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粗暴」容易識別的騙局,卻往往讓未成年人上鉤。
全文3362字,閱讀約需6分鐘
新京報記者 羅亦丹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王心
▲網絡陷阱正在盯上未成年人。在剛剛過去不久的「雙十一」中,不少商家推出了紅包返利活動,看著大人們大筆購物,初中生小徐心馳神往,此時她收到了一條「發紅包返利,發100返200」的信息,心癢難耐的她決定試試,沒想到落入了騙子的陷阱。由於缺少社會經驗,接觸網絡又極為方便,小徐這樣的未成年人成為了不少騙子最容易誘騙的對象,兼職刷單、套路返利、遊戲代充等詐騙套路成為了容易讓未成年人上當的「陷阱」。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1%,未成年網民中擁有屬於自己的上網設備的比例達到74.0%。此外,過去半年內未遭遇過各類網絡安全事件的比例為66.0%。也就是說,34%的未成年人半年內遭遇了網絡安全事件。新京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各類網絡安全事件中,返利騙局、刷單騙局以及遊戲相關騙局是未成年人最容易「中招」的三類騙局,這類「簡單粗暴」容易識別的騙局卻往往容易讓未成年人上鉤,不少黑產從業者通過租號、買號、偽造付款截圖、發送木馬等方式設局詐騙。
━━━━━
紅包返利陷阱:
發100元返你200元?
曾有學生充值20萬元才發現被騙
「不久前,我在刷抖音的時候,有人給我發私信,要加我QQ聊天,後來進了他的QQ空間,看到有發紅包返利的活動,發100元返200元,我覺得試試也可以,就用存的零花錢給他發了100元,結果他不僅沒有返我200元,還要我再轉800元到1000元,可以直接返我3000元,我覺得這人應該是個騙子。」家住天津的初中生小徐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自己疑似遭遇了網絡詐騙。小徐說,偶爾也有不知名的QQ號通過各種方式添加她,而該QQ號的空間裡也都是號稱可以返利的宣傳圖片。
新京報記者登錄小徐的QQ發現,有名為「鬼少」的QQ用戶通過某QQ群向其發送了臨時會話,會話內容為:「玩返利嘛小姐姐?」在記者回復「怎麼玩」後,「鬼少」很快發來了一張圖片,圖片顯示有「返利活動,全部秒返」,活動項目從付款100元返999元到付款800元返18888元不等。
對於記者質疑為何要進行「返利」活動,「鬼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發來了一張35萬餘元的零錢圖,表示「不缺錢,直接發」。記者嘗試詢問「鬼少」如何付款,其表示,可以加微信進行轉帳,並將記者拉入了一個剛剛建立的微信「返利群」,當記者表示為何不能直接返899元,或者支付10元可否返20元,對方表示「活動還有10分鐘就結束,不玩就算」,並在10分鐘後解散了返利群。巧合的是,10分鐘後,另一名用戶「誠信返利」向記者發送了好友申請,且直接表示,「我是福利員,來參加返利活動吧?10元返20元,」並且發送了一張返利成功的截圖,並稱「不會騙學生黨」。記者嘗試向其發送了10元紅包,但其並未如截圖中所說進行返現,而是繼續要求發送更大數額的紅包,在記者未回復後,「誠信返利」將小徐的QQ號拉黑了。對此,天津網安相關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此類騙局的「技術含量」較低,大多針對防騙意識較低的人群,「先會以偽造的微信轉帳記錄、零錢金額等誘惑受害者,再以『活動馬上結束』等話術營造緊迫感,當受害者開始轉錢,則會以各種各樣的話術誘騙其轉更多的錢。」記者梳理發現,有團隊專門針對未成年人進行此類充值返利詐騙。6月2日,石家莊市公安局就在「『亮劍2020』打擊整治專項行動階段戰果新聞發布會」上舉例了類似案例:今年4月21日,石家莊中學生張某通過手機QQ添加了一個自稱某明星官方的QQ號,在其QQ空間看見了充值返利的活動。在對方的誘導下,張某使用母親的手機陸續充值20餘萬,後發現被騙。石家莊公安局稱,該案是石市今年首次發生的針對未成年人的電信詐騙案件,專案組詳細梳理了聊天記錄和資金流水,發現被害人通過掃碼的形式向嫌疑人轉帳,而此類收款碼大多是分布在廣東、湖南等地的便利店或線上對公收款碼。專案組立即去當地開展偵查工作,成功掌握了三個線下跑分洗款團夥和一個線上洗款團夥,最終成功抓獲了包括詐騙、洗錢、QQ養號販號在內的多名犯罪嫌疑人。
━━━━━
兼職刷單陷阱:
用你爸爸的手機刷單,再登錄可能已透支萬元
