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華誼兄弟出品的懸疑諜戰電影《風聲》直到今天還是在諜戰影片史上是不可跨越的作品,周迅、李冰冰、張涵予、蘇有朋等大牌明星的傾情演繹,也讓這部電影成為了國產片中的最強陣容,這部電影是根據麥家同名小說《風聲》改編的作品,相對於電影來說,我更加喜歡小說,也不能說是電影比不上小說精彩,但正是因為電影的巨大成功,讓很多人忽視了麥家原著的光輝。
而很多人也僅僅是看了電影就放棄了看原著,這在我看來是一大損失,因為原著真的不同於電影展現出來的那種滿屏刑具、血腥等帶來的驚悚感,小說更多的是展現主角之間的心理戰、智商博弈、邏輯推理等更加精彩的閱讀快感,當你認為已經找到了真相卻發現真相正在反轉,在這反轉反轉再反轉之間,小說的結局和真相也逐步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不得不說麥家對於這類懸疑的展現手法真的太牛逼了啊,讀完還是意猶未盡的感覺,不過相比於其他書友說的,他們在讀完的時候,都會為顧曉夢感到悲戚,也會為李寧玉感到難過。但我卻只有佩服感嘆,感嘆於先輩們為了偉大民族復興所作出的努力;感嘆於麥家的寫實手法,那好像就是我先輩曾經經歷過的真實。
我一直覺得,看過電影再來原著,會有不一樣的驚豔之感,但我再次讀到那一段臺詞,腦子回想的是影片中顧曉夢說的那種語調:
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信仰到底有多重要呢?《風聲》中的信仰,是一代人的堅持與追求,是生活在那個戰爭年代人們的力量,它可以讓顧曉夢捨棄自己的肉身,可以讓李寧玉忍辱負重,它讓民族的仇恨得意用細膩的情感來表達,原著《風聲》似乎不在強調刑訊的血腥和刑罰的恐懼,而是更多地強調先輩的人性與信仰。在原著裡的人性光輝,隨著故事的反轉,也被無限放大最終集中與顧曉夢為李寧玉穿針引線縫製的素色旗袍裡。
德國哲學家尼採的名言說到:「人註定死亡,所以人生就是一場悲劇,但即使這樣,我們仍要快樂的將它演完。」那麼人的一生,到底應該怎樣度過?是如尼採說那樣是悲劇也要快樂地演完,還是能夠在悲劇之上,走出新的人生?
《風聲》原著作者麥家曾經說過:「人生就是向死而生,我們註定孤獨,也註定堅韌。」也許做為新一代年輕人無法理解這種堅韌,卻在先輩的歷史中,能夠看到那些堅韌不屈的靈魂。
在那座黑影幢幢的塔內,幾個人之間的對抗、忍耐、周旋、博弈和交鋒,都在展現著「堅韌」,出局就是死亡,如白小年,如顧曉夢。幾乎所有讀過《風聲》原著的人,都表示是一口氣讀完這部作品的,因為故事感真的特別強,情節環環相扣,結局反轉再反轉,解謎過程像穿越層層迷霧,撥開一層又一層的紙皮,才能窺見真相。
在迷霧中有人被陷害致死;有人難忍折磨自殞;有人不斷下套企圖引蛇出洞;也有人在黑暗中想盡一切辦法見招拆招傳遞訊息。在這一進一退、一攻一守的迷霧之間,見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當你一次次陷入人生困境,你會如何對抗孤獨與絕望,跳出黑暗的深淵?」這就是《風聲》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