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不止是我,應該所有人都希望家裡能夠實現各角落 Wi-Fi 全覆蓋。除了一室戶型的公寓,大部分時候我們想要實現全屋覆蓋只能選擇多設備組網,目前主流的組網方案有 Mesh 無線組網和 AC+AP 有線組網兩種方案,早些時候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也諮詢了網絡專業的朋友,簡單概述兩者之間的優劣勢:
Mesh 無線組網:子設備之間以網狀結構無線連接,且因為多跳網絡特性得以讓一個子設備和其它多個包括母設備連接,在覆蓋範圍內可以自由擺放,但是依然無法很好的解決信號穿牆問題,只能通過調整合適的位置在跨房間內組網;
AC+AP 有線組網:安裝時對物理環境要求過高,最好在裝修時規劃好安裝位置並預留網線和電源(如果使用非 PoE 供電設備),相比 Mesh 無線組網這種方式在設備間漫遊時會有更高的延遲(200-500ms),但是可以解決信號穿牆問題,並且至少從目前的技術來看,有線連接依然是最高速穩定的通信方式。
至於其它的諸如穩定性、延遲率和子設備覆蓋區域漫遊等特性,多取決於設備性能和房屋結構,這裡我就不作片面評價,但若是建議,如果是條件允許,特別是在裝修之初考慮這個問題,我一定會推薦 AC+AP 的組網模式。
▍我的組網方案
從源頭防患於未然
畢竟我是裝修之前就開始規劃之後的組網方案,所以選擇的是 AC+AP 有線方式布網,第一個要關注的問題就是網線選擇,這部分我的知識面只覆蓋到「至少使用六類網線」,在諮詢了某網絡硬體品牌的工程師朋友後,得到的推薦是「日線」,便也就直接買了,這裡就不班門弄斧地評測一番,只是無論是布線時水電師傅還是後期裝寬帶時電信小哥都一直誇著這線質量好。
雖然其次但也十分重要的是弱電箱的改造,多少人入住後面對著逼仄的弱電箱手足無措,好在我家裡的弱電箱在入戶門旁靠下的位置,所以我直接為其定製了一個機櫃,日常也可以在進門後順手擱下拿著的東西。
除了旁邊閃著燈的 NAS,通常都猜不到它不僅擋住了弱電箱還藏著一堆網絡設備
但既然是機櫃,就必須要周全考慮其內部的散熱問題,從正面看它就是一個普通的鬥櫃,但其實我在內部結構花了不少心思。機櫃的上層位置留空其實是因為擱板裡預留了 10x60cm 面積的凹形槽,櫃門內的每一層擱板也是如此,所以它自上而下都是全通風散熱的,包括右側的 NAS 旁也有一個開孔,散熱之餘也可以穿過網電線。彩蛋是還根據掃地機器人的充電座高度設計了底部的開口,給了自由也能將其藏好,順帶一提,家裡除了落地沙發和床,所有有底部縷空的地方我都留出了剛好可以讓掃地機人自由活動的高度。
機櫃在條件範圍內儘可能的做大為好,不是為了放更多的東西而是讓它們有充足的散熱空間
提前預留位置
市面上有很多形態的 AP,我選擇的是 UBNT 的面板式 AP UAP-AC-IW,算是該系列的基礎款,沒有選擇高一級的也是因為它的 Wi-Fi 6 新品尚未上市,想要在未來升級時不那麼肉疼,但是該產品在 5G 頻段下 867 Mbps 的無線速率也尚能應付日常使用。我使用的是電信的 1000M 融合套餐,是基本能跑滿 30+M/s。
這裡簡單講一下運營商和上網設備的標稱速率和我們實際上網體驗的差異,我們知道運營商所謂的百兆寬帶或者千兆寬帶都是指速率,通常要除以 8 才能是我們習慣中的 nM/s,但我們所購買的無線路由器通常都是半雙工運行,也就是說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峰值下載速度只能到設備極限速率的一半,所以為什麼我說 30+M/s 就是跑滿速,是在 867 Mbps 的基礎上減半,並排除部分物理環境和多設備連接等幹擾因素得到的結論。
回到布線,因為 UAP-AC-IW 是支持 PoE 供電,所以我不用考慮電源問題,而我在交接時也只需要和水電師傅告知需要預留網線接口的位置即可。但這可不是哪裡方便留哪裡,UAP-AC-IW 隸屬於 UBNT 旗下的 UniFi 系列,在配套的控制器 App 中可以基於設備性能和戶型模擬信號圖。
在建圖時可以上傳戶型圖,然後在應用中畫出具體的承重牆、磚牆和木板牆等,應用會自動調整信號穿透力
在建圖時可以上傳戶型圖,然後在應用中畫出具體的承重牆、磚牆和木板牆等,應用會自動調整信號穿透力
因為我主要上網區域是起居室、廚房和臥室,根據覆蓋圖實時調整後我確定了 AP 擺放的位置,入住後我有通過 NetSpot 多點測繪了家裡的網絡熱力圖,結果也和前期的規劃基本一致。
用 NetSpot 定點測繪的熱力圖
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只是需要使用到無線網絡,也應當預留相應的網線接口。例如我將起居室的 AP 放在了書桌旁,它因為自帶一個物理千兆網口,有高速網絡需求的時候可以接線使用;其次我在電視機下方也預留了千兆網口面板,並與 Apple TV 接線使用,這樣即便在看高畫質電視的時候,也不會影響到行動裝置的 Wi-Fi 速度。
