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08:15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12月16日,棲霞區舉辦的家庭垃圾分類PK賽現場,一個個家庭不僅將垃圾分類做到極致,還通過一個個創意讓人們見識到垃圾變廢為寶的神奇。
家庭PK賽「曬」出眾多民間高手
金屬瓶蓋變「風鈴」,茶葉桶成「傳聲器」
12月16日,棲霞區舉辦的家庭垃圾分類PK賽現場,一個個家庭不僅將垃圾分類做到極致,還通過一個個創意讓人們見識到垃圾變廢為寶的神奇。
「寶貝,前幾天天空灰濛濛的,你知道為什麼嗎?」「是環境被汙染了,地球媽媽生病了。」來自南京博潤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的高雯雯和女兒在舞臺上用這段對話道出了垃圾分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高雯雯介紹,她家早早啟動了垃圾分類,廚房內設置了3個垃圾桶,分別收集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垃圾分類其實非常簡單,我們家產生的有害垃圾很少,每天就是將廚餘垃圾認真分出投進廚餘垃圾桶,再把日常生活中產生的調味瓶、飲料瓶投放至可回收垃圾桶,剩下的扔進其他垃圾桶就可以了。」高雯雯告訴記者,儘管女兒還在上幼兒園,但每天的垃圾分類做得很棒,很多時候還會檢查大人做得到不到位。在垃圾分類過程中,她們時常會冒出很多小創意。16日母女倆帶到現場的作品是一個「風鈴」。高雯雯介紹,風鈴的頂部是一個小易拉罐罐體做成,繩子是女兒小時候的帽子拆解下來的絨線,鈴鐺是廢棄的金屬瓶蓋。高雯雯搖著手中的風鈴,碰撞瓶蓋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
來自棲霞街的施開琴夫婦帶著兩個兒子一起來到PK現場。4歲的小兒子馮子桓帶著一摞圖片現場展示垃圾如何歸類,「香蕉皮屬於廚餘垃圾、紙張屬於可回收垃圾……」8歲的大兒子馮子宸和爸爸帶著全家創意的卷筆刀、分類器在場上展示。記者看到,卷筆刀由簡易卷筆刀和一個廢棄的飲料瓶組成,瓶蓋上鑽了一個鉛筆粗細的洞,簡易卷筆刀粘在瓶蓋上,削鉛筆的時候木屑可以直接掉進瓶子裡。這一創意引得現場觀眾和評委連連稱讚。施開琴告訴記者,其入住的石埠灣小區建成垃圾分類環保屋後,全家就開始一起分類,在和兩個兒子定的「勞動公約」中,垃圾分類是重要一項。
來自西崗街道晶都茗苑小區的周喆夫婦也是帶著兩個兒子一起上場。在垃圾分類中,這個家庭的創意越來越多,經驗也越來越豐富。「變廢為寶」的創意是兩個廢棄的茶葉桶,通過一根繩子拴起來後成為傳聲器玩具。在周喆看來,推動垃圾分類不僅要引導居民正確分類投放,更要讓人們知道如何從源頭減量。生活中,他總結了多條減量創意,「玩具電池不能用了,就裝進電視機遙控器;買食用油儘量買大容積的,小容積的食用油浪費的塑料更多;剃鬚刀儘量少買每月更換刀片的,選擇4—6個月更換一次刀片的更便宜……」周喆表示,只要生活中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就可以大大減少垃圾。
當天的PK現場,16個家庭帶來了垃圾分類的各種創意和經驗,冠、亞軍將贏得全市決賽入場券。棲霞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選拔的不僅是參賽隊伍,更是挖掘系列實用、易行的家庭分類小妙招,讓垃圾分類更加簡明易懂,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南報融媒體記者 顧小萍 通訊員 曲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