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貿易之名「宣戰」全球

2020-12-22 和訊

美國驚夢三部曲之二:2016年9月,美國上屆大選首場辯論舉行。此後,「神奇」的川普成功當選,並開啟屬於特氏的美國「新周期」。四處揮舞的關稅大棒、行至山頂的股市、峰迴路轉的失業率、越滾越大的債務雪球、越來越大的貧富鴻溝……川普一手導演了全球「戰事」,也將美國經濟推向前所未見的魔幻與現實。「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四年前,這是商人川普給美國的承諾。四年之後,他和美國如願了嗎?

當華為深陷囹圄,當墨西哥汽車工廠無疾而終,當滿載大豆的「飛馬峰號」總也靠不了岸,當美式漢堡和茄丁雞肉飯一起出現在華盛頓USTR辦公室,看似毫無關係的場景,在貿易戰的視角下集合,匯成了殘酷又荒誕的一幕幕。

無視規則、解構秩序、抵制全球化,川普用自己的章法,與全世界為敵。「貿易戰」是眼前不斷重複的歷史,又是歷史不斷推演的現在。正如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財政大臣柯爾貝爾曾感嘆,「不論是在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貿易總能挑起永恆的戰爭」。

逆差!逆差!

川普沒能改變他最痛恨的貿易逆差。

9月3日,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美國7月商品服務貿易逆差飆升18.9%,至636億美元,達到自2008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無論是墨西哥、中國,還是歐盟、日本,美國與之的貿易逆差呈現出明顯的上揚態勢。數據顯示,美國7月對墨西哥的商品貿易逆差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06億美元,對中國的商品貿易逆差增長了11.5%,至316億美元,與歐盟、日本和德國等國的貿易逆差則一如既往。

貿易問題是川普的心病。自1976年以來,美國就再也沒能擺脫貿易逆差的陰影。2008年,美國貿易逆差額高達7287億美元,如果只算商品貿易逆差,則為8820億美元。

但同時,這也是川普的王牌。在2017年1月20日的就職典禮上,川普痛心疾首地說過,「我們讓其他國家變得富裕,而我們自己國家的力量、財富和信心卻消失殆盡……我們將會遵循兩個簡單的準則,買美國貨,僱傭美國工人」。

憑藉著一張張空頭支票,川普坐穩了總統的位置。但三年半過去了,貿易逆差的問題似乎並沒有得到解決。

從整體走勢來看,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美國的貿易逆差基本呈現出震蕩中擴大的趨勢。2017年初約為420億美元/月,到了如今,這個數字已經在600億美元開外了,與2006-2008年間的歷史紀錄相差不遠了。

誰來買單

當貿易逆差上揚時,就有國家被美國盯上了。

今年上半年,美國的農產品(000061,股吧)貿易赤字已經達到了204.2億美元,農產品出口連續4月萎靡不振,與之對應的是,上半年美國申請破產的農場數量已經達到了580家。

在此情況下,美國的第一農產品進口國墨西哥,最近就受到了威脅。美國農業部打算限制墨西哥季節性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出口到美國市場,以保障美國農業生產者利益。即便是在今年7月1日,墨西哥剛剛成為美國的貿易夥伴,《美墨加貿易協定》正式生效和實施。

不過,這並不意外,因為在過去幾年中,美國一直是這樣做的。在低成本的進口產品和國內生產者的利益之間,川普的選擇從來都是後者,2019年貿易逆差縮小的功臣或許也正是這一招。在上任後的第二年,川普就開始不斷以關稅為武器,在全球燃起貿易戰火。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8年前3個月,美國就發起了至少20項貿易調查或制裁,地域範圍涉及五大洲25個國家,貿易產品範圍包括鋼鋁、生物柴油等,理由則有全球保障措施、國家安全、「不公平」貿易等等。

而相較於更好敲打的墨西哥等國,中國才是川普的眼中釘。2017年是川普上臺的第一年,而同樣也是在那一年,中美貿易逆差到達高點。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當年在美國5500多億美元的貨物貿易逆差中,其中對中國的逆差高達3900多億美元,而到了2018年,這一數字超過了4000億美元。

