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經院人物專訪 | 王熙:「請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2020-12-25 澎湃新聞

引 言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讓教學工作變得異常艱難。經濟學院王熙老師憑藉他精心設計的直播課圖片、幽默風趣的教學方式、親切隨和的個性、受到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本期專訪,讓我們一起走進「土味男主播」王熙老師的教學世界。

個人簡介

王熙,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

主要研究領域為實證資產定價,貨幣經濟學,強化學習及數值計算。

教授課程

金融工程、數值方法以及投資中的數據分析等

採訪實錄

1. 您成為一名老師多久啦?

王熙老師:如果以獨立任教為標準的話,從2011年左右,我就開始教書啦。

2. 請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您的教學風格。

王熙老師:行走的表情包??。

3. 畢業後,您為何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呢?

王熙老師:其實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經濟學(包括金融學)作為一門社會學科,雖然是顯學,但是很多理論和政策建議難免稍稍務虛。要在有一些些務虛的行業選擇比較務實的職業,並且還能對這個社會有一些貢獻的,我想就是成為一名教師吧。

4. 成為一名教師後很有幸福感的事。

王熙老師:用(幾個)簡單的邏輯去幫助學生構建,理解、講述看似複雜的理論,就像搭樂高積木一樣。如果學生聽完後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我就會感到很幸福,不過這好像就是我的工作。

5. 還記得第一次給同學們上課是什麼感受嗎?

王熙老師:非常緊張,不知道能不能適應這個角色轉換,以前是聽課,一下突然變成講課。記得第一次上課的前一天晚上,我失眠了(也可能是白天吃多了)。我會老去想:「我準備的內容別人有沒有介紹過?學生們會不會覺得沒啥新鮮感?那我換個角度介紹孩子們能不能接受?」我嘗試儘量不要去重複別的老師講過的內容,更多的去結合很多其他科目知識來講授。所以自己也會經常問自己:「這樣的上課方式學生會不會接受?我這麼上會不會有點點主觀?我這樣上課的效果究竟好不好?對學生們未來發展是否有幫助?會不會太要求學生的背景知識了。」但轉念想,我們所做(我是指高級課程)的應該更多的是分享我們對知識的看法和塑造,是將我們的知識圖譜講述給學生,而不僅僅是概念定義的講述,所以,對於我的課程來說,大多數學生已經經歷過前期課程的培訓,我想提供給他們一個比較廣闊的視角。

6. 可以分享一下您曾經的學習經歷嗎?

王熙老師:比如在13年前後我去學機器學習的相關課程,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對這方面的很多東西都不了解也會很痛苦,也會疑惑決策樹為什麼和計量裡面的回歸如此相像(其實都是優化問題),為什麼他們也有和我們結構模型估計時用的(G)EM算法,隱馬爾科夫鏈模型為什麼這麼像James Hamilton的Regime Change模型?類似的經歷和感覺也在去旁聽物理系和統計系的各類課程的過程中時隱時現。我感覺經濟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有很強的相通性,經濟學內部的不同領域之間在很多時候也是共通的,當意識到這種相通性時,那種一體性的美完全震撼到了我。我想這些經歷應該決定性地影響了我現在的世界觀與教學觀。我相信,那些學習完數學或者物理的同學再回過頭學習金融經濟的感受可能會更深刻(不能只會刷題、調包哈)。

7. 您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王熙老師:單從去學技能的角度來說,我個人認為耐心是最重要的。要學會某項已有的技能,我覺得吧,其實是去延續前人的已有知識內容和框架,相當於要將自己的思維糾正到他人給定的道路上,並且需要不斷地重複強化,這個過程不一定會很愉快。我小時候是個學渣,現在再回過頭去看,我覺得是因為當時的耐心不夠。當然,從研究創新的角度來說,我覺得能形成自己的一體化的世界觀並用之去理解和看待這個世界和社會是更重要的。

8. 您認為對學生的培養應該重點關注什麼?

王熙老師:我想引用先賢的一句話(我在不同的場合引用好多次了,聽過的同學請跳過這個回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直接以「為萬世開太平」的標準來評價對學生的培養有點過高,但是我想培養學生最起碼要求是人格健全,做人做事要對得起天地良心,不求一定能經世濟民,但大是大非一定要分的清楚,能心繫國家和人民。拿最基本的學術誠信來說,我常自己的學生說:誠信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得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你想見眾生,得先見自己。在學術培養方面,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對文獻的大局觀,以及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當你想去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對於已有的觀點你不是不加懷疑就立刻接受,而是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認知體系去理解這個世界。作為北大的學生,一定要學會自己思考,自由人格,守正創新;我想應該沒有固定的方法或者思路能百分之百的幫助學生去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我們做的就是不斷鼓勵學生去探索、一同接受錯誤並糾正。

9. 課程設計及教學過程對學生們和自己有哪些要求?

王熙老師:對於聽眾而言,我很希望他們能夠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想從我的課程裡獲得什麼,從而才能積極地參與到課程裡。整個課程我儘量不希望是以一種介紹性的形式,去介紹誰說了什麼,這個理論是什麼,課程考核就記一記背一背水過了。我更希望聽眾們能一起思考,甚至於挑戰課程內容;有的時候我會在備課的過程中故意設計一些「坑」,想讓聽眾自己發現問題。我希望我的學生們是會思考的,不要毫不質疑地直接接受。

對於我自己現在以及以後的要求:因為我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是英文形式呈現的,所以希望自己在將來能夠儘量將英文更為貼切地翻譯成漢語;如果要手書,字能寫的更好看一些。儘量給學生更直接的解釋;不因為自己在做傳道解惑的工作,就把自己放上較高的位置,與學生平等自由地交流,儘量去體會學生的學習難點和他們的課程壓力。

10. 教學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情?

王熙老師:因為疫情上課的模式變成了線上授課,我的網絡課上是要求學生們都要打開攝像頭(在這裡向同學們道歉了!我不想獨自醜陋~)。有一次晚上下課的時候,我和學生們說:「下課啦,大家就去休息吧。」但是學生看到我還在,就不太好意思離開,他們平時會比較慢吞吞地退出直播課,顯得「很」依依不捨的感覺,有的可能是想和老師再聊一聊(劃掉,基本沒有這個情況),有的可能就是由於內卷想刷刷存在感(這是重點)。有一次我開玩笑說:「你們快走吧,你們不走我也不好意思走,我想去洗手間了。」然後我感覺學生們當時是魚貫而出,哇啦一下二十秒內直播間裡就沒人了。其實我知道他們慢慢地離開主要是不好意思直接走,直接走顯得好像很厭煩我講的內容,但是我那天還蠻開心,大概因為感覺到自己的學生會去考慮我的感受。

11. 經常閱讀什麼書?有什麼可以推薦給大家的?

王熙老師:可能我經常看的書同學們不會特別感興趣耶。要不就直接推薦Judea Pearl的《因果推斷》吧(Causality:Models,ReasoningandInference,第二版;第一版也行)。我想任何學科只要談到科學或者理論,大多會強調是什麼導致了什麼,即因果關係。經濟學裡,相較其他人文社科學科而言,我們更強調的也是因果關係。雖然這本書的技術相對偏向CS一點,不只是類似於IV,DID,RD等相對傳統的技術,但咱們看看外面的世界挺好的,理解這本書對於塑造整合思考方式也是有幫助的,我也很希望同學們能多去聽聽其他院系的課,人生嘛,沒有一步是浪費。

王熙老師的日常生活照片

供稿單位 | 經濟學院宣傳辦公室

美編 | 予天

原標題:《北大經院人物專訪 | 王熙:「請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