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四看《恰同學少年》,依舊是感觸頗多,最初看是象牙塔裡的高中時代,再看是憧憬未來的大學時代,三看是走上社會大染缸第二年,如今,投身於教育行業幾年光景,四看這部電視劇,卻又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悟。
或許,太多、太多的觸動用一句不太恰當的話形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所以,這篇文章,更多以其中的故事情節、場景、經典對話方式,予以呈現。
官方對《恰同學少年》這部電視劇定義:是由谷智鑫、錢楓、徐亮、練束梅、錢芳、趙冉主演的人物歷史劇,本劇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的讀書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以毛澤東、楊開慧、蔡和森、向警予、陶斯詠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青年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和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
2007年3月22日,該劇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
以上官方定義我比較認可:「一批優秀青年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故事」,這一點貫穿整部劇,一部真正弘揚正能量、青年意氣風發的拼搏奮鬥歷程的好劇。
首先一開局,一首湖南第一師範校歌:衡山西,嶽麓東,城南講學峙其中。人可鑄,金可熔,麗澤紹高風。多材自昔誇熊封,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 完全奠定了整部的格調,人可鑄,金可熔,麗澤紹高風。多材自昔誇熊封,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
這是何等的雄心壯志,氣勢磅礴。男兒當志存高遠,多麼的正能量,這也應當是吾輩青年的志向。
接著,入學一師的第一天晚上,校長孔昭綬到宿舍看望學生。
孔昭綬:「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為什麼要來讀師範?諸位今日走入師範之門,習教育之法。今後還要致力於民國之國民教育,如果不解決為何讀書這個問題,勢必學而不得其旨,思而不知其意。到頭來呀,自己五年的大好青春和一番苦功,都不知下到什麼地方去了……」
「大家都知道,我們一師素稱千年學府。自南宋理學大儒張南軒先生在此地創辦城南書院至今八百餘年。雖經天災,雖歷戰禍,雖經朝代變遷,帝王更迭,而綿綿不息直垂於今日。如孫鼎臣、何紹基,如曾國藩、李元度,如譚嗣同、黃興,歷代人才輩出而燦若星辰,成為我湖湘學派生生不息之重要一支……」
「為什麼?我想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經世致用。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那麼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經世致用者,就是說,我們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我們讀書的目的,我們求學的動力,是為了學得知識,以求改變我們的國家,改變我們的社會。我們湖南人歷來讀書,只為了兩個字:做事。做什麼事呢?做於國於民有用之事。」
毛:「那校長,什麼樣的事?才是於國於民有用的事?」
孔:「亂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以今時今日論,我認為首要大事,當推教育。我中華百年積弱,正因為民智未開,只有大興教育,才能以新知識,新文化。掃除全民族的愚昧和落後。教育人人,則人人得治。人人自治,則社會必良。社會改良,則人才必盛。人才既出,則國勢必張。以此而推論,當今之中國,有什麼事比教育還大。欲救國強種,有什麼手段能比教育還強?所以,讀師範,學教育,他日學成,以我之所學,為民智之開啟而效綿薄,為民族之振興而盡一己之力,這不正是諸位經世致用的最佳途徑嗎?」
這一段看上去所謂「說教」,卻是道出了我們讀書、教育的真諦所在,經世致用,言簡意賅,卻是意味深遠,回味無窮。
我們的學生談及讀書,有人說,是為了父母;有人說,別人都在讀書;有人說,不讀書沒事做。這位孔校長所談的讀書目的,高屋建瓴,抑或無論高度,還是深度,提出了為何讀書這個問題。而教育,「教育人人,則人人得治。人人自治,則社會必良。社會改良,則人才必盛。人才既出,則國勢必張。」
這樣的教育真諦,恐怕不僅僅是放在那個年代,或者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然後,是板倉先生楊昌濟在一師的第一堂課的場景。
「今天,是我給大家上的第一堂課。修身。何謂修身,修養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實踐謂之修身。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修身是一個人,一個讀書人,一個想成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門坎……」
「己身之道德不修養,情操不陶冶,私慾不約束,你就做不了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精神完美的人。那麼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作為也就無從談起。你們會問,什麼是修身的第一要務呢?兩個字:立志。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無志,則沒有目標,沒有目標,修身就成了無源之水。所以,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遠,則心自純潔。」
當楊昌濟問及學生的志向,有同學回答要當老師,有同學回答要當關雲長那樣的大將,而問及毛澤東的時候,問他志向是什麼?他回答了三個字:不知道!
