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驚夢三部曲之二:2016年9月,美國上屆大選首場辯論舉行。此後,「神奇」的川普成功當選,並開啟屬於特氏的美國「新周期」。四處揮舞的關稅大棒、行至山頂的股市、峰迴路轉的失業率、越滾越大的債務雪球、越來越大的貧富鴻溝……川普一手導演了全球「戰事」,也將美國經濟推向前所未見的魔幻與現實。「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四年前,這是商人川普給美國的承諾。四年之後,他和美國如願了嗎?
當華為深陷囹圄,當墨西哥汽車工廠無疾而終,當滿載大豆的「飛馬峰號」總也靠不了岸,當美式漢堡和茄丁雞肉飯一起出現在華盛頓USTR辦公室,看似毫無關係的場景,在貿易戰的視角下集合,匯成了殘酷又荒誕的一幕幕。
無視規則、解構秩序、抵制全球化,川普用自己的章法,與全世界為敵。「貿易戰」是眼前不斷重複的歷史,又是歷史不斷推演的現在。正如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財政大臣柯爾貝爾曾感嘆,「不論是在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貿易總能挑起永恆的戰爭」。
逆差!逆差!
川普沒能改變他最痛恨的貿易逆差。
9月3日,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美國7月商品服務貿易逆差飆升18.9%,至636億美元,達到自2008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無論是墨西哥、中國,還是歐盟、日本,美國與之的貿易逆差呈現出明顯的上揚態勢。數據顯示,美國7月對墨西哥的商品貿易逆差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06億美元,對中國的商品貿易逆差增長了11.5%,至316億美元,與歐盟、日本和德國等國的貿易逆差則一如既往。
貿易問題是川普的心病。自1976年以來,美國就再也沒能擺脫貿易逆差的陰影。2008年,美國貿易逆差額高達7287億美元,如果只算商品貿易逆差,則為8820億美元。
但同時,這也是川普的王牌。在2017年1月20日的就職典禮上,川普痛心疾首地說過,「我們讓其他國家變得富裕,而我們自己國家的力量、財富和信心卻消失殆盡……我們將會遵循兩個簡單的準則,買美國貨,僱傭美國工人」。
憑藉著一張張空頭支票,川普坐穩了總統的位置。但三年半過去了,貿易逆差的問題似乎並沒有得到解決。
從整體走勢來看,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美國的貿易逆差基本呈現出震蕩中擴大的趨勢。2017年初約為420億美元/月,到了如今,這個數字已經在600億美元開外了,與2006-2008年間的歷史紀錄相差不遠了。
誰來買單
當貿易逆差上揚時,就有國家被美國盯上了。
今年上半年,美國的農產品(000061,股吧)貿易赤字已經達到了204.2億美元,農產品出口連續4月萎靡不振,與之對應的是,上半年美國申請破產的農場數量已經達到了580家。
在此情況下,美國的第一農產品進口國墨西哥,最近就受到了威脅。美國農業部打算限制墨西哥季節性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出口到美國市場,以保障美國農業生產者利益。即便是在今年7月1日,墨西哥剛剛成為美國的貿易夥伴,《美墨加貿易協定》正式生效和實施。
不過,這並不意外,因為在過去幾年中,美國一直是這樣做的。在低成本的進口產品和國內生產者的利益之間,川普的選擇從來都是後者,2019年貿易逆差縮小的功臣或許也正是這一招。在上任後的第二年,川普就開始不斷以關稅為武器,在全球燃起貿易戰火。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8年前3個月,美國就發起了至少20項貿易調查或制裁,地域範圍涉及五大洲25個國家,貿易產品範圍包括鋼鋁、生物柴油等,理由則有全球保障措施、國家安全、「不公平」貿易等等。
