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中,洛麗塔只有 12 歲,她的身體還沒有發育完全。影片中的洛麗塔則已經擁有女人的身體,處於青春期,但到了適婚年齡。
1955 年,一位俄羅斯作家發表了一本驚世駭俗的小說。此書的寫作風格幽默又不乏詩意。作者以第一人稱敘事,主人公是一名對於富有挑逗性的未成年少女懷有特殊興趣的教授。
這部小說得到的反響呈兩極化趨勢。一方面人們認為這是一部禁忌之書,另一方面又對其讚賞有加。但是把這本書改編成電影似乎難以實現。事實上,影片《洛麗塔》通過改變女主人公的年齡,講述了另外一個故事。
1962版《洛麗塔》,導演庫布裡克
影片《洛麗塔》中,已經飾演過幾次神經官能症患者的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飾演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新人蘇·萊恩(Sue Lyon)飾演洛麗塔。
20 世紀 50 年代的影片傾向於選擇晦澀的主題,這與當時電影和電視之間的競爭密切相關——電視上充斥著溫馨的家庭或者宗教和社會的禁忌。於是電影界「進步的」製片人們開始拍攝涉及禁忌主題的作品,儘管對於這些人而言,在影片中探討挑戰世俗成見的成人主題並不是易事。
為了改編成電影,庫布裡克買下了《洛麗塔》原著的版權。原書作者納博科夫同意對其作品進行修改,包括修改女主人公的年齡。
在小說中,洛麗塔只有 12 歲,她的身體還沒有發育完全。影片中的洛麗塔則已經擁有女人的身體,處於青春期,但到了適婚年齡。納博科夫原著中的小姑娘按照標準而言是個幼女,因此對於男主角亨伯特而言,兩個洛麗塔具有不同的意義。
詹姆斯·梅森飾演的亨伯特
《洛麗塔》是一部失衡的、奇怪的、情節發展不可預期的影片。庫布裡克認為此片的原創性來自風格的轉變:「我覺得影片慢慢從喜劇轉為悲劇的過程讓這部影片無法被歸類。……《洛麗塔》事實上就像一段樂曲,整個故事是通過一系列態度和情緒演進的特殊方式觸動觀眾。」
因為上述原因,《洛麗塔》獲得了一批擁護者。這些擁護者中包括影迷、製片人以及某些導演,筆者不屬於此類人。
筆者認為此片確實有趣,但是缺乏直接清晰的主題以及明確的情緒。每個演員都十分出色,其中蘇· 萊恩飾演的洛麗塔角色頗有難度,但每次觀看此片,如果我們認真觀察的話,會察覺到她的表演十分成功。她不是一個小女孩,而是一個真正的女人,以至於我們有時都會忘了影片的噱頭在於洛麗塔是個未成年少女。
蘇·萊恩飾演的洛麗塔
但是,筆者不太喜歡影片的前半部分,就是從開頭一直到夏洛特(洛麗塔的母親,亨伯特的妻子)去世。直到她去世之後,影片才開始步入正軌,諷刺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情景的奇特性。
小說中出現最大膽的情節在夏洛特死後。亨伯特把洛麗塔帶到一家旅館,為了達到在洛麗塔睡覺的時候姦污她的目的,他給她服用了催眠藥物巴比妥酸劑,但藥劑師錯將普通的鎮靜劑當作巴比妥酸劑賣給了亨伯特。敘事者這樣描繪:這個12 歲的小女孩全身赤裸地躺在床上,只剩下襪子和手鐲。除了被遊泳衣遮擋的部分,身體的其他部分都被曬黑。在影片中,情節變成亨伯特想要和穿著睡裙的洛麗塔睡在同一張床上。為了使這個平淡無奇,但是卻被觀眾期待的場景變得有趣,納博科夫和庫布裡克添加了摺疊行軍床的細節。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出現一段有趣的引人遐想的臺詞,然而,這段臺詞也僅僅是個圈套。
事實上,《洛麗塔》是一部奇特的影片,它需要使用各種計謀讓人們接受兩個相悖的事實:一方面,影片並沒有忠於原著小說(這也是無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影片需要製造噱頭吸引觀眾(當時的庫布裡克還不太出名,蘇· 萊恩是個新人,詹姆斯· 梅森也不是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因此,有人建議洛麗塔在亨伯特耳邊說一些觀眾聽不到的話,這些話顯然是關於她和同齡男生之間發生的「調皮的事」,然後轉切為意味深長的黑屏。於是成就了這部「低俗」的影片。
在納博科夫的小說中,通過文字的魔力可以把駭人聽聞的事件描述出來,但是影片做不到這一點;影片需要不時地欺騙觀眾,和他們的預期捉迷藏。
影片中的洛麗塔清麗、年輕,有點兒庸俗,但卻正常。小說反而更多地強調她庸俗的品位,當然這種庸俗也是她的誘人之處。
在影片中,洛麗塔主動勾引亨伯特。我們看到,在觀看恐怖片的時候洛麗塔主動把手放到了亨伯特的手上,她在亨伯特面前轉呼啦圈,她主動上樓留給亨伯特分別之吻……小說中的亨伯特為了能夠觸碰到洛麗塔,需要小心翼翼地算計才能不讓對方起疑心,在影片中則完全不需要。影片開頭部分庫布裡克的設置並無新意:一個庸俗的花季少女挑逗一個老頭子。
洛麗塔在亨伯特面前轉呼啦圈