楊昌濟清楚這位學生,他並不是不知道,而是他志存高遠,鴻鵠之志,不知如何說起。
毛澤東反問楊昌濟:「老師,我能請教您一個問題嗎?」
「可以!」
「老師您的志向是什麼?」
板倉先生猶豫了一下,轉身走到講臺上,在黑板上書寫下「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
「楊某平生,無為官之念,無發財之想悄然遁世,不問炎涼。願於諸君之中,得一二良才。載得參天之大木。為我百年積弱之中華,撐起一片自立自強的天空。則吾願足矣。」
看到這裡,深深被震撼了,可能在之前看的三遍,並未在教育行業,沒有那麼深的感觸,但如今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再看這一段場景,心靈被一泓清泉滌蕩。
「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我想,這應該作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抑或說,是終極目標!桃李滿天下,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最值得驕傲的地方吧!
接下來,毛澤東第一次到楊昌濟老師家裡,由楊老師給他開「小灶」。
毛:「修學儲能?」
楊:「對!修學儲能就是你今天的第一課。也是我這個老師對你這個弟子提出的學習目標。潤之,一個年輕人走進學校的目的是什麼?是學習知識,更是儲備能力。」
「孔子曰:質勝於文則野,文勝於質則史。就是說一個人,光是能力素質強,而學問修養不夠,則必無法約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種野性破壞之力。反過來,如果光注重書本學問,而缺乏實際能力的培養,那麼知識也就成了死知識,學問也就成了偽學問。其人必死板呆滯,毫無實用。所以我今天送你四個字,就是要讓你牢牢記住,修學儲能,必須平衡發展。這也是你求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
毛:「那以今日之我,應當以修什麼學問,儲哪種能力為先呢?」
楊:「什麼學問?哪種能力?潤之,你的這種想法首先就是錯誤的。今時今日之毛潤之是什麼人?一個師範學校的一年級學生而已,你喜歡哲學倫理,也關心時事社會。那是興趣也是天賦,但我同時擔心,你走入另外一個誤區,那就是知識能力的涉獵之面太窄。潤之,你的求學之路才剛剛開始,你才掌握了多少知識,擁有多少能力,過早地框死了自己修學儲能的範圍而不廣泛學習多方涉獵,於你今後是有百弊而無一利。所以在你修學儲能的後面還應該加上四個字先博後淵。」
毛:「我明白了,博採眾長才能相互印證,固步自封必將粗陋淺薄。對嗎?老師。」
楊:「你能這樣想,這就對了。」
楊:「……對,堅忍。堅者如磐石雖歲月交替而不移,忍者如柔練雖因苦艱辛而不摧。堅忍者剛柔相濟百折不回,持之以恆也。」
我想,看到這裡,無論是學生的你,家長的你,還是老師的你,想必都是眼前一亮了吧!
