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宗達
編輯:婉珺
隨著《侏羅紀世界2》在全球正式上映,整個六月已經變成了恐龍月,恐龍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身邊的人忙著討論劇情,吐槽或者沉迷,而我,一位全職復原恐龍的創作人,職業病發作之下回顧了過去大概150年恐龍的造型演變。
和很多人以為的不同,恐龍復原的樣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畢竟恐龍包含的種類型態千差萬別,不同恐龍種類發現的時間不同,同一種恐龍在知識補充和觀點下又經常變化,結果每過二三十年恐龍的復原模型就像來了一次變身。
恐龍研究的起始在歐洲,當時發現的恐龍一共也沒有幾種。最初恐龍被想像成冷血大爬行動物,雖然說靈感來源是鬣蜥,但看那時的插圖,感覺連爬行動物類也不太像,更像中世紀聖經文學的洪荒怪物。
綠蜥蜴。圖片來源:blogspot@discoveryourenergy
這時的恐龍還是大爬行動物。雖然人們發現了美頜龍和始祖鳥,歐洲科學家也已經知道鳥類和肉食恐龍有非常多相似點,但在沒什麼新材料的情況下這些信息很快又被忽略。
當時美國爆發了化石戰爭,一下子有過百種恐龍被描述(雖然很多種今天已經重新歸納或被廢除),基本上各類型的恐龍都有了「代表龍」。
早期恐龍的形象,看起來像大爬行動物的各種恐龍。圖片來源:Dinosaurs and Other Extinct Saurians: A HistoricalPerspective封面
「恐龍」這個詞開始變得意味複雜,人們認識到恐龍可以是雞一樣的大小(美頜龍),也可能具有超過50米的體型(雙腔龍),就如同哺乳動物裡包含了小老鼠到大藍鯨。
恐龍千奇百怪的造型很吸引大眾眼球,在當時成為怪獸的符號。再加上電影這種新媒體出現,恐龍活躍於流行文化,其中The Lost World和King Kong是代表作,當中出現的恐龍就是20世紀上半葉的經典恐龍造型。
20世紀上半葉電影中的恐龍。圖片來源:(上)The Lost World (1925)劇照;(下)King Kong (1933) 劇照
二戰之後,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彩色電影和電視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恐龍這個怪獸符號就經常出現在小說、漫畫、電影、各種插圖童書和玩具中。這段時間大眾文化中的恐龍已經自成一角,人們仿佛忘記了古生物學家和論文中恐龍的樣子。
1950-1970年恐龍的代表形象。圖片來源:(上)電影100 Million BC(1966)劇照;(下)電影The Valley of Gwangi(1969)劇照
恐龍種類繼續被發現,但造型風格,基本上還是承接20世紀早期的認知,要說例子,電影The Valley of Gwangi和100 Million BC會是代表。
這是70後、80後的童年,也是一個被稱為「恐龍文藝復興」的階段。自這個時候起,畫家、學者和愛好者努力傳播學術界對恐龍具有變革性的描述(但這些描述對於大眾文化來說卻是「異端邪說」),這時候恐龍的形象變得多元起來:溫血動物、和鳥的關係密切、生態系統複雜、有社會行為……恐龍被定義為很活躍的一群生物。
然而,大眾對恐龍的形象依舊停留在老樣子,我小時候(暴露年齡了)在圖書、電影和博物館裡看到的恐龍造型,還是森林沼澤中像袋鼠一樣把尾巴拖在地上的大爬行動物。
Robert T. Bakker筆下的恐龍(左)簡直是一身肌肉還會跳舞;Gregory S. Paul筆下的恐龍(右)身材苗條,像沒毛的大鳥到處跑。圖片來源:(左)dinopedia.ru;(右)gspauldino.com
那時人們剛剛在新墨西哥州找到隕石坑,「隕石撞地球把恐龍滅了」這個學說還是新鮮出爐。緊接著,重頭戲來了:1993年電影《侏羅紀公園》上映了!
