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主流譯文:
孔子說:「剛強、果斷、憨厚質樸、說話謹慎,做到這四點就近於仁了。」
拙的譯文:
略。
拙的體會:
唉,孔子又說仁了。說了超過半部《論語》了,對於仁的描述,也有非常多次了。但是不管孔子如何說,我們還是沒能知道什麼是仁,孔子每次說的,都只是仁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面的。至於什麼是仁,至今我們都沒能得到一個全面的概念。
本篇孔子說仁的四方面:剛毅木訥。細說起來就是:剛強,果斷,憨厚,說話謹慎。不過這四點放在孔子自己身上,還真是這樣。
我們羅列一下孔子對仁的表述。
克己復禮為仁。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仁者,其言也訒。
仁者,愛人。
仁者,先難而後獲。
仁者,先事而後得。
以上那麼多對仁的描述,當中「克己復禮為仁」這句最為概括,也最為全面。其他的描述,都不足以能包括得那麼全,都只是仁的一方面。那麼這個仁就得就得從克己復禮的禮這裡去考慮了。
孔子當時說的禮,當然指的是周禮了。而周禮制度,其實是一種從未實現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態,其根本的思想就是建立一種和諧、有禮,謙讓,相親相愛且有等級秩序的美好社會。要求每一個人,都能按禮的要求來做,而做到克制了自己的欲望,遵循了禮的要求,那麼就是仁了。從這一點上說,這仁要求全社會全員參與並做到,還真是不實際。從這一點上說,仁也是一種以制度為工具,修養人的品行從而達到一種符合周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