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來自《易經》的名句與百年名校——育才小學的校訓「仁愛求真」正相契合。作為一名育才人,她始終用這句話指導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從教28年,她根植於教學第一線,為孩子們傳道、授業、解惑。用心靈啟迪心靈,用智慧點燃智慧,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教師這份神聖的職業。
掌心化雪育桃李,潤物無聲做師表
2012年,李治芳老師來到育才東區校輪崗交流。那一年家中兒子面臨高考,老人也需要照顧,但她克服困難,服從安排,在東區校一待就是四年。而今,那一群群天真淳樸的孩子在李老師的精心哺育下,已然變成了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翩翩美少年。四年時光,李老師付出了很多心血。
東區校的孩子大多來自近郊,家長忙於生計,鮮少顧及到孩子。許多孩子很單純,很膽小。為了鍛鍊孩子們的膽量,提高孩子動手動腦的能力,作為班主任,李老師可謂費盡心思。她開動腦筋,為每個小朋友設置了班級義工崗。門窗管理,衛生打掃,副餐發放,收發作業……一段時間的鍛鍊,孩子們的各項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習習慣同樣需要培養。從一年級傻傻地分不清左和右,不知道如何握筆,到如今的洋洋灑灑寫出一大段文字,通順流暢、聲情並茂地朗讀,孩子們的變化著實令人興奮,但個中艱辛可想而知。
為了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李老師可謂用心,她從指導孩子們的日常學習習慣入手,教授孩子如何預習,如何記筆記,如何複習。而今,翻開孩子們的語文課本,那一頁頁筆記令人賞心悅目:孩子們用記號筆在書上圈圈畫畫,並且適時寫下自己對文字的理解。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李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已然養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東區校有著自己獨特的環境教育資源,李老師巧妙地利用這些自然資源,校本資源,就地取材,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結合起來,帶領孩子們參觀實踐,體驗感悟。在廖家溝兒童生態公園,她引領孩子們親近自然,為遠道而來的英國校長上了一節生動活潑的戶外作文課。動靜結合的教學方式,孩子們紮實的古詩文功底,令外國客人嘖嘖稱讚。在黃葉飄飛的銀杏林,李老師帶領小記者們實地觀察,現場進行作文指導。校園秋色如畫,枝頭黃葉翩飛。優美的文字都是來源於生活,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在偌大的銀杏林迴蕩,生花的文字也在筆端流淌。正是因為李老師帶領孩子們走進生活,感受美好,才給了孩子們不竭的寫作熱情和動力。
為了讓孩子們有深厚的積澱,李老師日常教學的每一天都做了精心準備。翻開李老師的教科書,每一課每一頁,娟秀的字跡歷歷在目,那是李老師課前做好的充足的功課。日常教學中,她指導孩子們觀察圖畫,培養想像能力;她引導孩子積累好詞好句,積累成語。李老師喜愛詩詞,每天,她都巧妙地利用一點時間,為孩子們教授一兩首,四年下來,許多孩子有了一定的積澱,說話寫文章,妙語連珠,信手拈來。因為每天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孩子們越來越明事理,越來越智慧。李老師還巧妙利用小記者報這個平臺,鼓勵孩子們積極寫作,展示自我。一開始,家長和孩子們都缺乏自信。李老師一次次鼓勵家長把稿件發送過來,她一篇一篇,一字一句,精心修改。為了保證稿件的質量,,李老師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每一學期,李老師所執教的班級都會出一個小記者專版,從三年級上學期至今,李老師所教的班級共出了4個小記者版面。在小記者專版上,孩子們講述多姿多彩的生活,講述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學校生活,展示自我風採,自信心在不斷增長,寫作能力也在大大提高。這一舉動,也全方位多角度宣傳了東區校形象,真正可謂收益良多。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在李老師的辛勤努力下,孩子們開始嶄露頭角: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孩子們富有詩情畫意,多姿多彩的活動豐富孩子們的閱歷。孩子們像一棵課小樹苗,貪婪地吮吸著甘露,向上,向上,再向上。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教育教學的田地中辛勤勞作,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對李老師來說,是一件苦事,亦是一件樂事。
工作之餘,李老師還將自己的寶貴經驗傳授給青年教師,幫助青年教師一遍一遍地說課,磨課,為東區校的未來,為東區校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2016年秋學期開始,李老師因身體不適住院手術,因為對孩子的牽掛,因為怕孩子們落下功課,因為體諒同事代課的辛勞,她在家休息不足一個月就匆匆來校上班。後續治療持續了幾個月,但李老師沒有影響一節課,沒有請過一天假,這一切,源於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源於她對孩子們的盡職盡責。
李老師的辛勤努力沒有白費,她被評為區「愛生模範」、「優秀班主任」、「詩教先進個人」、「優秀輔導員」,被評為校「仁愛求真之星」、東區校「最美教師」,她執教的四(2)班被評為區「優秀中隊」。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李老師在教育教學這份田地裡,始終如一,辛勤耕耘。辛勤的付出換來了家長們、孩子們對她的不盡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