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良渚,5000年前的神王之國,如今被歷史遺忘

2021-01-13 不易君子

題/良渚,5000年前的神王之國,如今被歷史遺忘文/陸達,多年歷史愛好者,大連理工大學碩士,東北大學校辯論隊教練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原創聲明/不易君子為文史地理愛好者原創投稿徵文平臺,文章原創性均通過作者保證與原創工具檢測,若您發現作者文章有抄襲、洗稿等嫌疑,請將線索發送至後臺,我們會嚴肅處理!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悠悠中華五千年。但實際上,長久以來國際上公認的中國歷史卻只有3500年,以大禹作為開國君主的夏朝因為一直沒有發現文字和確鑿的遺址,其存在一直不被世界所認可,就更不要說三皇五帝,炎黃部落的神話傳說時期了。但是就在2019年,浙江良渚古城順利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在讓世界承認中國5000年文明史的進程上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讓良渚這個夏朝之前就活躍在江南大地上的神王之國逐漸被世界所矚目。

(良渚古城復原圖——騰訊新聞截圖)

文化,還是古國?

5300年前,由於氣候原因,東南沿海地區海平面持續下降,很多之前被海水淹沒的土地得以重新裸露,地勢較低的地區承積雨水和地表水,形成了湖泊眾多,水草豐美的湖沼地形。在這片土地上,經過了數百年的農業積累,水稻已經被廣泛種植,社會最原始的人人平等狀態已經被打破,出現了階級的雛形。良渚也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並於4500年前達到鼎盛,綿延了大概1000年時間。

(良渚居民房屋復原圖——搜狐網截圖)

對於良渚究竟屬於文化還是已經是一個國家,史學界曾經存在很大爭議。我國的文化起源很早,早在7000年前,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就已經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但是國家的出現則要被定義到夏朝甚至商朝。根本原因就是與證明文明出現不同,證明國家誕生需要的條件更多,剝去中西方古代國家的差異,其最核心條件就是公共權力是否出現。

公共權力是一個西方政治學概念,簡單解釋的話就是統治者統治國民的權力。公共權力如果出現,就意味著出現了國民認可的統治者和統治階級,統治者也可以利用公共權力來強制國民做很多事情,比如強制繳納稅收,募集士兵進行戰爭,修建大型土木工程等等,這也正是一個國家的政府所做的事情。所以公共權力的出現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國家誕生的核心標誌。隨著良渚遺址發掘的不斷深入,恢弘的古城,精妙的水利系統,威嚴的神教崇拜,一個個驚嘆世界的發現越來越強烈的說明著良渚的統治者們是運用著公共權力驅動了社會,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也讓良渚是一個國家這個結論逐漸被史學界所接受。

(在公共權力的驅使下,良渚人修建城市——百度圖片搜索)

五千年前的恢弘古城

2006年,浙江省考古隊在良渚文化保護區內進行挖掘時偶然發現了一小片有著人工痕跡的石塊,考古隊敏銳的意識到這片石塊很可能是良渚人為了抵禦水患而修築的堤壩遺址,但隨著挖掘的不斷深入,事實的真相卻再一次震撼了考古隊,因為這片石塊並不是堤壩,而是一段城牆。整整一年以後,良渚古城的面貌終於展示在世人面前。長1700米,寬1800米,面積相當於4個故宮大小,而這還僅僅只是古城的內城,如果算上外城,古城的大小已經達到了故宮的10倍以上。古城內宮殿宏偉,僅穀倉就可以存放20萬公斤稻米。宮殿區外居住著製作玉器、骨器和石器的工匠,農業生產者則住在古城的最外圍,顯示出了明確的等級劃分。這座修建於大河之畔的古城是良渚古國的都城。幾千年前,良渚古國的統治者們就是在這裡執掌政權,號令四方。

(良渚莫角山貴族墓地遺址——百家號截圖)

