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良渚,5000年前的神王之國,如今被歷史遺忘文/陸達,多年歷史愛好者,大連理工大學碩士,東北大學校辯論隊教練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原創聲明/不易君子為文史地理愛好者原創投稿徵文平臺,文章原創性均通過作者保證與原創工具檢測,若您發現作者文章有抄襲、洗稿等嫌疑,請將線索發送至後臺,我們會嚴肅處理!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悠悠中華五千年。但實際上,長久以來國際上公認的中國歷史卻只有3500年,以大禹作為開國君主的夏朝因為一直沒有發現文字和確鑿的遺址,其存在一直不被世界所認可,就更不要說三皇五帝,炎黃部落的神話傳說時期了。但是就在2019年,浙江良渚古城順利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在讓世界承認中國5000年文明史的進程上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讓良渚這個夏朝之前就活躍在江南大地上的神王之國逐漸被世界所矚目。
(良渚古城復原圖——騰訊新聞截圖)
文化,還是古國?
5300年前,由於氣候原因,東南沿海地區海平面持續下降,很多之前被海水淹沒的土地得以重新裸露,地勢較低的地區承積雨水和地表水,形成了湖泊眾多,水草豐美的湖沼地形。在這片土地上,經過了數百年的農業積累,水稻已經被廣泛種植,社會最原始的人人平等狀態已經被打破,出現了階級的雛形。良渚也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並於4500年前達到鼎盛,綿延了大概1000年時間。
(良渚居民房屋復原圖——搜狐網截圖)
對於良渚究竟屬於文化還是已經是一個國家,史學界曾經存在很大爭議。我國的文化起源很早,早在7000年前,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就已經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但是國家的出現則要被定義到夏朝甚至商朝。根本原因就是與證明文明出現不同,證明國家誕生需要的條件更多,剝去中西方古代國家的差異,其最核心條件就是公共權力是否出現。
公共權力是一個西方政治學概念,簡單解釋的話就是統治者統治國民的權力。公共權力如果出現,就意味著出現了國民認可的統治者和統治階級,統治者也可以利用公共權力來強制國民做很多事情,比如強制繳納稅收,募集士兵進行戰爭,修建大型土木工程等等,這也正是一個國家的政府所做的事情。所以公共權力的出現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國家誕生的核心標誌。隨著良渚遺址發掘的不斷深入,恢弘的古城,精妙的水利系統,威嚴的神教崇拜,一個個驚嘆世界的發現越來越強烈的說明著良渚的統治者們是運用著公共權力驅動了社會,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也讓良渚是一個國家這個結論逐漸被史學界所接受。
(在公共權力的驅使下,良渚人修建城市——百度圖片搜索)
五千年前的恢弘古城
2006年,浙江省考古隊在良渚文化保護區內進行挖掘時偶然發現了一小片有著人工痕跡的石塊,考古隊敏銳的意識到這片石塊很可能是良渚人為了抵禦水患而修築的堤壩遺址,但隨著挖掘的不斷深入,事實的真相卻再一次震撼了考古隊,因為這片石塊並不是堤壩,而是一段城牆。整整一年以後,良渚古城的面貌終於展示在世人面前。長1700米,寬1800米,面積相當於4個故宮大小,而這還僅僅只是古城的內城,如果算上外城,古城的大小已經達到了故宮的10倍以上。古城內宮殿宏偉,僅穀倉就可以存放20萬公斤稻米。宮殿區外居住著製作玉器、骨器和石器的工匠,農業生產者則住在古城的最外圍,顯示出了明確的等級劃分。這座修建於大河之畔的古城是良渚古國的都城。幾千年前,良渚古國的統治者們就是在這裡執掌政權,號令四方。
(良渚莫角山貴族墓地遺址——百家號截圖)
