活動了。
「我走進病房的時候,本來是半臥著的老爺爺,突然要起來。」趙路判斷老人可能是想伸手夠桌上的水杯,還沒等他迎上來,他發現老人不慎碰掉了鼻導管。
老人察覺以後,拼命向趙路擺手,示意他別過來,見趙路已經到了近前,便只好拉下自己的口罩,只露出鼻子,等趙路重新幫他插好了鼻導管,老人又趕緊把口罩拽上去,並連說了幾個「謝謝」。緊接著,老人說:「你們從北京來不容易,別把你們傳染上。」
患者的細微舉動或是一句「謝謝」,讓醫護人員倍感暖心和信心。趙路說,這證明患者信任醫護人員,也相信自己的病會有所好轉,這種信心就像一座橋梁,一旦鑄成,會讓醫護人員的診療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隔離衣隔離不了醫患間親情
有一次,趙路和戰友們在查看一位女患者的病情時,這位患者突然背過身去,拼命地翻找著什麼,眼前這一幕讓趙路很著急。因為這位女患者有腹瀉症狀,體內電解質紊亂,再加上胸悶症狀,身體非常虛弱,每一個動作對她來說都有很大的負荷。
「您找什麼呢?我們幫您找。」聽到醫護人員的問話,患者不回答,直到找到一個新口罩,換好以後才說:「你們離我太近了,我怕傳染你們。」整個查看病情的過程當中,這位女患者一直扭著頭,如果醫護人員站在左側,她便把臉轉向右側。「您真的不用這樣,我們都有防護措施,在這裡,您把我們當親人就行。」趙路一句話,讓患者溼了眼眶。
趙路說,處在隔離病房的患者是有孤獨感的,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也難免讓他們覺得隔閡。醫護人員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不僅僅是問診的過程,也是和患者加強交流的過程,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像親人一樣的關懷。不要怕離患者近,只要操作規範,是不必擔心感染的。北京醫療隊馳援武漢滿一周,隔離衣、防護服能隔離病毒的感染,卻隔離不了醫護人員與患者間的親情。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景一鳴 王雅賢
流程編輯: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