而考古隊認為挖出的石頭是堤壩遺址的想法卻也不是天馬行空,因為良渚古城所在的天目山地區在5000年前是浙江的暴雨集中區,為了讓都城遠離水患,良渚人確實在都城外圍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這座水利工程的核心是一個二段式的蓄水結構,目前已經發現了11座大型水壩,部分水壩的高度可以達到十米以上。水利工程將天目山改造成了高低兩層蓄水區,高層蓄水區於暴雨後先對山洪進行攔阻,而一旦山洪水量太大,也可以通過下方同樣由山體和堤壩圍成的第二層洩洪區再次洩洪。這個水利雙保險可以抵禦百年一遇的洪水,而且為古城提供了充分的水利資源和穩定的水路運輸條件,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正是因為這座水利工程高超的規劃設計及施工技術,良渚古城擺脫了水患的威脅,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良渚古城水利系統分布圖——百家號截圖)

神王合一的宗教國度

在洪荒時代,宗教是聚攏人心的一大利器。共同的信仰催生共同的觀念,為國家的穩定打下文化根基。但是宗教在其發展的幾千年歷史中也演化出了不同的形態,分類標準之一就是多神教和一神教。

(良渚瑤山祭壇遺址——浙江新聞網截圖)

多神教,是一種誕生較早的宗教形式,顧名思義就是崇拜很多種神的宗教,而多神教之所以崇拜多種神祇,是因為多神教的神祇主要是由信徒們在認知自然世界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比如信徒們接觸到了火,而火又是一種強大的自然現象,於是信徒們就認為火的背後一定存在火神。所以,隨著人們都自然世界的認知不斷加深,神也就越來越多,最後形成了較為鬆散的多神信仰體系。而一神教則與多神教完全不同,在一神教的信仰體系中,神只有一個,世界、其他具有神力的存在和萬物生靈都是由這個神創造出來的,世界的運行完全是這個神意志的體現,而神也會通過各種啟示的方式與人類進行溝通,啟迪人類。相較於多神教,一神教的信徒信仰更為集中,信徒更加團結,一神教本身的特點也催生了專門為神服務、可以解讀神的各類啟示的神職階層,這個階層因為掌握了和神溝通的權力,就可以以神的名義驅使信徒做事,甚至發動戰爭。所以對於國家而言,一神教無異於給統治者又增加了一種通過信仰驅動國民的強力手段,是出現更晚、級別更高的宗教。而幾千年前,良渚古國的人民就已經出現了一神教信仰,而破譯這種一神教的密碼就藏在良渚古國出土的各種禮器之中。

(良渚出土禮器——玉琮王——博物館拍攝照片)

在良渚古國出土的各類禮器中,玉器毫無疑問是最為耀眼的。1986年,在良渚反山遺址的發掘中就曾經發現過重達6.5公斤的玉琮。而在很多良渚出土的不同時期、不同形狀的玉器上,都帶有一個長著獸面的神人圖案,這個圖案也因此被考古學家們命名為「獸面神人紋」。「獸面神人紋」形制統一,雕刻精美,經考古學家考證,這個神明正是良渚古國先民們的共同信仰,良渚古國的宗教已經進入了一神教的早期階段。5000多年前,在世界上的絕大部分文明的信仰仍處於簡單的圖騰崇拜時期,良渚古國就已經在信仰方面站在了更高的高度上,一神教也成為了良渚古國在當時世界的一張獨特名片。良渚古國的統治者通過神權增強了自己的統治力,使良渚成為了一個神權加持王權的國度。也正是神權與王權的結合,才使得良渚人能夠驅動民力,修建宏偉的古城和浩大的水利工程。

(雕刻在各類禮器上的獸面神人紋——百度圖片搜索)

良渚古城現世以後,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來自劍橋大學的科林·倫福儒教授在考察過良渚古城遺址後發出了感嘆:「良渚已經進入了早期國家文明階段,它不僅僅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源頭,也是東亞最早的文明。」,隨著古城的申遺成功與世界史學界對良渚古國的日益認可,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在驚嘆良渚先民創造的國度的同時,似乎也可以在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方面更多一分底氣與自豪了。

