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理想汽車再次陷入因輔助駕駛功能引發的風波。
10月20日晚,一輛理想ONE在位於京港澳高速1761公裡往南處,與前方行駛的一輛半掛貨車發生追尾事故。而事故發生時,這輛理想ONE開啟了輔助駕駛功能。
從上述理想ONE的行車記錄視頻顯示,理想ONE行駛在高速左側車道上,而前方一輛半掛貨車開啟轉向燈並嘗試併線,此時兩車相距較遠。但當半掛貨車繼續併線過程中,理想ONE仍繼續高速行駛,最終撞上半掛貨車尾部。
圖片來源:微博(@湖南省交警總隊)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近一個月內,第二輛理想ONE在使用輔助駕駛功能撞向了前方變道的貨車。
9月22日晚,一輛理想ONE在青島某高速公路發生追尾事故。其也是由於理想ONE的輔助駕駛功能開啟,但未識別到正在向左變道的大貨車,從而未及時做出減速或警告,最終導致追尾事故發生。截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稿,理想汽車方面只對青島高速追尾事故進行了回應。
一個月內發生兩起相似事故
據上述理想ONE車主稱,事發當時其雙手一直放在方向盤上,可能當時轉頭看了一下右方情況,而轉過來時就發生了碰撞。同時,該車主稱,在整個過程中其沒有介入駕駛的行為,車內也未有任何提示音,輔助駕駛系統、主動安全系統均未能識別出前車。
根據事故視頻,當半掛貨車侵入理想ONE車道1/3~1/2時,作為後車的理想ONE並未減速,直至發生碰撞。而從事故現場照片來看,理想ONE和前方半掛貨車均出現損傷。其中,理想ONE車頭右側損毀嚴重,機艙蓋和右側前翼子板撕裂。
對於此次事故,郴州高速警察發布通報稱,通過調查,前方半掛貨車駕駛員操作正常,屬於正常變道,但理想ONE駕駛員因使用輔助駕駛功能,發生撞擊前始終保持著111公裡/時的時速行駛,未能發現前方變道車輛及時減速剎車,導致事故發生。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湖南省交警總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故與青島高速追尾事故十分相似。對於青島高速追尾事故,理想汽車稱,此次事故中用戶使用了理想ONE輔助駕駛系統,而目前輔助駕駛系統對於旁邊車道上車輛變入主車道的識別具有局限性,沒法在旁邊車道車輛併入1/5車身的時候識別成主要目標,這也是目前L2級輔助駕駛系統的局限性。
根據理想汽車官網對輔助駕駛系統的介紹,該系統包括「全速域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輔助」、「自動緊急制動」和「自動泊車」等功能。其中,「自動緊急制動」是指車輛通過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對車輛前方實時監測,並沒有提及監測的角度。
同時,理想汽車在回應中進一步強調:「L2級輔助駕駛還是以駕駛員為主來控制車輛,不能完全替代駕駛員做決策,也請各位用戶安全使用理想ONE的輔助駕駛系統。」
對比兩次事故,理想ONE都是在開啟輔助駕駛功能的狀態下,未能識別前車匯入車道,最終出現追尾事故。不同之處,在青島高速追尾事故中,交管部門判定大貨車由於違規併線而承擔全部責任。而郴州高速警察認為,半掛貨車屬於正常變道,後車理想ONE沒有採取制動,將承擔此次事故的全部責任。
輔助駕駛≠自動駕駛
有分析認為,理想ONE兩次與變道的前車發生碰撞,或與其在輔助駕駛系統硬體方案的局限有關。據了解,理想ONE的輔助駕駛依靠1顆前置單目攝像頭和1顆前置毫米波雷達,以及12顆超聲波雷達進行感知。其中,超聲波雷達負責車輛左後、右後和正後方障礙物的感知,但其探測距離只有5~8m,感知範圍有限。
此前,也有理想ONE車主吐槽理想ONE輔助駕駛在L2陣營裡,使用的是極其簡陋的配置。「為什麼不配備角毫米波雷達,成本並不高。目前採用超聲波雷達替代,不但盲區告警總出現虛警,告警距離也極短,並且變道輔助極其危險。」該理想ONE用戶表示,即便是自費,也希望理想汽車後期支持硬體升級。
對此,理想汽車回復稱,其交付的功能是SVA(side view assist 側視輔助),並不是BSD(blind spot detection盲區檢測),所以使用超聲波雷達作為傳感器。用戶在使用變道輔助時,仍需要主動觀察周圍環境,確認使用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車在去年交付理想ONE之前,為了避免消費者對於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混淆,其官網已經將輔助駕駛功能介紹界面的「自動」二字刪掉,由「自動輔助駕駛」改為「輔助駕駛」。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理想汽車官網
此前,特斯拉也曾因為涉嫌「誇大宣傳」自動駕駛功能,導致車禍事故出現,遭到監管機構的調查。對此,美國參議員也建議特斯拉對Autopilot自動駕駛功能進行重新命名,以闡明其不能達到完全的自主,而特斯拉最終也將其對「Autopilot」的中文翻譯從「自動駕駛」改為了「自動輔助駕駛」。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車型宣稱配備的『自動駕駛功能』,其實只是L2級輔助駕駛系統,駕駛員仍需要保持對車輛的控制,只有特定情況下才能解放雙手雙腳。」安波福主動安全與用戶體驗全球副總裁、亞太區總裁王展語表示,「L2級」的定語會直接被很多人忽視,誤以為自動駕駛已經實現。
縱目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自動駕駛的複雜程度遠遠高於業界預期,距離實現完全的自動駕駛還有較長的距離,而混淆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以及過度宣傳輔助駕駛,不僅是對消費者生命安全的不負責,同時也不利於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