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選召的孩子們,我們終於長大了,要說再見了。
《數碼寶貝大冒險:最後的進化·羈絆》(下簡稱《羈絆》)10月30日上映了。
我是在上映一天前偶然知道這個消息,無比得激動,感覺這是今年唯一讓我開心的事情。
《數碼寶貝》是我最喜愛的動畫片,當我知道這是「太一他們最後的故事」 ,是作者獻給所有和數碼寶貝一起成長的「孩子」,也就是我們時。
所有的童年青春回憶重現腦中,無比浪漫,我一定要去看。
買完上午首場電影票,我在電影院裡找了很久才看到角落裡《羈絆》的海報,並不好看,甚至有點幼稚。
開場後四周無人,沒有人陪伴我,接下來是屬於我一個人的青春回憶。
撕心裂肺地喊叫,鬥大淚珠的肆意掉落,只有它見證,還好我帶了紙巾。
最後,伴隨著太一和阿和思考良久,微笑說出那句「我知道明天要做什麼了」,轉身卻再也不見自己的數碼寶貝時,電影結束了,留下了五彩斑斕的雲朵。
一點點盯著看不懂的後期表,大屏變灰,場燈亮起,我卻坐在原地不想走,細細回味著它。
思來想去,只悟到兩個字——成長。
我習慣把所有非人出演的影視劇都稱之為「動畫片」,因為當年我就是這麼叫的,我不想改成「動漫」這個陌生的詞彙。
1999年,《數碼寶貝》第一部在日本首播,幾年後,我在電視裡看到了臺配版,被其中似懂非懂的寓意深深吸引。
勇氣、友情、愛心、知識、純真、誠實、希望、光明。
這些詞彙,烙在我小小的心靈當中,多年來記憶猶新。
之後那些年,當其他同學都在談論《神奇寶貝》《遊戲王》《喜羊羊》時,我卻心心念著我的《數碼寶貝》。
那時家裡只有天線,根本收不到幾個電視臺,也再沒有機會看到《數碼寶貝》的出現。
但模糊的記憶中,
我知道擁有勇氣徽章的太一,在面臨有可能死亡時畏懼過;
知道擁有友情徽章的阿和,離開了所有的夥伴敵視過他們;
知道擁有純真徽章的美美,貪圖享樂過,而美美的歌聲也是我聽過最輕盈的音樂;
還有那擁有光明徽章的妹妹嘉兒,小小的她那麼可愛,盡數為他人著想;
充滿愛心的素娜,擁有知識的光子郎......,這些我竟然全記得。
小型火焰,戰鬥龍捲風,花仙炮,凱撒銳爪,重錘火花,這些技能的名字,我竟然開口就來。
美麗的數碼寶貝村,是那麼的天真祥和。
然而這一切都在20年後,終結了。
其實,我真的感謝《數碼寶貝》的編劇,有始有終,用實際行為告訴我們,曾經的所有記憶,即使再美好,都會結束。
就像《羈絆》中玄內老人所說:這和人會死亡一樣,無法改變,也無法探究。
人不能活在幻想當中,必須成長,即使那是我們自己參與過的最美麗的故事。
《羈絆》中,把數碼寶貝的含義,從戰鬥的夥伴,升華為了「自己的童年青春」。
太一找來阿和一起喝酒談心,他們都面臨著一個問題:今後要做什麼!
他倆很迷茫,一個為隻字未動的畢業論文而煩心,想要快點步入社會工作,一個想要考研,以此來拖延思考的時間。
還沒想好的他們,前一秒還是拯救世界的數碼寶貝英雄,後一秒就面臨了長大。
而長大後,一定會結束青春,這裡的情節算是電影的第一次點題,之後才是關鍵劇情的展開,之前的戰鬥劇情算是小小的開胃菜。
熟悉的舒緩音樂把我們拉回多年前那個無憂無慮的夏天,數碼隧道如期而至,山崖上的光輝歷歷在目。
加魯魯獸、天使獸、暴龍獸...,這些身影如此熟悉。而數碼寶貝的進化器,此時也從電子表變成了手機,這裡算是第一次的暗示,時代在進步,什麼都在改變。
數碼寶貝已經誕生20年了,完完整整陪伴了一代人,從幼稚到成家立業的過程。
這裡要說明,雖然少數80和00後也參與了,但最受影響的一定是90後。
電影中告訴我們一件傷心的事,被選召的孩子一旦長大,數碼寶貝就會消失。
為什麼被選召的只有孩子?