毫無疑問,這深刻觸痛了川普的神經,根據其「不能讓中國佔便宜」的邏輯,以2017年8月18日美國對中國開展301調查為標誌,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的博弈就此拉開帷幕。

2018年3月,川普授權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無端指責中國通過「強制技術轉讓」「竊取智慧財產權」等損害美國企業利益,並提出對價值約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施加25%懲罰性關稅。

「這只是開始」,川普宣稱。

同年9月,USTR發表聲明,稱繼續對自中國進口的大約2000億美元商品徵收額外關稅,於9月24日生效,並在年底前設定為10%的水平。2019年1月1日起,關稅將上升至25%。從600億美元到2000億美元,美國還不打算及時止步,2019年5月17日,USTR再次發布公告稱,擬對中國約3000億美元進口產品加徵10%關稅,範圍基本涵蓋了前幾輪以外的所有中國進口產品。

這一幕似曾相識。在裡根時代,日本這根由美國親手扶植起來的肉中刺,在建立起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同時,也收穫了美國的威逼利誘,從紡織品服裝到汽車、農產品,甚至電子通信、醫療器械等領域,無一逃過。而當時,美國受到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的雙重折磨,日本正巧充當了這一替罪羊。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副主任蘇慶義看來,川普貿易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公平和對等。就是要求自己給別的國家什麼,就要求別的國家給自己什麼。手段使用的是強硬手段,迫使對方就範。

如今,四十年後,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同時攀至歷史高點,川普故伎重施。層層加高的關稅壁壘讓自由貿易的秩序和規則一夕崩塌,在美國眼花繚亂的單邊貿易打擊之下,反覆而艱苦的談判成了各國唯一的選擇。

2020年1月,中美經過近兩年的談判後,終於籤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這並不是終點,無論是背負欲加之罪的華為、TikTok等企業,還是部分未被豁免的貿易產品,都表明美國仍未拋棄隨時揮舞關稅大棒的習慣。

盤根錯節

關稅是川普的萬用靈藥,更是美國維持霸主地位的法寶。

2018年5月1日,修訂後的美韓自由貿易協議修訂正式生效。在新協議籤字的當天,川普稱,這對美韓兩國來說都是「偉大的一天」。

新的協定達成後,韓國成了鋼鋁關稅豁免名單中的一員,付出的代價則是汽車市場。根據新協議,韓國降低了美國汽車準入韓國市場的門檻,維持美國進口卡車25%的關稅,到2021年將降至零;每家美國車企出口韓國車輛的上限提高一倍,至5萬輛。

「川普這幾年的貿易特徵就是以雙邊為主,然後來實施美國優先的戰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指出。

《美墨加貿易協議》也遵循了這一理念。在籤署儀式上,川普稱,「美墨加協定是一個真正公平互惠的貿易協定,將促進美國的就業、財富和經濟增長」。

促進美國增長是真,公平互惠卻並不見得。加拿大要把本國乳業市場的3.5%讓給美國進口;加、墨還必須「唯美國是瞻」,若三方中任何一方與非市場經濟國家達成自貿協定,另外兩方可將其踢出協定。

美國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傑弗裡·肖特直言,《美墨加貿易協議》是北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倒退。

川普想使之倒退的不止是北美市場。從TPP到萬國郵政聯盟,據不完全統計,川普上任以來已經退出了18個國際性組織,最新的威脅是針對WTO和WHO,在美國的百般刁難之下,WTO一度停擺,頂著巨大壓力的WTO總幹事阿澤維多已經離任。

「貿易戰」的複雜不只川普的強勢就能辦到的,美國有不想被「鐵鏽化」的製造業,各國也有動不得的逆鱗。比如農業之於日本,在老齡化和從業者大幅減少的背景下,農業一直是日本的痛點。為保護本國農業,日本對進口農產品徵收很高的關稅,如魔芋關稅高達驚人的1706%,大米關稅也高達778%。在此前日本與東協、智利、墨西哥等籤署的EPA中,諸如大米、小麥、牛肉等農產品均不在貿易自由化之列。