與此同時,為了消散影片的負面影響,庫布裡克使用了另一個計謀:他將美國社會塑造成一個寬容的對性痴迷的社會。如舞會段落,幾乎所有過來主動和亨伯特搭訕的女性都邀請他、觸碰他,把手或者胳膊曖昧地放在他的肩上。當奎爾蒂(男二號,洛麗塔的「真愛」)喬裝成學校的心理醫生來拜訪亨伯特的時候,他警告這位繼父,他的繼女還沒有受到性啟蒙,她不合群。洛麗塔參加的夏令營的名字叫作「高潮夏令營」,其中也有性暗示。
總而言之,整個國家似乎都在聯合起來挑逗花季少女,而她們也成為性幻想的對象。在這種情形中,亨伯特反而顯得像一個有原則的人。這個社會,就像之後法國作家米歇爾· 維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在小說中揭露的那樣可笑:這是一個強迫人們享樂的幹預性的集權社會。
舞會中的亨伯特、夏洛特夫婦,及洛麗塔和男伴
顯然,《洛麗塔》的悖論在於:影片的主題傷風敗俗,但是裡面關於性的指涉需要小心翼翼地表現出來。正是這個「小心翼翼」讓人覺得銀幕上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這種悖論迫使庫布裡克將此片處理為愛情故事、情侶間的故事。筆者認為影片正是如此,但卻不止於此。
眾所周知,《洛麗塔》這本小說被敘事者講述為一個愛情故事,與性無關。「我一點都不關心人們所謂的『性』,任何人都能想像這種動物性。驅動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小女孩具有的那種致命的誘惑力。」原著小說中,作者在這裡使用「to fix」來指涉寫作。儘管如此,亨伯特的「性」在納博科夫(他兒時的記憶,面對小女孩的身體時表現興奮)的小說中佔有重要位置,但是這些都沒有出現在影片中。
筆者認為,《洛麗塔》一片中的禁忌其實只是一種出軌,和使得《安娜· 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紅與黑》得以成名的推動力毫無區別。《洛麗塔》另一個重要的主題是家庭,這個主題後來也出現在庫布裡克的其他電影作品——《巴裡· 林登》《閃靈》《大開眼戒》中。
導演庫布裡克與女主角蘇·萊恩在片場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我的原罪,我的靈魂。我的舌尖在味蕾的王國經歷了三次旅行,每次在它觸碰到牙齒的時候都會發出一個音節,於是,這三次觸碰帶來了三個音節:洛—麗—塔。」納博科夫小說的開頭充滿韻律感,書中那滑稽、精妙、豐富的抒情性由此躍然紙上,也正是這些文字使得大多數讀者接受了這個戀童癖的故事。
庫布裡克說,他喜歡對這種已經存在的小說進行電影改編,因為通讀小說之後讀者會產生一個總體的印象:「在讀完一本小說之後,腦中會留下一些回憶,一些感觸,從這些回憶或者感觸出發,你會決定是否將這部小說改編為電影。」
但問題在於,當庫布裡克買下小說的改編權時,他買下的是什麼?他想要從中得到些什麼?參考一本小說作為電影劇本的來源,做出或多或少的改編,難道不是在掩飾庫布裡克越來越不確定的對於閱讀對象的選擇嗎?法爾塞託便指出影片《洛麗塔》中敘事手法的矛盾性,他說:「影片中的35 個敘事單元中,亨伯特的畫外音只出現五次,而且影片主動製造出一種亨伯特看到的世界和觀眾所看到的世界之間的差異。」
片中亨伯特的獨白
庫布裡克的大部分影片中,觀眾都會預感到結尾處「終極衝突」的出現。但是,這個衝突實際上沒有發生:或者讓人失望,或者草草了事,或者沒有得到解決。這很愚蠢,就像迷宮中並沒有彌諾陶洛斯一樣。與這個逃匿的衝突相關的是米歇爾· 西蒙指出《洛麗塔》一片中出現的偏移現象:「奎爾蒂(男二號,洛麗塔的」真愛「)成為《洛麗塔》一片的中心人物,他其實就是亨伯特的替身,就像亨伯特本人同字重複的名字。」
在影片結尾部分,洛麗塔講述她和她唯一真愛的男人奎爾蒂之間的瘋狂冒險,用言語講述或真實或虛構的兩人之間的戀情與衝動。她假裝去上鋼琴課,但是亨伯特認為她在說謊,於是她回答道:「你想知道真相,好的,我就告訴你真相。開車跟蹤我們的人、拉姆斯戴爾舞臺上的人、旅館中的人、贊夫醫生,都是克萊爾· 奎爾蒂。他和你我不同,他不是常人,他是天才。他是我唯一愛過的人。」
洛麗塔向亨伯特「坦白」
影片中的奎爾蒂以不同的身份出現(他自己、贊夫醫生、旅館裡不戴眼鏡的男人),其中每一個都不是他真正的身份,每次都是戴著面具出現。而且在洛麗塔的講述中,他又以全新的形式出現。
兩人的關係只出現在言語中,沒有畫面能夠證明洛麗塔、奎爾蒂的關係。此處只有言語,且言語已經超越了真相和謊言的範圍。一切都建立在女性脆弱的言語上。
一切,但是這個「一切」意味著什麼呢?
本文節選自
《斯坦利·庫布裡克》
作者: 米歇爾·希翁
譯者:李媛媛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20-8
編輯 | 巴巴羅薩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原標題:《《洛麗塔》中的禁忌,其實只是一種出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