孩子擁有無限的可能,他們的未來是未知的,而隨著一個人的成長,所選擇的路會越來越少,人生的軌跡會被逐漸確定,擁有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當目標越來越明晰時,孩子也就長大了,那代表著「童年青春」的數碼寶貝,當然也就消失了。
當亞古獸抬頭看向目視遠方的太一,那是一個堅定雄偉的身影。
他勇敢自信,不再像以前那樣瘦小隻比它高一點,它的眼中閃爍著光芒說道:「太一,你長大了呢」。
是呀,長大了。
我把這裡的亞古獸,擬人為「少年時的自己」。
這段對話,看似是亞古獸對太一說,其實是過去的自己,對現在的自己一種安心的回覆:你終於長大了,我也可以安心的離開了。
勇氣和友情是電影凸顯的重點。
當代表友情的阿和,明白前進會加快和數碼寶貝的分離時,他非常猶豫,害怕數碼寶貝消失不敢去面對,這是友情的正常表現,情關最難過。
生活中,隨著我們的長大,我們一次又一次離開了自己不同年紀的夥伴,那些年玩得無比要好的朋友,竟然再也沒有了聯繫。
他們靜靜地躺在好友列表裡,成為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想打聲招呼,卻又不知道從何處開始說起。
當他們偶然發一句,談戀愛了,結婚了,生子了,我沒有說話,只是心裡閃過祝福的念頭,除了自己誰也不知道。
友情掙扎,可誰也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
代表勇氣的太一必須站出來,總要有人負重前行,面對未來沒有行不行,只有敢不敢。
不管生活怎樣對待我們,不能失去勇氣。
孩子當然擁有無限的可能,可成年後是否真的就被定死了呢?
電影告訴我們,雖然已經長大,但未來同樣擁有可能,關鍵在於是否擁有勇氣去接受長大,迎接新的「青春」,開啟新的旅程。
如果我來為《羈絆》打分一定是滿分,因為所有人看自己的青春都是最美的。
告別是常情,告別最是長情。
編劇為了給我們這些「曾經的孩子」一個完整的青春告別,可謂下足了心思,電影的三觀直接建立在成人身上,情願主動割捨少年觀眾。
蝴蝶是這部電影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貫穿了全局。
蝴蝶是什麼?是一個數碼寶貝,是一首擁有無限大夢想的歌,是頑強的光叔,是曾經的一個飛帽殺。
BOOS內心的那個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冰封的蝴蝶狀,蝴蝶代表著美麗,萬般光彩的可能。
可逃避現實的孩子冰封了內心,在這裡表面上快樂,卻目光呆滯,和可能性完全背離。
為了充滿儀式感,《羈絆》用太一吹哨子這件事,將過去和現在跨越20年的青春時空拉在一起。
哨聲警示大家:你們真的已經不是孩子了,不能活在幻想中。
雖然青春會消失,但青春的那些陪伴者,一定不會希望看到你現在沮喪的樣子,他們希望你快樂,希望看到你重新起航,他們會祝福的。
電影的核心主題叫做「成長」,而成長的道路上,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很多人雖然伴隨著「飛帽殺」離開了童年離開了青春,但卻沒有去迎接長大,而是悄悄為自己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幻想,為自己做了一個心繭。
這幻想的壁壘建造容易,打破難,而只有打破才能舒適的生活在成人世界。
沒人知道需要多久才能打破,可能是高中大學,可能是畢業後的幾年,可能是結婚後的幾年。
沒人知道答案,這取決於何時你重新擁有勇氣,去面對已離開的少年青春。
說實話,這部電影並不太適合沒看過電視版的新觀眾,甚至不適合小朋友觀看,因為它的立意很深,就是拍給「那些年那些孩子」看的,和我們做一個告別。
新觀眾會在意畫風,人物完整度,故事漏洞。但我不會,我知道它為什麼不完整,它的重點是什麼。
和青春談論理性,本就是不理性的行為。
這部電影在畫風上儘量貼合第一部《數碼寶貝》,是當年畫風的重置版,正因為如此,所以編劇導演真的用心了,我很感激他們。
電影結尾,阿和又為加布獸吹了一曲離別的口琴《光芒與希望》。
一如當年,從未改變。
雖然我們長大了,但青春並沒有死亡,它只是融入了我們的生命中,成為我們長大後戰鬥的力量源泉。
電影結尾那首歌叫做《即使分離》
「沒關係,我不會哭的,我不會哭了......因為有你在,就在我心中,哪怕與你分離我仍能前進......」
願你長大快樂,
願你破繭而出,
願你永遠珍藏那些東西:
勇氣、友情、愛心、知識、純真、誠實、希望、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