1993年版侏羅紀公園中的霸王龍。圖片來源:jurrasic-world.wikia.com
以小說和電影為載體, 70年代後恐龍學學術界發生的變革終於強而有力地衝擊大眾文化。自此,已經延續了100多年的恐龍形象真正滅絕,人們再也見不到尾巴拖在地上的恐龍玩具和圖書了。老式恐龍「滅絕」,「異端邪說」變成常識,這次,全世界都知道恐龍是溫血、跟鳥有關、很敏捷、很聰明、會追車、會抓小孩子。
這時的恐龍復原還是承接90年代的造型,大眾審美也保持在《侏羅紀公園》教給我們的樣子。
但在學術的前沿,變革依舊在悄然發生著。
中國的發現持續登上恐龍學舞臺的中心,各種像鳥的恐龍和像恐龍的鳥不停地被學者們描述發表。「鳥是恐龍後代」得到進一步確立,愛好者們高興地強調「恐龍」被放在餐桌上、窗外有「恐龍」吱吱叫。
畫家們也放心地把羽毛畫到恐龍身上,最初比較常見是像長羽毛的爬行動物類,甚至可能只是脖子背部尾端加幾條裝飾羽毛;到後期逐漸改變了觀念,原來像畫鳥類一樣來畫恐龍就對了!
藝術家luisvrey筆下帶羽毛的恐龍。圖片來源:luisvrey |luisvery.wordpress.com
最近幾年恐龍學變得更為普及,每一年都有很多新發現,甚至幾乎每一兩個月就有新驚喜。連琥珀裡的恐龍尾巴都被發現了,說不準哪天能在琥珀中找到個恐龍頭呢!
琥珀中的恐龍標本。圖片來源:R.C. McKellar | RoyalSaskatchewan Museum
學術圈外,新一代的恐龍愛好者、美術工作者已經成長起來,他們自小就習慣了恐龍是鳥、恐龍有羽毛的觀念,好像有個說法,管這些人叫「羽毛黨」。羽毛黨們不停宣揚羽毛恐龍的造型,大型沒毛的恐龍則復原得有點像哺乳動物的感覺,貌似竭盡全力禁止把恐龍和爬行動物類拉上關係。當然這樣的做法我們還不知道是正確還是矯枉過正。
另一方面,比較保守傳統的一派粉絲依然大有人在,也就是堅守恐龍文藝復興到90年代風格的這一派。中國的恐龍愛好者多是這一派,畢竟是喝「侏羅紀公園」奶水長大的,有著深厚的情結。
現在帶領恐龍熱潮的「侏羅紀世界」系列依舊保持著90年代風格,保守派爽翻了,羽毛黨一定很鬱悶。
來到2018年,《侏羅紀世界2》上映後我很驚訝新系列的恐龍造型都刻意復古,體色也很灰暗保守,感覺甚至像60年代文藝復興之前的恐龍。特別是植食恐龍,全都特別肥腫慵懶。舊系列出場過的恐龍,雖然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的設計風格,但相比起90年代靈活敏捷的流線造型,顯得更笨重、更「爬行動物」。
這大概反應了導演那一代人心目中的恐龍形象,有如小說中亨利·吳和約翰·哈蒙德爭論過的劇情:「公眾要看的不是真正的恐龍,是他們心目中的恐龍。」導演也不要真正的恐龍,他要的是他心目中的恐龍(而且強逼觀眾欣賞他心目中的恐龍)。
不過電影裡有兩個細節值得仔細體會。
舊系列的恐龍皮膚紋理其實更像大型哺乳動物而不是爬行動物類,而新系列的恐龍全身布滿細密的小鱗片,在細節上很科學考究(雖然,其實有些獸腳類恐龍應該滿身都是毛才對,加鱗片根本沒意義……)
電影《侏羅紀世界2》中恐龍的外表布滿了小鱗片。圖片來源:《侏羅紀世界2》劇照
另一個細節是獸腳類恐龍的流線輪廓。90年代流行的敏捷纖瘦復原,盆骨的坐骨突都很明顯。現在我們會把腹膜肋考慮進去,坐骨突不再明顯,於是肚子看起來就比較大。這樣的體型按鳥類型態來理解很合理,但輪廓換了卻沒加羽毛,肚子圓圓的迅猛龍、似雞龍等在銀幕上跑,尾巴還柔軟地搖來搖去,看起來很像60年代的風格。
如此有影響力的的電影主張了這樣的恐龍復原風格,一批走在時代尖端的恐龍愛好者可能會感覺不太好受。但在觀眾看來就無所謂啦——電影嘛,好看就可以了。
作者名片
排版:小爽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由《恐龍》雜誌供稿
歡迎關注《恐龍》雜誌微信公眾號
聽說,你們在研究我長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