書桌旁的 AP,與軌道插座並排安裝
▍上網,也不只是上網
不僅僅是 AP,我的所有入網設備都選擇了 UBNT 的產品,包括 UniFi Security Gateway 網關路由器和 US 24 250W PoE 供電交換機,值得一提的是,UBNT 旗下的產品都歸屬不同的系列,例如我使用是 UniFi 系列設備,還有主 Mesh 無線組網的 AmpliFi 系列和更個性化的 EdgeMAX 系列等。雖然不同系列間的產品雖然可以組合使用,但是因為各有獨立的管理工具,所以建議大家儘可能地使用其同一系列的產品。
我在幾年前就有分享過使用其 Mesh 設備 AmpliFi 系列的使用體驗,彼時被很多人蜂擁辱罵,不知道幾年過去有沒有人嘗試體驗過它們的產品,反正我依舊是其最忠實的粉絲——至少除了貴,我挑不出 UBNT 產品的第二個毛病。
但是聯網只是第一步,除了日常使用的手機電腦等終端,我們還可以將網絡環境延展得更豐富一些。
我的網絡拓撲圖
前文提到的「網絡環境」我泛指所有需要聯網的設備組成的家庭生態,從拓撲圖可以看到我還在網絡中接入了旁路由和 NAS。相比更多人提到的軟路由,旁路由優勢在於它不會影響主網絡幹道的穩定,並且可以自由決定其服務於什麼設備,畢竟我的智能家居設備也並不需要去廣告功能。
而隨著手機的攝像功能愈發強大,隨手記錄也成為了很多人生活中的好習慣,而雞蛋不能只放在一個籃子裡,所以大量的照片備份需求使得家用 NAS 也非常必要。
讓客廳更有趣
充盈了網絡結構後,客廳裡可以做的事兒就更多了。
沒有比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更有趣的夜生活
其實最初在選擇電視還是投影的時候我糾結了好一陣,後面因為想要達到自己理想的投影效果成本太高,我還是選擇了傳統的電視為客廳主角。我購買的是 Sony 的 KD-75X9000H,不一定對,但我認為目前家用電視機比較不會出錯的兩個品牌一個是索尼另一個就是三星了,彼時二選一也花了不少功夫,最後綜合下來包括過去家裡的三星電視,我還是認為索尼更適合看嚴肅電影和歐美劇集,三星則更偏向於綜藝和普通偶像劇,考慮到我日常的觀影習慣,所以選擇了索尼。
9000H 是今年上市的新品,除了那些花裡胡哨的營銷術語,我主要看中的是它對杜比視界的支持,還有兩個 HDMI 2.1 接口並且其中一個支持 eARC,我認為在普通家庭能承受的價格範圍內可以應付至少五年的影音技術發展,並獲得良好的觀影體驗。
B&O Beosound Stage
而之所以強調 eARC,也是因為我還配置了 B&O Beosound Stage 回音壁,它具備 11 個低中高音驅動單體並各自匹配獨立的功率放大器,能夠較為完好的實現 Dolby Atmos 音效,同時對 AirPlay 的支持也可以與屋裡其它的單體音箱組合播放。
其它的諸如 Switch 和 Apple TV 4K 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產品,我這裡就不過多贅述,總之它們一同組成了我豐富且穩定的客廳文化。家有很多種功能,好的客廳環境一定是生活中經久不衰的快樂源泉。
(編著:以下是作者的新增評論)
對於選擇 Mesh 還是 AC+AP 這個觀點我統一回復幾點:
我在文首有表明自己對網絡特別是網絡設備這塊並不是特別了解,很多信息都來自網際網路和工程師朋友的敘述,難免會有遺漏或者誤解,所以文中關於網絡的觀點僅供參考,如果有錯誤的地方也非常歡迎指出,但希望給出有說服力的證據;
我仍然認為在目前的技術來說,有線是一定比無線穩定的,這也是我選擇 AC+AP 最主要的原因;
其實我在文中關於「Mesh 無線組網與 AC+AP 有線組網對比」的描述並不嚴謹,嚴格來說 Mesh 是一種網絡結構,市面上的 Mesh 無線路由器只是採用了這種網絡結構,它並不代表 Mesh,或者被認為是一種技術、方式;而 AC+AP 是一種組網手段,平級於「使用普通無線路由器」或者「使用網線直連」,所以在這點上不用進一步糾結並強調通過網線或者電力貓等方式來強調「Mesh 比 AC+AP 好用」,這個對比的開始就是錯誤的;
可能我在文中傳遞出了「我認為 AC+AP 比 Mesh 無線路由器更好」的信息,對有可能產生的誤導深感抱歉——但事實上我並不認為兩種方式誰更好,因為非要對比,它關乎到價格、物理環境、終端設備、上網習慣等很多因素,我自認為並沒有能力去作這樣的對比或者結論,我只是從自身情況來判斷,最終決定 AC+AP 是最適合自己的組網方式,並分享我是如何實現這種組網方式;
非常歡迎任何人分享自己所採用的組網方式及體驗,網絡是現代社會任何人的剛需,越多高質量的組網經驗分享一定能給越多人啟發並讓他們得到最好的網上衝浪體驗,如果你想要分享,並且的確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希望能與我聯繫,我們一起將其整理成文,少數派也會給予相應的稿費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