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第三百四十三篇:剛毅木訥近仁

2020-12-05 拙愉微評

原文: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主流譯文:

孔子說:「剛強、果斷、憨厚質樸、說話謹慎,做到這四點就近於仁了。」

拙的譯文:

略。

拙的體會:

唉,孔子又說仁了。說了超過半部《論語》了,對於仁的描述,也有非常多次了。但是不管孔子如何說,我們還是沒能知道什麼是仁,孔子每次說的,都只是仁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面的。至於什麼是仁,至今我們都沒能得到一個全面的概念。

本篇孔子說仁的四方面:剛毅木訥。細說起來就是:剛強,果斷,憨厚,說話謹慎。不過這四點放在孔子自己身上,還真是這樣。

我們羅列一下孔子對仁的表述。

克己復禮為仁。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仁者,其言也訒。

仁者,愛人。

仁者,先難而後獲。

仁者,先事而後得。

以上那麼多對仁的描述,當中「克己復禮為仁」這句最為概括,也最為全面。其他的描述,都不足以能包括得那麼全,都只是仁的一方面。那麼這個仁就得就得從克己復禮的禮這裡去考慮了。

孔子當時說的禮,當然指的是周禮了。而周禮制度,其實是一種從未實現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態,其根本的思想就是建立一種和諧、有禮,謙讓,相親相愛且有等級秩序的美好社會。要求每一個人,都能按禮的要求來做,而做到克制了自己的欲望,遵循了禮的要求,那麼就是仁了。從這一點上說,這仁要求全社會全員參與並做到,還真是不實際。從這一點上說,仁也是一種以制度為工具,修養人的品行從而達到一種符合周禮的要求。

相關焦點

  •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怎麼理解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怎麼理解因為修行人要守戒,以戒為本,所有要守戒的修行,到後來都會守心,守口。有的德高望重的高僧別人說什麼,他就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為何,出口就是業力。這樣的人,修到後來就是剛毅木訥,剛正因為有願力,護法心,修行心,解脫心,深埋其中。木訥是因為,以戒為本。君子都要守戒的。實際上這樣的修行人容易走遠。做好事容易,做一輩子好事不容易,什麼樣的人一輩子做好事?吃吃喝喝,生活美好的人?其實就是願力廣大,又常常篤行的人,外相呈現出來,就是剛毅木訥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主流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
  • 《論語詞解》第31篇:薦、諫、絞、接輿、訐、竭、戒、津、矜、謹、近
    二、諫 〖jiàn〗 『論語示例』 遂事不●(見論語3·21) 事父母幾●(見論語4·18) 比幹●而死(見論語18·1) 往者不可●(見論語18·
  • 《論語》與紅木家具
    看到這個標題,有些朋友可能會奇怪了:《論語》是儒家經典,主要以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語錄為主,怎麼會與紅木拉上關係了?其實,只要您認真研讀《論語》等儒家經典,便會發現,紅木家具的品性與《論語》中所體現的精神是殊途同歸的。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長期以來,人們在解讀《論語》時,受《公冶長》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段著名文字的影響,認為孔子思想主要是一種人倫道德之學,缺乏性與天道的形上層面。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
  • 為什麼孔子不輕易讚許誰做到了「仁」?
    「仁」是《論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之一,有人統計過,全書共出現109次。它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後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像《論語》中提到的其他許多情形一樣,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往往不同。顏淵問「仁」,孔子說,約束自我來踐行禮就是「仁」。仲弓問「仁」,孔子說,平常出門像見貴客一樣地恭敬,居上位對待老百姓如祭祀一樣地謹慎,自己不想要的,莫要施加給別人。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22,「立人達人」之謂仁《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論語》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六篇「雍也篇」。唯一直面談到「中庸」的一篇。《論語》: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華去齊國,冉有來向孔子為子華拿點米,孔子同意並強調不能給多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說:「顏回呀,他的心中長久地不離仁德,其他人則只能短暫地做到這樣。」
  • 「論語心解」「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論語心解裡仁篇第二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求知|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4.4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假如立定志向實行仁德,總沒有壞處。」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只要存在在仁了,他對人,便沒有真所厭惡了。」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沒有惡行了。」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人而不仁,如禮何?「仁」是孔子談論的核心主題,在《論語》中「仁」出現次數共達105次。其他的主題,甚至包含孝道在內,都未曾受到孔子師生如此的注目。在學而篇中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與之密切相關。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物質享受,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他的所由、所安都不在道,所以就不必與他討論道的問題。在孔子心目中,士應該努力成為君子。
  • 《論語》番外:仁為道山,眾之仙神——遙看如謫仙,近看似妖孽!
    仿佛可以把自然閱歷用最簡單的直接的方式蒸出渣滓留下純粹,那精華的味道便可將人間百味一字而概括,便是仁。山高水長的清幽之旅中,無論多麼曲折蜿蜒,都會匯聚仁道之德,將根脈鎖於青蔥,將義利留與子孫,將福澤惠於萬物。仁心有容,仁城有智,仁情有止,仁通達理,仁語藏愛,仁者有愛。
  • 善讀「論語」20.1_5:仁之道包羅萬象,公則悅畫龍點睛
    「堯曰篇第二十」1_5【原文】(續上)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例似用法如《論語·學而》中的「敏於事」及《中庸》中的「人道敏政」。「功」,成效、成就。如「事半功倍」、「徒勞無功」。「公」,有「平等」和「共同」兩層含義。專有名詞,可不譯。「說」,音義皆同「悅」。
  •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下)
    緊接著上一篇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雍也篇(上)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解讀:孔子這裡提出了「智」「仁」等重要觀念的一些具體體現。面對現實,以回答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為中心,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
  • 《論語》求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釋】(1)約:窮困。【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居於窮困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於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實行仁德便心安,不實行仁德便心不安];聰明人利用仁[,他認識到仁德對他長遠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實行仁德]。
  • 拙讀《論語》第一百五十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還適用嗎?
    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主流譯文: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地給民眾施與恩惠,救濟百姓的生活,這人怎麼樣呢?可以說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一定是聖人了!堯、舜做到這樣尚且不容易呢!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事實上,孔子表達的完整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即使出遠門,或哪怕是去近的地方,也必須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  「必有方」,才是我們與父母相處的訣要。  古代交通通訊極為不便,因此想要盡孝,必須以近為媒介。這樣,他們才能得知我們的近況,或好或壞,或喜或憂,總能心中有數。
  • 論語大義(崔栢滔)雍也篇 第七章
    《論語》在本篇中此處安排引用子騫的事例,是有它的用心之處的,為後世選擇立身出處的學子提供了樣板。學者宜深思之。《論語》4.6章:「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這裡子騫的行為就是對孔子這句話的詮釋吧!
  • 論語:有子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前後不一致,但以各種考據本皆認為古代「人」與「仁」通用,故仁當人字解,這個說法是可以說得過去的。但「仁」與「人」古同,典籍是有這種情況,一段文理,古今兩個字是不多見的。但是這一章有學而篇來,而且排在第二部分,就是告訴人們到底要學什麼?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