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院士掌舵的中科院神經所,彈指一揮間,二十周年了

2021-01-08 腦科學君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

作為推動新千年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戰略步驟和作為知識創新工程中的一個試點,中國科學院於1999 年 11 月 27 日成立了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聘請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教授擔任所長。

20年來,神經所篳路藍縷、勇往直前,不斷發展壯大,歷經了啟動期、成長期、發展期多個階段。20年來,神經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聚焦腦科學與腦疾病若干重大科學問題,優化學科布局,堅持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積極探索創新符合學科發展需求的組織管理和運行機制,為科研工作者創造潛心致研的環境和學術氛圍,努力建成國際頂尖腦科學科研機構,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原創科研成果,在特定領域成功實現了國際領跑的目標。

2019年11月27日,神經所在嶽陽路320號舉辦了慶祝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的學術研討會。一批從神經所走出去的科學家和優秀畢業生在這個值得慶賀的日子裡,懷著感恩和無比激動的心情回到神經所參加研討會。

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在報告中,介紹了建所的初心、目標和不同發展階段中的科研布局思路。回顧了他在2002年神經所年會上的講話,分析了20年來的成功和不足。他認為神經所要有更高的站位和追求,應充分考慮社會在腦疾病防治方面的需求,緊密圍繞腦科學和腦疾病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工作,肩負起科研人員應有的擔當和使命;他倡導廣大科研人員要敢於成為開闢全新領域的「探險家」,至少要成為能夠引領大家向一個研究方向前進的「導遊」,避免成為盲目跟風研究的「遊客」;最後,他還分享了他心目中神經科學領域8大重要科學問題。

神經所郭愛克院士以《「敢為天下先」 - 我理解的神經所的科學精神》為題做報告,回顧了建所初期艱難的科研歷程和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他的事跡讓所有尚未取得成就的人員備受鼓舞,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幹勁。

神經所張旭院士、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北京大學周專教授、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舒友生教授也作了特邀學術報告,分享了曾經在神經所的心得體會,介紹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

學術報告主持人

一批批優秀的學生從神經所畢業,開啟了他們的科研人生,據不完全統計,神經所畢業的433名研究生中,已有78人擁有了自己獨立的研究組。這次,14名畢業生代表回到了科研夢開始的地方,分享了的科研進展。

研討會上,段樹民院士、徐天樂教授代表老師們向神經所贈送了象徵勇攀科學「頂峰」大克鼎仿品,祝賀非人靈長類重大成果的琉璃猴工藝品;賈怡昌代表畢業學生們向神經所贈送了學生自己設計的限量版所慶紀念水杯,寓意喝水不忘挖井人,感謝神經所的培養和關心。

新時代使命崇高,任重道遠。神經所將堅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和G60腦智科創基地為發展契機,用更多璀璨的成果,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徵程中發揮骨幹引領作用。