而相較於更好敲打的墨西哥等國,中國才是川普的眼中釘。2017年是川普上臺的第一年,而同樣也是在那一年,中美貿易逆差到達高點。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當年在美國5500多億美元的貨物貿易逆差中,其中對中國的逆差高達3900多億美元,而到了2018年,這一數字超過了4000億美元。
毫無疑問,這深刻觸痛了川普的神經,根據其「不能讓中國佔便宜」的邏輯,以2017年8月18日美國對中國開展301調查為標誌,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的博弈就此拉開帷幕。
2018年3月,川普授權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無端指責中國通過「強制技術轉讓」「竊取智慧財產權」等損害美國企業利益,並提出對價值約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施加25%懲罰性關稅。
「這只是開始」,川普宣稱。
同年9月,USTR發表聲明,稱繼續對自中國進口的大約2000億美元商品徵收額外關稅,於9月24日生效,並在年底前設定為10%的水平。2019年1月1日起,關稅將上升至25%。從600億美元到2000億美元,美國還不打算及時止步,2019年5月17日,USTR再次發布公告稱,擬對中國約3000億美元進口產品加徵10%關稅,範圍基本涵蓋了前幾輪以外的所有中國進口產品。
這一幕似曾相識。在裡根時代,日本這根由美國親手扶植起來的肉中刺,在建立起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同時,也收穫了美國的威逼利誘,從紡織品服裝到汽車、農產品,甚至電子通信、醫療器械等領域,無一逃過。而當時,美國受到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的雙重折磨,日本正巧充當了這一替罪羊。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副主任蘇慶義看來,川普貿易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公平和對等。就是要求自己給別的國家什麼,就要求別的國家給自己什麼。手段使用的是強硬手段,迫使對方就範。
如今,四十年後,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同時攀至歷史高點,川普故伎重施。層層加高的關稅壁壘讓自由貿易的秩序和規則一夕崩塌,在美國眼花繚亂的單邊貿易打擊之下,反覆而艱苦的談判成了各國唯一的選擇。
2020年1月,中美經過近兩年的談判後,終於籤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這並不是終點,無論是背負欲加之罪的華為、TikTok等企業,還是部分未被豁免的貿易產品,都表明美國仍未拋棄隨時揮舞關稅大棒的習慣。
盤根錯節
關稅是川普的萬用靈藥,更是美國維持霸主地位的法寶。
2018年5月1日,修訂後的美韓自由貿易協議修訂正式生效。在新協議籤字的當天,川普稱,這對美韓兩國來說都是「偉大的一天」。
新的協定達成後,韓國成了鋼鋁關稅豁免名單中的一員,付出的代價則是汽車市場。根據新協議,韓國降低了美國汽車準入韓國市場的門檻,維持美國進口卡車25%的關稅,到2021年將降至零;每家美國車企出口韓國車輛的上限提高一倍,至5萬輛。
「川普這幾年的貿易特徵就是以雙邊為主,然後來實施美國優先的戰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指出。
《美墨加貿易協議》也遵循了這一理念。在籤署儀式上,川普稱,「美墨加協定是一個真正公平互惠的貿易協定,將促進美國的就業、財富和經濟增長」。
促進美國增長是真,公平互惠卻並不見得。加拿大要把本國乳業市場的3.5%讓給美國進口;加、墨還必須「唯美國是瞻」,若三方中任何一方與非市場經濟國家達成自貿協定,另外兩方可將其踢出協定。
美國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傑弗裡·肖特直言,《美墨加貿易協議》是北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倒退。