不只是日本,在美歐貿易談判中,農業同樣是碰不得的「紅線」;而在與美國的飛機補貼大戰中,歐盟也表現出了強硬姿態。農業、智慧財產權、金融服務……一條條「紅線」之上,試圖用「武力」粗暴打開其他國門的川普,註定不會輕易如願。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也提到,對等開放並不一定公平,各國的發展水平不同,國情有差異,真正做到對等開放既不合理也不現實。它不符合世貿組織的最惠國待遇和非歧視性原則,「比如農產品補貼,在WTO的框架內,美國有權力對農場主補貼190億美元,歐盟有權力提供722億歐元的補貼,而中國沒有這項權力。」

一損俱損

無論是美韓「偉大的一天」,還是《美墨加貿易協議》中的毒丸條款,抑或是逐漸被邊緣化的WTO,在這背後,是一個被川普攪動的全球貿易格局,一切似乎都在朝著物競天擇的「叢林法則」時代倒退,從以規則為導向向一個以力量為導向轉變。但川普真的贏了嗎?

「美國部分達到了目的,其貿易夥伴普遍作出了讓步和改變」,蘇慶義表示,但是加徵關稅也被夥伴國進行了報復。

劉向東也分析稱,如果不是疫情的影響,無論是從經濟上來說,還是從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上來看,川普基本上是達到了目標的。劉向東進一步提到,對於美國經濟來說,這些貿易政策影響要分長期還是短期來看。短期來看,因為關稅問題,川普讓渡了一部分利益。但長期來看,是為美國優先的戰略服務的,通過關稅敲打別人,迫使對方作出讓步,就像當年敲打日本一樣,美國肯定是獲益了的,畢竟最後日本也並沒有超過美國。

不過,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絕不會缺席。

在與中國的對峙中,川普顯然失去了美國農民的心。「我們已經失去了我們最大的出口市場,也就是中國。這對價格的衝擊很大,川普政府加徵關稅也衝擊了市場信心,市場運轉不了了。」美國農民克里斯多福·格裡布斯感慨道。

在中美經貿摩擦期間,美國大豆的價格已從2018年的每蒲式耳至少10.5美元跌到了2019年8月的每蒲式耳9美元左右。2018年,美國共有498個農場破產,這一數字到了2019年為595個農場破產,同比增長近20%,為八年來最高。

當被問及會否支持川普連任時,格裡布斯的答案很堅定,不會。

在全球化讓各國互利共贏的歷史進程中,企圖「吞噬」全球的美國遭遇反噬。2018年底,IHS Markit發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在超過800家製造業公司中,44%的受訪企業認為,川普的關稅和貿易政策將在未來兩年內導致其產品在美國國內的價格上漲。

蘇慶義總結稱,川普的貿易政策讓美國經濟部分受益的同時,也損害了美國經濟。對全球經濟而言,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擾亂了國際經濟秩序。

「為了本國的利益發展,美國建立了全球化的這套體系,而當美國的利益被這個體系束縛時,在打破和修正之間,美國現在的想法是採取先破後立的方式,讓這套體系繼續為自己服務。」劉向東坦言。

因此,在劉向東看來,川普式的貿易政策,使得整個世界的貿易陷入了低迷,各個國家都開始對自己供應鏈的安全問題、發展的安全問題進行反思,所以很多國家對投資、貿易的安全檢查加強了;同時國家對美國的認識也有了新的變化,在強權政治的形勢下,無論是盟友還是非盟友,都需要提防美國的霸凌主義。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湯藝甜

(責任編輯:冉笑宇 )