相關焦點

  • 浙江將書寫良渚文明壯美新篇章 當好文化遺產的「薪火傳人」
    如中華文明的初生脈動,5000年前,良渚先民以勤勞為曲、信仰為歌,領唱著中華民族奔騰浩蕩的歷史之歌,積澱下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滋養廣袤神州大地,哺育億萬華夏兒女。  從5000年前走來,向5000年後走去。良渚古城遺址在為浙江新添一位「世遺成員」的同時,也作出一個保護全人類文化遺產的承諾,承擔了一份歷史責任。
  • 良渚博物院:走近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原點 一起揭示屬於良渚的這些...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由浙江省文物局主辦、杭報集團杭州網承辦的《「浙裡」光影「 雲看」文博·浙江文博直播日》活動於5月13日正式開啟。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展現浙江土地上豐饒的文化遺產,共享歷史文化盛宴。
  • 成功申遺背後:文旅融合讓浙江良渚文化「活」起來
    此次申遺成功,也意味著良渚古城遺址成為繼西湖和大運河之後浙江的第三個世界文化遺產。在世界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方面,浙江有哪些值得借鑑的經驗?後申遺時代,如何實現保護與發展相融合,推動文化遺產帶動經濟轉型發展?浙江給出的答案是,既要發掘、傳承、弘揚古代文明,又要積極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擦亮世界文化遺產這張金名片,為保護和利用人類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良渚考古八十載:被銘記與被遮蔽的
    施昕更的同齡人中,梁啓超的次子梁思永以及他的浙江同鄉夏鼐,後來均成為考古學的巨擘。他們對史前遺址的挖掘,將中華文明的起源不斷向前推移,成為反駁「中國文化西來說」的有力證據。然而,我們翻閱歷史,經常感到遺憾,人對外部世界的判斷,總是受到既有認識框架的束縛。在良渚遺址發掘之後,梁思永曾造訪考察。
  • 考古學家劉斌:良渚古國為什麼忽然銷聲匿跡?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良渚古城遺址重要發現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是在6月25日良渚文化藝術中心杭州曉書館舉辦的《尋找消失的文明》伴讀分享會上作上述表示的。當日,劉斌結合自己親身經歷的30多年來良渚文化遺址野外考古工作,深入淺出地生動講述了良渚文化發現的重要歷程、良渚古城的發掘過程以及良渚文化遺址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等。
  • 良渚博物院主持編著的首部兒童科普繪本出爐
    5000年前的良渚時代,到底是什麼樣子?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此,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源源不斷地湧入良渚——他們逛良渚博物院、徜徉於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接受來自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的薰習。
  • 傳承守護良渚文明、開拓創新良渚文化,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良渚是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之一,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後申遺時代,在良渚文化舉世矚目的高起點上,如何才能進一步推動良渚文化?亟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之與當代文明相融相通。
  • 人文讀本丨良渚不是一個靜止的花瓶 這一年考古又發現了什麼
    全國中小學新啟用的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上,良渚古城遺址的新身份佔了整一頁。良渚人的水利新發明,被寫進《高一數學》的習題裡。這一年,杭州多了一張世界級的文化金名片。良渚,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現悠久歷史和多元文化的生動窗口。杭州亞運會的吉祥物之一「琮琮」C位出道。這一年,你的周末清單裡,多了一個「必須要打卡」的網紅地標: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 通過文化密碼探尋中華文明之光 ——盧前發現良渚玉礦之源始末
    作者/盧忱5000年前,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國家在良渚這片土地上逐漸形成,被稱為良渚文明,良渚文明以良渚玉器著稱於世,良渚人所造玉器以其數量之多、品類之豐、雕琢之精,達到了中國史前玉器文化的巔峰。
  • 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正式揭牌運營
    為保護與傳播良渚文化,打造權威優質文創平臺,浙江省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杭州良管委下屬國有企業杭州美麗洲實業有限公司合資設立杭州良渚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公司以「資源+平臺」、「研學+文創」為核心,致力於發展成為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品牌授權的文創資源整合者、推動浙江研學產業大發展的創新推動者和以投融資方式打造浙江大文創產業的積極實踐者。