而考古隊認為挖出的石頭是堤壩遺址的想法卻也不是天馬行空,因為良渚古城所在的天目山地區在5000年前是浙江的暴雨集中區,為了讓都城遠離水患,良渚人確實在都城外圍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這座水利工程的核心是一個二段式的蓄水結構,目前已經發現了11座大型水壩,部分水壩的高度可以達到十米以上。水利工程將天目山改造成了高低兩層蓄水區,高層蓄水區於暴雨後先對山洪進行攔阻,而一旦山洪水量太大,也可以通過下方同樣由山體和堤壩圍成的第二層洩洪區再次洩洪。這個水利雙保險可以抵禦百年一遇的洪水,而且為古城提供了充分的水利資源和穩定的水路運輸條件,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正是因為這座水利工程高超的規劃設計及施工技術,良渚古城擺脫了水患的威脅,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良渚古城水利系統分布圖——百家號截圖)
神王合一的宗教國度
在洪荒時代,宗教是聚攏人心的一大利器。共同的信仰催生共同的觀念,為國家的穩定打下文化根基。但是宗教在其發展的幾千年歷史中也演化出了不同的形態,分類標準之一就是多神教和一神教。
(良渚瑤山祭壇遺址——浙江新聞網截圖)
多神教,是一種誕生較早的宗教形式,顧名思義就是崇拜很多種神的宗教,而多神教之所以崇拜多種神祇,是因為多神教的神祇主要是由信徒們在認知自然世界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比如信徒們接觸到了火,而火又是一種強大的自然現象,於是信徒們就認為火的背後一定存在火神。所以,隨著人們都自然世界的認知不斷加深,神也就越來越多,最後形成了較為鬆散的多神信仰體系。而一神教則與多神教完全不同,在一神教的信仰體系中,神只有一個,世界、其他具有神力的存在和萬物生靈都是由這個神創造出來的,世界的運行完全是這個神意志的體現,而神也會通過各種啟示的方式與人類進行溝通,啟迪人類。相較於多神教,一神教的信徒信仰更為集中,信徒更加團結,一神教本身的特點也催生了專門為神服務、可以解讀神的各類啟示的神職階層,這個階層因為掌握了和神溝通的權力,就可以以神的名義驅使信徒做事,甚至發動戰爭。所以對於國家而言,一神教無異於給統治者又增加了一種通過信仰驅動國民的強力手段,是出現更晚、級別更高的宗教。而幾千年前,良渚古國的人民就已經出現了一神教信仰,而破譯這種一神教的密碼就藏在良渚古國出土的各種禮器之中。
(良渚出土禮器——玉琮王——博物館拍攝照片)
在良渚古國出土的各類禮器中,玉器毫無疑問是最為耀眼的。1986年,在良渚反山遺址的發掘中就曾經發現過重達6.5公斤的玉琮。而在很多良渚出土的不同時期、不同形狀的玉器上,都帶有一個長著獸面的神人圖案,這個圖案也因此被考古學家們命名為「獸面神人紋」。「獸面神人紋」形制統一,雕刻精美,經考古學家考證,這個神明正是良渚古國先民們的共同信仰,良渚古國的宗教已經進入了一神教的早期階段。5000多年前,在世界上的絕大部分文明的信仰仍處於簡單的圖騰崇拜時期,良渚古國就已經在信仰方面站在了更高的高度上,一神教也成為了良渚古國在當時世界的一張獨特名片。良渚古國的統治者通過神權增強了自己的統治力,使良渚成為了一個神權加持王權的國度。也正是神權與王權的結合,才使得良渚人能夠驅動民力,修建宏偉的古城和浩大的水利工程。
(雕刻在各類禮器上的獸面神人紋——百度圖片搜索)
良渚古城現世以後,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來自劍橋大學的科林·倫福儒教授在考察過良渚古城遺址後發出了感嘆:「良渚已經進入了早期國家文明階段,它不僅僅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源頭,也是東亞最早的文明。」,隨著古城的申遺成功與世界史學界對良渚古國的日益認可,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在驚嘆良渚先民創造的國度的同時,似乎也可以在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方面更多一分底氣與自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