相關焦點

  • 「全球貿易之臂」連通東方海港與世界
    而將它們高高舉起的貨櫃起重機,則被譽為「全球貿易之臂」。從1992年首次進入溫哥華市場,到乘上「一帶一路」的風帆,振華重工在國際市場不斷「破冰」,打開了104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其中與「一帶一路」相關的有70多個。這家中國企業的拳頭產品岸邊貨櫃起重機(以下簡稱「岸橋」),市場佔有率已經連續22年保持世界第一。
  • 《黎明之海》全球貿易玩法解析
    還原大航海世界觀的MMORPG手遊《黎明之海》就將海上貿易製作成為核心玩法,玩家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體驗到曾經遍及全球的「海上絲綢之路」。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玩法。投資高級港口,收穫珍貴貨物港口貿易是《黎明之海》中最穩定、安全獲取貿易幣的方式之一。玩家只需要將一個港口的貨物買下,運輸到另一港口出售,即算完成一次貿易。
  • 團結起來向貧困宣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減貧事業面臨嚴峻挑戰。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國際減貧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向貧困宣戰,中國走在前列。減貧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消除貧困始終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重要任務。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奮鬥目標,為此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
  • 全球貿易迎數字服務浪潮 數字服務貿易(出口)規模逆勢增長3.75%
    中商情報網訊:日前,中國信通院發布《數字貿易發展白皮書(2020年)》,白皮書指出,數字貿易推動全球貿易向數字服務化方向發展。2019年全球數字服務貿易(出口)規模達31925.9億美元,逆勢增長3.75%,增速超過同期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佔服務貿易比重上升至52.0%,佔全部貿易比重上升至12.9%。此外,由於2020年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這一發展進程將進一步加快。數字貿易是指數位技術發揮重要作用的貿易形式,其與傳統貿易最大的區別在於貿易方式數位化和貿易對象數位化。
  • 抗戰中日宣戰問題背後的國家利益考量
    ,應以不宣戰而戰之方式,謀對日絕交之準備,以期促進各國分別履行其在國際條約上應有之義務」。 通商局在分析中認為,」國聯將對我國採取何種制裁措施,大體可按照以上對意制裁的情況考慮「,英國」將更加支援中國,對我國則露骨加以壓迫,從而利用聯盟機構,操縱聯盟各國,採取與我國為難之態度。「在上述的形勢下,宣戰勢必對日本貿易,金融,海上運輸及保險等業務產生不利影響。
  • 世衛組織宣戰宮頸癌!全球首次承諾消除一種癌症;新冠病毒去年夏天...
    聯合國貿發會議稱RCEP將大大推動區域外資增長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16日發布報告指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大大推動區域內各成員間以及其他地區經濟體對該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增長。3.
  • Matchup Expo--疫情下全球貿易的首選平臺
    (原標題:Matchup Expo--疫情下全球貿易的首選平臺)
  • 從鴉片戰爭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摩擦
    十九世紀第一強國的榮耀,非英帝國莫屬,最盛時控制全球1/4的土地和人口。英帝國的強大秘訣是什麼?在於其「發家致富」的模式:作為當時世界上工業化最成熟的經濟體,英國從外部輸入廉價資源,並將大量工業品輸出,形成事實上的不等價交換。
  • 化危為機,堅定維護自由貿易與全球價值鏈的穩定運轉
    從全球價值鏈的地理分布來看,短期內區域價值鏈的中心國家受到衝擊最大,如亞洲的中國、歐洲的德國和北美洲的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中間品進出口貿易國,中國逐步復工生產對穩定全球價值鏈具有重要的積極向好意義。  從中長期看,此次新冠肺炎衝擊可能會重現或加劇價值鏈「國內化」的趨勢。數字經濟將通過數位化服務貿易與智能製造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同時也可以部分抵消製造業價值鏈「去全球化」帶來的影響。
  • 海外財經媒體焦點:全球貿易量創十多年來最大降幅
    財聯社5月26日訊,隔夜,海外市場聚焦全球經濟、公司動態以及新冠疫情和疫苗進展。全球經濟方面,受疫情衝擊,全球貿易量創十多年來最大降幅。公司動態方面,紐交所交易大廳周二將重新開放,交易員須戴口罩並籤免責協議;德國政府同意90億歐元紓困漢莎航空;德國最高法院裁決大眾汽車須就排放門賠償車主。