  • 我們在這世間最初的驚奇,許多都是緣於良渚的「飛鳥與魚」
    今天的良渚博物院內,珍藏著一件國寶級文物刻符黑陶罐,罐身上刻有5000年前良渚先民留下的「天書」——12個神秘刻畫符號。有人認為是表意畫,有人認為是原始文字。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曾對此做出釋讀,認為這是「朱旗踐石,網虎石封」八個字,記錄了一次古人捕虎的經歷,並稱此陶罐為「前所未見的珍品」。
  • 浙江旅遊的十大絕景,你去過幾個?超過五個就超過了大部分本地人
    說起浙江,想必大家腦海裡都會想起江南水鄉,魚米之鄉,天府之國等形容詞,江南多才子,這裡人才濟濟,歷史上出了無數的名人雅士,同時呢這裡又是商賈雲集,號稱最會做生意的溫州人也屬於浙江,那麼接下來和小道士一起去看看,怎樣的土地孕育了如今的浙江人,這片土地上又有什麼絕妙美景吧!
  • 【深度解密】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
    距今5000年前,在古埃及和兩河流域已經出現了國家,不久之後古印度文明也開始絢麗綻放,但是在中國,當時的文明發達到什麼程度?是否有國家存在?國際學術界原本存在爭議。良渚古城與此前發現的反山、瑤山、莫角山、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100多處遺址點,使得良渚地區5000年前的文化面貌逐漸清晰。
  • 這就是良渚! - 人民日報海外網
    01從現在起 請記住這個圖案良渚神人獸面紋:震懾人心又會成為時尚之選1986年在浙江省餘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的大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通行的主題紋飾。這表明,當時的良渚先民已能熟練地運用各種雕線刻畫相結合的繁複工藝,對稱雕琢肢體齊全的神人圖像。
  • 上海書展·浙版書|浙江古籍出版社:傾聽往事的聲音,看見歷史的來處
    「書香浙江、品質出版」,以此為主題,出版浙軍將攜大量好書在書展期間與讀者分享。小時新聞邀請各大出版社推薦重磅浙版參展書。浙江古籍出版社推薦的八本書,為我們的閱讀打開了深度和厚度。《看見5000年》:傾聽來自良渚的聲音本書是有關良渚文明、良渚考古及良渚申遺的一部敘事性科普著作。
  • 高科技助力,良渚古城遺址推出「超時空體驗」
    新華社杭州10月1日電(記者馮源)戴上虛擬實境(VR)頭盔,遊客就能和良渚先民們狩獵捕魚;運用增強現實(AR)技術,遊客就能與良渚祭司實時互動,參與祭祀的各個流程。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數智體驗館1日對外開放,它運用5G+VR、5G+AR等技術,為遊客帶來「超時空體驗」。
  • 明天是首個杭州良渚日,這一年良渚又有什麼新發現
    北京時間2019年7月6日,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得到全世界的廣泛認可。明天,是他晉級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周年紀念日,也是首個「杭州良渚日」——每年的7月6日,我們都要為5000歲的他「慶生」。
  • 昨迎首個「杭州良渚日」首屆杭州良渚文化周啟幕
    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一周年,由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杭州良渚日」暨首屆杭州良渚文化周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啟動。浙江日報與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共建的「融媒體創作基地」揭牌。良渚探索建立大遺址保護「特區」模式,最大程度保持遺址的完整性、真實性,高標準建設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構建「場館展示+現場展示」的綜合展示體系;以數位化賦能保護管理,良渚還持續加強114平方公裡遺產區和緩衝區「日常巡查+科技預警」,加快建設遺產保護管理「數字駕駛艙」。活動現場發布了杭州三大世界遺產精品旅遊路線,籤訂了長三角杭州三大世界遺產旅遊市場推廣合作備忘錄。
  • 良渚申遺成功一周年:美麗洲渚 探源中華
    這些「文化印記」是浙江文化積澱的翹楚,是浙江的文化瑰寶。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浙江文化印記》欄目,每一期,我們都將邀請一位與印記密切相關的專家與記者同行,走近印記的現場,感受印記的魅力,講述印記和它們背後的故事。第五期,我們帶你去良渚古城遺址。  「莫角山上建殿宇,匯觀瑤山祭昊天。防洪先建塘山壩,禦敵高築大城垣。」
  • 「良渚文化走進大學校園」徵集活動啟動,萬元大獎等你拿!
    >12月4日,浙江日報聯合浙江省內各大高校開展的「良渚文化走進大學校園」徵集活動正式啟動。期間,各高校學生將用製作精良、充滿正能量的作品,實現對良渚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美譽美名的新表達、新呈現、新升華。2020年12月4日起至2020年12月10日,我們向省內各大院校徵集關於良渚文化的優秀作品,包括學生自主創作的與良渚文化有關的文學作品(散文或詩)、影像作品、書法作品、美術作品等。期待你用從獨特的視角,詮釋良渚文化,展現文明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