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一大早,朋友圈已經被「太冷啦」「凍壞啦」給刷屏,大家忍不住分享「凍透」了的酸爽感。據氣象預報,6-8日江蘇全省氣溫明顯下降,大部分地區降溫幅度達到了10~13℃,而最低氣溫正出現在7日早晨。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冰凍天在南京街頭採訪,你身體的哪個部位最不抗凍?
街頭小調查
耳朵、腿、腳是最感到冷的部位
如此「凍人」的天氣突襲南方,令許多人倍感不適。一方面是對於溫度驟降的不適應,另一方面則是對低溫感到不舒適。7日一大早,剛出門的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就明顯感受到冰凍和6日不是一個量級,雖然裹著厚厚的羽絨服,風卻直往衣服裡鑽。風打在臉上如同刀割,短短幾分鐘,記者臉部裸露的皮膚和蓋不住的耳朵被凍得麻木了。
早晨9點,記者在新街口地區看到,原本繁華的都市中心,除了辛勤的環衛工人和奔跑的外賣小哥,走在街道上的人並不算多,而此時的氣溫只有零下6度左右。僅有的行人則裹緊大棉襖、羽絨服,貓著身子快速走進商場、寫字樓,仿佛室外多待一秒都是不小的折磨。這樣的低溫天氣或許在北方城市不足為奇,對南京人來說卻實在有些吃不消。那麼對於市民朋友們來說,感覺身體最冷的部位是哪裡?紫牛新聞記者在街頭做了一次現場調查。
「氣溫這麼低,此時你身體的哪個部位凍得最受不了呢?」記者向路過的行人提出了問題。「耳朵凍得要掉啦」「從腳到腿一直冷到腰」「頭被吹得疼」……採訪中記者發現,耳朵、腿、腳大概算得上是最不抗凍的部位了,這其中小小的耳朵竟當選「凍人」NO.1。說到凍得受不了的部位,第一個提到的往往就是耳朵。有句俗話叫「耳朵凍掉啦」,街頭的市民真切感受到了。「耳朵吧,我幾乎感覺不到耳朵是自己的了。」一位小姐姐說,記者注意到,這個時髦的女孩穿著寬大的羽絨服,戴著帽子,但是耳朵露在了外頭。「沒想到這麼冷,出門沒有戴上耳套。」相比「全副武裝」的女士,男士們對耳朵的冰凍感更加強烈,「特別是耳廓,捏上去完全沒痛感了。臉好像比耳朵的感覺好一些。」一個年輕的男孩停下腳步,不停地搓著耳朵。從清晨起忙碌的清潔工阿姨則是戴上了毛茸茸的耳套,記者看到她的帽子就是普通的單層工作帽,
「耳朵第一個要保護好,還有就是膝蓋。」在戶外工作多年,憑藉多年的經驗,早晨出門她首先護好耳朵,其次是膝蓋也要小心保護。
專家解析
耳朵受凍後會變「麻」有科學依據
小小的耳朵在寒冷的冬日為何如此敏感?採訪中,耳朵冷起來又是為何令人感到「像針刺一樣」或是「沒有知覺」?為此,記者專門請教了南京鼓樓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錢曉雲。
錢曉雲主任解釋道,耳廓的血液循環對人體來說是「終末器官」,如果把人體比作大樹,耳朵就是「最後一枝」,因此這裡的血液循環相對比較薄弱。當遇到極冷天氣刺激時,血管劇烈收縮,會處於痙攣的狀態。如果是小動脈的痙攣,則會出現局部的血供變差,皮膚蒼白,而嚴重時則會影響局部的感覺神經末梢,這正是耳朵受凍後出現麻木等等症狀的原因。而當靜脈發生劇烈收縮之後,則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靜脈出現局部淤紫,這種淤血性的改變就是我們俗稱的凍瘡。因此,若是耳朵長時間處於寒冷環境當中,耳廓就容易產生皮膚局限性的炎症和損害。
不止凍麻,耳朵還可能被凍傷
耳朵不僅會凍得麻木,還有可能被凍傷。專家介紹說,尤其在北方的極低溫天氣下,如果耳朵長時間暴露在外,出現有針扎的感覺,或出現麻木、失去知覺、皮膚發硬和感覺喪失等症狀,就有可能凍傷了。曾有一位20多歲的小夥子大冬天晨跑,跑步時衣服穿得比較單薄,沒有戴帽子和圍巾,跑了40多分鐘,回家後他發現自己的耳朵變白了。摸上去沒有感覺,硬硬的,用熱水焐了好長時間也沒有變軟。到急診就醫後,醫生發現他的耳朵被凍傷了。專家介紹說,耳朵被凍傷的患者,常常先發現自己的耳朵被「凍白了」。像針扎的一樣疼、發麻發硬,甚至長出了水皰。此時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會發展為耳廓感染、變形、壞死等。所以冰凍天不保護好耳朵,有凍傷的危險。
護耳妙招
耳朵凍傷後應局部緩慢升溫
冰凍天還將持續,未來幾天氣溫都在零下。在戶外的我們如何保護耳朵呢?若是耳朵不幸受凍,應如何正確地護理呢?錢曉雲主任提醒說,天氣寒冷時,在戶外行走活動時應戴上手套、口罩和防風耳罩。如果耳朵出現凍瘡凍傷,和其他部位一樣,需要緩慢回溫,不可以立刻用熱水浸泡。而應該局部緩慢揉搓,通過摩擦生熱。用溫水、溫毛巾擦拭也是不錯的方法,可以使局部緩慢升溫,最終恢復到和室溫一致的狀態。
腳脖子冷可以踩進軟乎的雪地靴裡,怕腿受寒也可以套上厚實的棉褲;而對於耳朵的禦寒,似乎也妙招不少。記者在現場觀察到,不少市民都選擇直接戴上蓋到耳朵的帽子,保護頭部的同時也可以順帶呵護耳朵。也有不少市民更體貼為耳朵佩戴了專門的加絨耳罩,更輕便也更密不透風。(呂彥霖 蔡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