  • OMA設計:前海全球貿易中心
    CMG前海全球貿易中心 一個以交通為導向的發展項目 由OMA設計的CMG前海全球貿易中心已在深圳破土動工。
  • 全球最大電子霧化設備製造商麥克韋爾首獲全球貿易「綠色通行證」
    AEO是世界海關組織倡導的一項平衡貿易安全與便利的措施。海關對企業內部控制、財務狀況、守法規範和貿易安全等四個方面實施認證。同時,AEO對通過認證的企業給予通關便利措施和優惠待遇,讓企業能夠更好的開展對外貿易, 擁有了它, 企業就相當於獲得了一張在全球有關國家或地區進行國際貿易的「綠色通行證」, AEO高級認證也被譽為外貿增長的「快速通行證」。 麥克韋爾其旗下的高端霧化技術品牌FEELM產品已遠銷亞洲、歐美、非洲、大洋洲等區域的眾多國家,產能超過12億顆。
  • 全球貿易復甦面臨挑戰:區域差異明顯,中國亮點顯著
    2020年,全球貿易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未來復甦前景將面臨波折,並將呈現較大的區域差異性。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有望持續助推全球貿易回暖。世界貿易組織近日在展望全球貿易時認為,封鎖措施鬆緊成為全球貿易復甦的關鍵,即使疫情趨緩,2021年的貿易規模也將遠低於疫情前水平。
  • WTO:全球貿易第三季出現快速反彈 但第四季或會減速
    財聯社(上海,編輯齊林)訊,世界貿易組織20日發布報告顯示,最近幾個月全球商品貿易出現大幅反彈,不過這種增長在未來能否持續,目前尚難判定。報告指出,全球各國第二季紛紛採取限制措施抵禦新冠病毒傳播,當季的貿易和產出均大幅下降。第三季隨著各國限制措施的放鬆,全球貿易出現強勁反彈。但是在被壓抑的社會需求基本釋放和補庫存任務基本完成後,預計第四季的貿易增長可能會放緩。
  • 茶葉與資本主義:中國早期茶葉貿易中的全球資本主義悖論
    正如東印度公司的審計長在1830年宣稱的:「印度確實完全依賴於中國貿易的利潤。」英國人提供不了什麼中國商人想購買的商品。因此,到了18世紀晚期,英國殖民官員開始把印度鴉片走私到港口城市廣東(現稱廣州)。當道光帝(從1820至1850年統治中國)試圖強制執行存在已久的禁毒令,英國官員和商人便打著捍衛貿易自由的旗號宣戰。
  • 世貿組織發布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商品貿易顯著改善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日內瓦電 (記者 楊海泉)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前發布的國際貿易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隨著主要經濟體恢復生產和放鬆封鎖措施,以電子、紡織品和汽車產品為主的工業製成品貿易出現部分復甦,雖遠低於2019年水平,但全球商品貿易顯著改善。
  • 西媒:中國成疫情中全球貿易最大贏家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12月16日報導 西媒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與新冠肺炎相關的產品出口激增,幫助中國成為全球貿易最大贏家。據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12月14日報導,全球近一半的國家正在抗擊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歐元區等地區也因為第二波疫情再度陷入經濟萎縮。與此同時,經歷兩個季度連續正增長的中國經濟開始獨自騰飛。目前,中國正通過國內生產總值各個組成部分的正面貢獻實現復甦。
  • 全球最大自貿區誕生 對自由貿易說「是」 向保護主義說「不」
    全球最大自貿區誕生,15個成員國總人口、經濟體量、貿易總額均佔全球總量約30%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東協首腦會議特邀中日韓領導人共商危機應對,由此衍生出「10+3」合作機制,形成東亞區域合作潮流。此後,東協一直致力於自貿協定的談判。
  • 世貿組織:三季度全球貨物貿易反彈 仍低於疫情前水平
    新華社日內瓦12月18日電(記者凌馨)世界貿易組織18日發布數據顯示,由於北美、歐洲等地區放鬆「封鎖」措施,主要經濟體廣泛採取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全球貨物貿易量第三季度實現反彈,環比增長11.6%,但仍較去年同期下降5.6%。
  • 中國政府對日本、德國、義大利宣戰
    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展開了全國性抗戰,中日之間已完全處於戰爭狀態,但國民政府僅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未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對日宣戰,於是國民政府也正式發布《中國政府對日宣戰文告》,明確宣布:「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