川普想使之倒退的不止是北美市場。從TPP到萬國郵政聯盟,據不完全統計,川普上任以來已經退出了18個國際性組織,最新的威脅是針對WTO和WHO,在美國的百般刁難之下,WTO一度停擺,頂著巨大壓力的WTO總幹事阿澤維多已經離任。
「貿易戰」的複雜不只川普的強勢就能辦到的,美國有不想被「鐵鏽化」的製造業,各國也有動不得的逆鱗。比如農業之於日本,在老齡化和從業者大幅減少的背景下,農業一直是日本的痛點。為保護本國農業,日本對進口農產品徵收很高的關稅,如魔芋關稅高達驚人的1706%,大米關稅也高達778%。在此前日本與東協、智利、墨西哥等籤署的EPA中,諸如大米、小麥、牛肉等農產品均不在貿易自由化之列。
不只是日本,在美歐貿易談判中,農業同樣是碰不得的「紅線」;而在與美國的飛機補貼大戰中,歐盟也表現出了強硬姿態。農業、智慧財產權、金融服務……一條條「紅線」之上,試圖用「武力」粗暴打開其他國門的川普,註定不會輕易如願。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也提到,對等開放並不一定公平,各國的發展水平不同,國情有差異,真正做到對等開放既不合理也不現實。它不符合世貿組織的最惠國待遇和非歧視性原則,「比如農產品補貼,在WTO的框架內,美國有權力對農場主補貼190億美元,歐盟有權力提供722億歐元的補貼,而中國沒有這項權力。」
一損俱損
無論是美韓「偉大的一天」,還是《美墨加貿易協議》中的毒丸條款,抑或是逐漸被邊緣化的WTO,在這背後,是一個被川普攪動的全球貿易格局,一切似乎都在朝著物競天擇的「叢林法則」時代倒退,從以規則為導向向一個以力量為導向轉變。但川普真的贏了嗎?
「美國部分達到了目的,其貿易夥伴普遍作出了讓步和改變」,蘇慶義表示,但是加徵關稅也被夥伴國進行了報復。
劉向東也分析稱,如果不是疫情的影響,無論是從經濟上來說,還是從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上來看,川普基本上是達到了目標的。劉向東進一步提到,對於美國經濟來說,這些貿易政策影響要分長期還是短期來看。短期來看,因為關稅問題,川普讓渡了一部分利益。但長期來看,是為美國優先的戰略服務的,通過關稅敲打別人,迫使對方作出讓步,就像當年敲打日本一樣,美國肯定是獲益了的,畢竟最後日本也並沒有超過美國。
不過,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絕不會缺席。
在與中國的對峙中,川普顯然失去了美國農民的心。「我們已經失去了我們最大的出口市場,也就是中國。這對價格的衝擊很大,川普政府加徵關稅也衝擊了市場信心,市場運轉不了了。」美國農民克里斯多福·格裡布斯感慨道。
在中美經貿摩擦期間,美國大豆的價格已從2018年的每蒲式耳至少10.5美元跌到了2019年8月的每蒲式耳9美元左右。2018年,美國共有498個農場破產,這一數字到了2019年為595個農場破產,同比增長近20%,為八年來最高。
當被問及會否支持川普連任時,格裡布斯的答案很堅定,不會。
在全球化讓各國互利共贏的歷史進程中,企圖「吞噬」全球的美國遭遇反噬。2018年底,IHS Markit發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在超過800家製造業公司中,44%的受訪企業認為,川普的關稅和貿易政策將在未來兩年內導致其產品在美國國內的價格上漲。
蘇慶義總結稱,川普的貿易政策讓美國經濟部分受益的同時,也損害了美國經濟。對全球經濟而言,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擾亂了國際經濟秩序。
「為了本國的利益發展,美國建立了全球化的這套體系,而當美國的利益被這個體系束縛時,在打破和修正之間,美國現在的想法是採取先破後立的方式,讓這套體系繼續為自己服務。」劉向東坦言。
因此,在劉向東看來,川普式的貿易政策,使得整個世界的貿易陷入了低迷,各個國家都開始對自己供應鏈的安全問題、發展的安全問題進行反思,所以很多國家對投資、貿易的安全檢查加強了;同時國家對美國的認識也有了新的變化,在強權政治的形勢下,無論是盟友還是非盟友,都需要提防美國的霸凌主義。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湯藝甜
(責任編輯:冉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