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的青春記憶裡,是否存在過《我為歌狂》?
圖源@遊戲日報
或許不少80後、90後還記得,在2001年的暑假,有一本名叫《我為歌狂》的青春小說火爆圖書市場,總計發行量達到了300萬冊,續集《愛上愛情》首次印刷即達到15萬冊。
此前也不是沒有風靡青少年的青春小說,比如曾被影視化的鬱秀《花季雨季》,還有韓寒早期代表作之一《三重門》,但總是零零散散,單兵作戰。
但沒有一本小說像《我為歌狂》這樣,打開了「青春時尚讀物」的新局面,讓當時年輕人最喜歡的流行元素(當然今天的年輕人也依舊熱衷),比如樂隊,再比如動漫,完全結合進一本小說裡:
當青少年讀者翻開《我為歌狂》,文學性上或許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兩本「青春名著」,但他們會發現在正文開啟前,葉峰、叢容、楚天歌、麥雲潔(Maggie)等主要人物都被賦予了虛構形象,還有博客時代最流行的個人小檔案。
《我為歌狂》封面書影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本小說其實是同名動畫片的衍生品。
同樣在2001年的暑假,百分百國產的動畫《我為歌狂》首登上海電視臺,今天看來確實十分「PPT化」,但在當年不論是題材還是畫風都令人耳目一新——
終於有一部風格不那麼低幼的國產動畫了!
身為出品方之一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也沒有意料到《我為歌狂》動畫會這麼受歡迎,甚至連原畫都沒來得及創作完成。
「真沒想到會產生這樣大的市場反響,成百上千的觀眾電話一個接一個的打來,詢問我們何時播放下半部。」
當時上美影廠的張國強總經理及製作班子喜出望外,趕忙在春節期間把剩餘未完成的集數收尾。
新千年初的中國動畫人學習日本和美國動漫的營銷法則,開發出了數十種衍生品,從卡片、T恤這樣的小件,到找來胡彥斌和幾支滬上小有名氣的樂隊一起創作原聲帶。
整套操作在今天看來,也不過時。難怪能讓那麼多人從青蔥少年記到中年將至。
近些年來,「國漫崛起」是一股備受爭議的風潮,各具風格、題材多樣的動畫作品層出不窮。
20年前風靡一時的國產動畫先鋒《我為歌狂》也來分一杯羹,上美影廠摩拳擦掌,推出全新創作的《我為歌狂之旋律重啟》,試圖重新喚起當年那群狂熱觀眾的情懷,並從企鵝影視移師到當下年輕人聚集地——嗶哩嗶哩。
播出那天,曾在《我為歌狂》舞臺劇扮演主角之一楚天歌的胡歌也難得發微博,為「OPEN樂隊」賣力宣傳。
聲優方面,也盡力找來當年的配音演員。為這個故事裡最著名的「花痴」朱麗麗配音的馮駿驊都直言感覺略「羞恥」,畢竟過去了20年,但為了情懷,還是接下了這個任務。
天時地利人和,這部來自20年後的《我為歌狂之旋律重啟》卻在新老觀眾裡「熄火」了,上線三周時總播放量僅450餘萬次,豆瓣評分取得6.4這樣一個勉強及格的分數。
明明每個人物都變得更美型,畫面也不再像PPT,那麼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我為歌狂之旋律重啟》顯然非常願意重走一遍當年的策略——加入時下年輕人最感興趣的元素。
只不過這些流行元素,在今天變成了「C位」,「偶像團體」,「直播」等等。
於是我們看到在原作中設定是和葉峰、楚天歌所在的OPEN樂隊性質相差無幾的HAPPY女生變成了唱跳女團,原本身份是樂隊主唱的麥雲潔搖身一變,成了這個女團的絕對C位。
HAPPY女生
而葉峰和楚天歌竟然被劇本要求對樂隊C位進行爭奪……問題是,樂隊一般並不區別哪個成員是C位。
最離奇的是,《我為歌狂之旋律重啟》竟然把OPEN樂隊和韓風男團T.O.P.設定為王不見王的對手,簡直毫無邏輯可言。
對流行元素的錯誤運用,令《我為歌狂》這個劇情文本本就不過硬的故事更加雪上加霜。
T.O.P.唱跳表演
滿懷期待而來,滿頭問號而去的觀眾不在少數。
說句實在話,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動漫早不是什麼稀缺資源,國內外優秀作品唾手可得。
圖源@《我為歌狂》官方微博
當年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年前的《我為歌狂》更像貧瘠土地上難得開出的花,奇貨可居,儘管所有觀眾心中都清楚這部動畫有著難以數計的不足,但大家都選擇不對它過於苛求。
豆瓣評分8.3確實十分亮眼,但仔細瀏覽評論,99%都在敘述自己的一番情懷,想念著千禧年初無憂無慮的自己。
《我為歌狂之旋律重啟》作為續集,在原作基礎上,新加入的潮流元素顯得堆砌感十足,故事邏輯更難以自洽。
真不如順應如今另一股風靡全球的潮流——Y2K(即千禧年潮流美學),把來自博客時代的的時髦DNA好好利用起來。
如麥雲潔的標誌性單車褲和領先泫雅20年的髮夾。
還有各種流行於那個時代的電子產品。
沒想到吧,將千禧年前後的流行文化再一次發揚光大,可能更得人心——潮流易逝,風格永存,這是《我為歌狂之旋律重啟》創作者沒有做好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