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能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是個美好的願望,但事實卻是:大人和孩子之間,常常連最起碼的愉快聊天都做不到。
有些爸媽和孩子的對話是這樣的
「今天上幼兒園乖不乖?」「乖。」「吃了什麼?」「飯飯。」「上幼兒園好玩嗎?」「好玩問一答,再無下文。
父母紛紛感慨:「跟孩子聊天好難,孩子要麼說不清楚,要麼總想打公更有好多父母圖擾於:「孩子咋啥都不和我們說呢?」
看來,聊天也是門學問。到底要掌握什麼技巧,孩子才樂意什麼事都和大人說?
身邊不少家長問我:一天上班沒見到孩子,下班後很想好好和孩子親近一下,了解他在幼兒園幹了些什麼,可回答了一兩個問題後,他就自顧自地玩不理我,這是怎麼回事?想知道孩子心裡的想法,想增進親子間關係,與孩子聊天都這麼難嗎?其實聊天並不難,只要我們多了解孩子一點首先,聊天內容要直觀。孩子年齡越小,聊的話題就要越直觀,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能引起孩子「共鳴」,才會有話說。比如,今天你在幼兒園裡玩了什麼玩具?你最喜歡的玩具是哪一個?
喜歡和誰一起玩?你每天都會去玩嗎?
其次,聊天內容的時效性。和孩子聊的話題最好是當下的,或是剛剛發生的,最長也不能超過今天發生的事(特別是小班孩子)。今天媽媽沒有回來的時候,你剛才在幹什麼?你有沒有想媽媽?你想媽媽的時候做了哪些事?
再次,聊天形式多樣化。很多時候家長會主動發起聊天話題,單向接受家長的「問題」,孩子會失去交流的興趣,可以試試讓孩子成為提問的人。比如,對孩子說:「你想知道今天媽媽做了哪些事情嗎?你最想問我什麼問題?你最想知道什麼事情?」把話語權交給孩子。
和孩子聊天,其實就像家長與自己的朋友們聊天一樣,要找準時機,讓兩人有共鳴的事,並在相互回應中愉快地聊天。具體可以這樣做:
1. 選擇對的時機。
孩子與家長要在和諧的氛圍、愉快的心情中聊天才能敞開心扉。關注情緒,不要在孩子發脾氣或非常不開心的時候;關注狀態,不要在孩子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家長切不可認為只要有空就是跟孩子聊天的時機,一定要找準時機,在溫馨、和諧、親切的氛圍中才能愉快地聊天。
2. 找到興趣點。
不同性格的孩子,對發生在自己身邊有意思的事件感知力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會關注吃多一些,有的孩子會比較在意別人的評價,有些孩子眼裡只有玩具,有的孩子最喜歡炫耀自已和朋友一起做的事……只有找到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才能打開他們的話匣子,讓聊天氣氛活躍起來。
3. 回應孩子的表達。
當孩子在與你聊天時,他的想法、行為、心情是情感的自我表達,如果家長能積極地回應,就能讓孩子有繼續交流的意願。如:有個朋友真好,我也想要一個這樣的朋友;幼兒園的午餐這麼好吃啊,我也想嘗嘗;這麼好玩的遊戲誰教你的?你能教給我嗎?能和我一起玩嗎?我們的回應,能讓孩子更有話說、更願意說。
總之,家長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在閒暇時間聊聊有趣的事,正面接納孩子的自我表達,讓聊天成為一次次愉快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