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是當下非常熱門的體育運動,參與的人群形形色色,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每個人的跑步表現也各不相同。大多數的跑者都相信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跑步風格,這是最符合他自己的神經肌肉系統和解剖學特徵的模式——因此對於運動學家和教練提出的一般模式建議可以不用全盤接受。
不幸的是,這種廣為流行的信念與事實相去甚遠,因為物理定律對所有跑者一視同仁,不會因為個人而改變。跑步模式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步態中正確地控制身體與地面的碰撞——永恆的物理定律控制下的反覆碰撞。
在改進模式時,每個跑者的任務都相同:所有人必須學習如何通過協調與地面的反覆撞擊,以達到最優的MSA、SAT、ROS、ROS/MSA和FAT。這樣做才能提升跑步速度和耐力,並降低損傷風險。但是,不同性別、年齡的跑者在身體結構、肌肉力量等方面存在差異,在進行模式改進時,關注的重點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
拓展小知識:
MSA:最大脛骨角度,即腿部向前擺動期間,足部相對身體向前移動到最遠的點時,小腿與垂直線形成的銳角的角度。
SAT:觸地脛骨角度,即足部初次觸地時,小腿與垂直線形成的銳角的角度。
ROS:反向擺動角度,即最大脛骨角度減去觸地脛骨角度所得的角度。
VALR:腳跟觸地時,衝擊力的垂直平均負載率。
男性跑者與女性跑者
普遍的文章常指出女性和男性的跑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異,並且這一差異通常主要位於大腿與髖關節所形成的角度上。因為女性的髖部相對於身體尺寸而言較寬,因此「Q角度」通常更大。
這一差異可能造成的影響從來沒有完整地明確過,但有一個可能性是女性跑者在觸地時更傾向於踝關節輕微外翻,這使她們在支撐階段產生更大範圍的足內翻,從而增加損傷風險。
換言之,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使用鞋子外側(側邊)觸地,因而會在支撐階段產生更加明顯的踝關節內向旋轉(足內翻)。
不過,有些新研究認為足內翻與較高的損傷風險之間並無實質性關係。更何況物理定律在不同性別的跑者之間也不存在差別。跑步模式的要素——足部觸地方式、MSA、ROS、SAT和ROS/MSA——在男性跑者和女性跑者的模式優化上是一致的,因為兩者的身體都適用於牛頓運動定律。
一項關於男性和女性世界紀錄保持者的研究顯示,男性跑者和女性跑者從200米至馬拉松的基礎模式指標完全一致。這就意味著男性跑者和女性跑者訓練和模式要素的優化的整個過程是相同的。
話雖如此,也有人可能會提出從預防損傷的角度來看,對女性跑者來說,模式訓練更加重要。女性的Q角度更大,相比男性髖部所產生的扭轉也更大,因此足部觸地方式更加重要。相較於全腳掌觸地,腳跟觸地方式會在短時間內讓髖部產生非常大的扭轉力,這也會帶來更小的VALR。
年長跑者與年輕跑者
與男性、女性跑者對比的情況一樣,年長的跑者和年輕的跑者在跑步期間受到的力是相同的,需要優化的模式指標也是一樣的。模式訓練對所有跑者來 說都類似,無論年齡幾何。
話雖如此,相較於年輕跑者,年長的跑者在後側力上更容易遇到問題。腳趾離地後,年長跑者往往沒有那麼多的髖部伸展,且年長跑者在身體後側擺動腿部的動作更加遲緩無力。由於腿部的動作較慢,便無法及時地移動至恰當位置,以支持「空中腿」的高抬膝動作,而這種動作又偏偏對時效性的要求非常高。
年長跑者髖部伸展性的不足,不僅關係到腳趾離地後腿部向後擺動的功效,也是支撐階段角速度較慢的原因。由於年長跑者在支撐階段腿部移動更慢,足部離開地面的速度也更慢,因此髖部的伸展度也更低。
這些情況至少可以通過特定的跑步力量鍛鍊,觸地時間最小化的練習及動態移動訓練,來提升髖屈肌的柔韌性(加強髖部伸展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矯正。
以上內容節選自人民郵電出版社《跑步模式:如何設置適合你的跑步動作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