流金歲月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在祖國的工作是最大的貢獻
    「我內心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在祖國的工作是最大的貢獻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2017年對於蒲慕明來說特別有意義,一是他恢復了中國國籍,二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神經所。  蒲慕明出生於南京,成長於臺灣,求學於美國,自1999年擔任中科院神經所首任所長。眼下已69歲的他,下一個目標是什麼?蒲慕明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2018年,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科院神經所誕生的消息發布,這是當年全球科學界最引人矚目的進展之一。這一重大突破的背後是一支年輕的「土博士」團隊,劉真是其中一員。  劉真的脫穎而出得益於中科院神經所創新的機制體制。多年跟蹤採訪中科院神經所,記者發現,在這裡,最好的科研土壤正在積澱。二十載求索,探路科研體制改革,這個年輕的研究所正向著成為世界頂尖科研機構的理想邁進。
  • ...蒲慕明院士:科學界普遍的現象——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科學研究...
    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蒲慕明9月2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舉行。揭牌儀式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學術主任蒲慕明代表科學家發言。以下為發言內容。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生每年都有博士生的論文研究進展報告,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學生的報告。這位學生很聰明、也特別努力,過去一年的工作是針對導師的一個假說所設計的兩種不同的實驗,得到的結果都不符合假說所預期的結果。
  • 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腦科學如何助力AI技術研究
    論壇上,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發表了演講,闡述了腦科學的研究現狀,以及如何助力人工智慧和類腦智能的發展。蒲慕明稱,大腦最關鍵的是學習和記憶,學習和記憶也是人工網絡關鍵的功能。人工網絡在過去幾十年來,最關鍵的一個從大腦,腦科學得到的啟發,就是連接的可塑性。「記憶的產生是靠神經之間的連接加強,通過同步的電活動。」
  • 生物學家付向東首次回應:與神經所楊輝論文爭議始末
    2016年付向東在廈門大學講述神經元再生方面的工作,圖片來自xmu.edu.cn 撰文 | 葉水送 ●  ●  ●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終身教授、國際知名生物學家付向東與中科院神經所科研新星楊輝之間的論文爭議曝光已有一個多月
  • 中科院神經所第21年,砥礪前行(下篇)
    2020年,中科院神經所又是豐收的一年。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回顧神經所今年發表的部分論文,更多詳細內容,請見中科院神經所的官網。本項目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上海市和中科院的資助。《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腦智卓越中心對小鼠皮層神經元細胞群體同步激活的研究成果2020年8月3日,蒲慕明研究組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線發表了題為《同步激活大量神經元細胞群引起全腦皮層神經元興奮性增強》的研究文章。
  • 教師節特刊|致敬最可愛的人:系統盤點神經(腦)科學的院士
    陳霖院士主要從事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學,視覺認知和腦成像等方面的研究。1982年陳霖在Science上提出視知覺拓撲結構和功能層次的理論,二十年來進行了知覺組織的大量實驗研究,系統地發展了拓撲知覺理論。2003年又在Science發表了支持這個理論的生物學證據。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建所六十周年學術論壇紀實
    值此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之際,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的支持下,研究所於3月19日至20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學術論壇活動,以學術交流傳承科學精神,以學術活動促進工程熱物理領域的學術創新和思想交流。
  • 中科院為什麼要成立哲學研究所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9月24日,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哲學所」)揭牌儀式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研究員給自己的研究生出了一個題目,驗證一個學術假說。
  • 紀念郭慕孫先生誕辰百年 中科院過程工程所舉辦座談會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是享譽世界的著名化學工程學家、國際流態化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郭慕孫院士誕辰100周年,他生前長期開展科研、培養人才的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9日專門舉辦紀念郭慕孫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暨學術論壇,緬懷郭慕孫先生熱愛祖國、執著科學的赤子之心;守正創新、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引領前沿、身正為範的學術風骨
  • 中科院計算所設計全球首款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
    近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CCCF)刊發了中科院計算所特別研究助理嚴明玉博士、研究員範東睿以及研究員葉笑春共同撰寫的綜述文章《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人工智慧「認知智能」階段起飛的推進劑》。文章披露,為更好地支持認知智能的發展,該團隊提出了國際首款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設計 HyGCN。
  • 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學者楊輝學術抄襲,楊輝所在單位...
    ◎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近日,網絡流傳了一封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楊輝研究員的舉報信,引起同行熱議。舉報人為國際知名的華人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和分子醫學系教授付向東,被舉報對象是國內基因編輯領域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學者、中科院神經所80後研究員楊輝。這封舉報信稱,付向東教授6月25日發表在Nature封面論文中的思路,在2年前去中科院神經所作報告時被楊輝聽取,後者用不同的方法重做了一遍,並搶先於4月30日在Cell上發表。
  • 【光明日報】中科院為什麼要成立哲學研究所
    9月24日,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哲學所」)揭牌儀式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研究員給自己的研究生出了一個題目,驗證一個學術假說。這位研究生進行了兩組嚴謹的實驗,卻沒有得到假說預測的結果。他和他的導師都有點沮喪,認為結果是失敗的。
  •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團隊提出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設計
    原標題: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團隊提出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設計   記者17日從中國計算機學會獲悉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中科院計算所率先提出全球首款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設計
    近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CCCF)刊發了中科院計算所特別研究助理嚴明玉博士、研究員範東睿以及研究員葉笑春共同撰寫的綜述文章《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人工智慧「認知智能」階段起飛的推進劑》。文章披露,為更好地支持認知智能的發展,該團隊提出了國際首款圖神經網絡加速晶片設計HyGCN。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浙江大學瞄準數學,從中科院引進最年輕院士,目標直指北大復旦
    根據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在數學一級學科中, 排名A-以上的高校共18所,其中A+高校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山東大學,排在為A即第二檔的高校共6所,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以及C9成員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而浙大和南大等9所高校處於A-的第三檔,這顯然與浙大在總體排名不相符。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聯合華為雲,發布AI藥物聯邦學習服務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聯合華為雲,發布AI藥物聯邦學習服務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聯合華為雲,發布AI藥物聯邦學習服務 2020-09-30 17:58:21  來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