記者發現,兼職刷單是未成年人、學生黨容易上當的另一大類騙局形式。由於自身沒有生活費來源,只能靠父母給的零花錢買想要的東西,當父母不支持一些遊戲花費時,不少學生黨想過做兼職來賺錢。網友「一起奇奇怪怪」表示,「這個兼職的客服一開始要我把支付寶的花唄、芝麻信用和流水信息發給他,後來就要我申請支付寶備用金,並通過掃碼的方式讓我把錢打到了對方的帳戶上,此時我才知道我被騙了。」對此,記者在網上找到一則與該網友類似的「兼職招募」信息,並以初中生身份與對方聯繫。當對方得知記者「還在上學,沒有支付寶」的時候,立刻教記者如何登錄父母的支付寶帳號,「用你爸爸的手機和我聊。」
隨後,對方反覆要求記者在「爸爸的手機上」登錄QQ,理由是「你只能用爸爸的支付寶刷單」,刷一單可以獲得30元佣金。記者表示已經登錄好後,對方發來一個名為「刷單助手」的APK連結要求下載安裝。但在下載後即將安裝時,記者的手機彈出了病毒風險提示。「該APK連結很有可能包含木馬,安裝後支付寶容易發生資金洩露風險。」對此,天津網安有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於此類陌生的APK連結,最好不要輕易點擊或下載,即便沒有木馬,也很有可能存在誘導性的『釣魚』界面讓用戶上當受騙。」金華日報曾報導過類似的騙局。5月25日下午,義烏14歲女生靜靜(化名)使用母親手機在淘寶遭遇詐騙分子發來的支付碼詐騙,靜靜在掃碼並填寫支付寶帳號、密碼、手機號等信息後,支付寶帳戶當即被「擠」下線,再次登錄還是不成功。過了一會兒,總算登錄了支付寶,卻發現花唄、借唄都有了透支、借款記錄,共計1.1萬元,對方把她的QQ也拉黑了。對此,義烏市公安局稠江派出所提醒廣大家長和未成年人,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牢記不點擊陌生連結、不亂掃二維碼、不填寫重要個人信息、不透露驗證碼等防騙技巧,防止掉入通訊網絡詐騙陷阱。記者調查發現,此類兼職刷單陷阱觸及普通用戶的方式往往是在各大貼吧、論壇發送兼職類「招聘貼」,也有通過租買微信號、QQ號等在各大聊天群「組團轟炸」的。此前,記者曾接觸過微信租售黑產人士,普通用戶可以以一天60元的價格出租自己的微信。記者為調查,出租自己的微信後發現,微信會在一天內添加幾十個「兼職群」,並在兼職群中使用機器腳本反覆發送「兼職活動」的信息,以此吸引用戶上鉤。
━━━━━
遊戲詐騙陷阱:
解除防沉迷、免費送皮膚、點券充值?
小心錢沒了,帳號也沒了
除上述通過QQ、微信群組以及短視頻私信等方式觸達未成年人外,遊戲裡的騙局是未成年人容易遇到的另一陷阱。《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相比電腦遊戲,手機遊戲在未成年群體中受眾更廣。調查顯示,各學歷段未成年網民玩手機遊戲的比例均在五成以上,小學生網民玩手機遊戲的比例達到51.1%;初中和高中生網民分別為61.2%和59.2%;中職學生網民達到71.7%。記者了解到,點券充值、購買「皮膚」等遊戲道具、解除防沉迷等是不少學生黨玩家的「剛需」,因此不少騙子針對此進行詐騙。「學生黨」王者榮耀玩家「嘉爾」就曾遇到過此類騙局,「之前搜到過號稱可以幫忙解除防沉迷的,我就轉了30元過去,此後我收到了一個騰訊發來的恭喜解除防沉迷的郵件,以為成功了,後來發現這個郵箱是高仿的,防沉迷也沒有解除。」「嘉爾」告訴記者,這類騙局還算金額不大的,圍繞遊戲進行的騙局多種多樣,「比如號稱免費贈送皮膚,實際上登錄帳號轉移微信零錢的,還有說100元代充300元點券的,這些都容易讓沒有經驗的人上當。」重慶市開州區公安局官方微信公號就曾發布案例稱,4月17日,有10歲兒童使用家長手機在一個遊戲交流APP上被人以「認師傅、免費送皮膚」的名義被他人登錄了微信帳號和密碼,並在登錄之後轉走了綁定銀行卡裡的8100元。報告顯示,在未成年人遭遇的網絡安全事件中,帳號密碼被盜佔19.8%、電腦或手機中病毒佔15. 4%、網上詐騙佔11.4%,個人信息洩露佔6.4%,有66.0%的未成年網民表示在過去半年內未遭遇過網絡安全事件,高於整體網民的55.6%。《報告》認為,這可能因為未成年網民相比成年網民使用網際網路的機會少,遭遇網絡安全事件的可能性低;以及未成年網民的網絡安全防範意識弱,雖然遭遇不法侵害但未能有所感知所致。
對於返利騙局等未成年人遭遇的網絡「陷阱」,西湖公安分局反詐中心表示,家長要做好自身手機支付的安全措施,不要輕易告知孩子手機支付密碼、銀行支付密碼等重要信息。同時通過交流互動,告訴他們不要盲目掃二維碼,以防惡意軟體和木馬病毒被強行安裝,更不要盲目點擊不知來源的連結,防止進入釣魚網站。
值班編輯 吾彥祖 康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