在徐特立老師的課堂上,徐老師讓兩位觀點相反的同學展開辯論,一位是劉俊卿,另一位是蔡和森。
說到劉俊卿,這位同樣作為寒門學子,卻集虛榮、自私、狹隘各種缺點於一身,擔當著各種鮮明對比的「反派角色」,他爸爸、妹妹任勞任怨,供他讀書,最後他是徹底毀了前途和未來。
同樣,也看到他爸爸劉三根對他的溺愛,過分的溺愛,毀了這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寒門學子。
以下,是他和蔡和森之間的辯論:
蔡:「我不同意。教師者,傳道授業,教書育人者也。要是教師都一門心思追求更好的待遇更高的地位去了,那還有什麼心思去培養學生,用這樣的心態去教書,又怎麼教得出願意為社會,為大眾奉獻自己的學生呢?」
劉:「大道理誰不會講,如果要你低人一等,吃一輩子粉筆灰,你蔡和森也未必願意吧。」
蔡:「我從來不覺得吃粉筆灰有什麼地方低人一等。相反,我倒堅信,教書育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職業之一。」
劉:「我也沒有說不崇高啊,只不過別人都說教師是窮教書匠。光你自己覺得崇高,有什麼用啊?」
蔡:「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與純潔的意義。假如眼中只有利益與私慾,那人和只會滿足於物慾的動物,又有何分別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與我同在。而區區人言冷暖,物慾得失,與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提呢。」
再分享最後一段情節,那就是孔孔昭綬校長發現有同學浪費糧食,於是召開全校大會,教育同學。
孔校長:「小的時候,我家裡很窮。吃不起什麼好東西。有一次過年,我母親借了半袋玉米,磨成了面,蒸了一鍋窩頭。我當時餓極了,拿了一塊就吃。結果燙了嘴,窩頭掉在地上,母親把那半塊窩頭撿起來,把髒的那一半自己吃了,乾淨的那一半,留給了我。香啊。今天我看到這半塊窩窩頭,又讓我想起了我小時候的那半塊,真的很香……」
「同學們,第一師範的同學們,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啊!你們的父母,在家裡是何等地節儉,何等地惜糧惜物。還記不記得,你們那種田的老父親,冒著三伏天的大太陽,在田裡一整天,一整天地割稻子。還記不記得,你們的母親,經常把碗裡的飯,撥一半到你們的碗裡,還說自己吃了一半,就已經很飽很飽了……」
「劉俊卿同學,請你出列。有一位老師,我想重新給你介紹一次,也給我們全體同學重新介紹一次。那就是被你們稱為徐大叫花的徐特立老師。我知道,不光是你一個人,還有不少同學背後也這樣叫他,徐大叫花……」
「是啊,我們這位徐老師,看起來還真像一個叫花子。身穿粗布衣服,腳下穿草鞋。坐不起轎子,吃學生食堂。就連一把油紙傘都捨不得買。下雨天就穿一件蓑衣。寒酸哪。在長沙城的教書先生中,就找不出第二個這麼寒酸的了……」
「可就是這位徐大叫花,在省議會,光副議長一職,就有二百塊大洋的月薪。更不用說他還擔任著長沙師範學校的校長,同時兼著三所學校的課程。他的收入,全長沙城教書先生當中無人能比。那麼他的錢去哪了呢?大家如果有空的話,不妨去一趟徐老師的家鄉,長沙縣五美鄉。就會看到一所小學,一所免費招收貧困農家子弟的五美小學,那裡的學生讀書不要錢,一分錢都不要……」
「而我們的徐老師,徐大叫花,把自己的家人全都留在鄉下務農。因為在長沙城生活費太高。因為他覺得只要能省下一塊錢,就能讓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多讀一個月的書……」
「劉俊卿同學,你覺得不可思議吧。請入列吧。同學們,第一師範的同學們,什麼是貧困?什麼是富有?穿草鞋,打補丁,粗茶淡飯就是貧困?穿皮鞋,坐轎子,山珍海味就是富有了嗎?不!孩子們,真正的貧困與富有,不在於這些表面上的東西……」
「今天你們還年輕,將來走入社會都要經歷金錢和名利的誘惑,都要面臨現實與理想的選擇。等到了那個時候,你們就會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計較個人得失,盡己所能,讓更多的人得到幸福的時候,你在精神上是那樣的富有和快樂。相反,如果一天到晚,只記得自己那麼一點私利,就算你坐擁萬貫家財,就算你白天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可是到了晚上,當你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並不快樂……」
「因為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無盡的空虛,因為你在精神上,是個一文不名的窮光蛋。今天,這半塊窩頭,我留下了。我也希望這半塊窩頭,從此留在每一位同學的心裡。使我們牢牢記住,儉樸乃修身之本……」
在智者面前,頗有一種醍醐灌頂的大徹大悟,微言大義,難以企及智者那般高度。
這樣一個被人稱之為「浮躁喧囂」的時代,為何讀書?何為教育?如何樹立志向?什麼叫青年一代?或許,從這部電視劇中能夠找到答案。
聲明:來源 |由高中學習天地公眾號(ID:gzxxtd)原創。
尊重版權,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使用不當的情況,請隨時與我聯繫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