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光嶼(爸媽進化論主筆)
孩子拖拉磨蹭一直是最讓父母最頭疼的事。
這不,就連教娃有方的孫儷,也逃不過「孩子磨蹭」這一劫。
翻看孫儷的微博,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
昨晚在餐廳吃飯,兩個孩子,我叫了八百遍先去洗手,沒人理我......然後,我又叫了八百遍催他們去洗手了~
許多網友紛紛表示: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老母親。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娘娘真有耐心,要是我,早提溜著孩子,拖到洗手間了,哈哈哈……
有人說,尊重孩子的磨蹭,是教育中的一種藝術。
可每當看到孩子慢吞吞的樣子,我們還是忍不住會抓狂。
特別是在每個火急火燎的早晨,他還在慢條斯理的穿鞋、行為藝術一般的繫鞋帶;在急著趕路的當口,他還在路邊看螞蟻、和小狗玩兒。
任你再怎樣急,娃都在那不緊不慢地進行。
那時的他,就像《瘋狂動物城》那個名為「閃電」的樹懶。而我們,就是那個急得發瘋的兔子警官。
在知乎上,關於的孩子問題的排行榜中,「磨蹭」絕對是榮登榜首。
這一頑症,從三、四歲到青春期都存在,橫掃各個年齡段,令無數父母叫苦連天。
更讓人抓狂的是:你越催,他越慢;你再催,他直接「嘎嘣」熄火,制動失靈。
家有這樣的磨蹭娃,老母親可太難了。
在一個節目中,育兒專家蘭海老師說:孩子的磨蹭,其實是掩蓋事實的假象。而其真相,也許會讓你很心疼這個小小的人兒。
你眼中的磨蹭,也許是他暫時能力不足
女兒小時候,有一件特別有趣的事。
我帶她去遊樂場玩,小傢伙看到那麼多好玩兒的東西,興衝衝地問:「媽媽,咱們可以玩多久?」
我看時間還早,就告訴她可以玩一個小時。
誰知她聽了,堅決的搖搖頭說:「媽媽,我想玩十分鐘,你能讓我玩十分鐘嗎?」
「一」小,「十」大,所以她認為十分鐘是一段比一小時還要長的時間。
看她那蠢萌蠢萌的樣子,我忍不住在心裡笑話了她一百遍。
笑完之後,我突然想到個問題:
以前每次告訴他,還有十分鐘,我們就要出發了;
給你十分鐘,把桌子收拾好。
這些他都聽懂了嗎?
回想起來,每次她都不緊不慢,直到我說,只剩下一分鐘的時間了,才開始加快速度。
其實,時間這個「東西」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陌生的。
兒科醫生和科學家聯合研究表明:
2歲半以前,孩子沒有「時間」這個概念;到了2歲半,孩子對「時間」、「先後」這些詞才有了初步認識;2歲半到3歲,孩子能分清「過去」「現在」「將來」 ;4歲的孩子,能描述出自己做了什麼,卻說不出是什麼時間做的,這點要到5歲才能做到;6歲的孩子,對於類似半小時、10分鐘的時間到底有多長,沒什麼感覺;7歲的孩子,能夠分清時間,但他們還沒學會在特定時間內做特定的事情。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周期,父母要耐心等待,而不是看到孩子慢了,就用以自身的角度去評判,卻忘記了他還是個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2》中有一個場景, 陳小春和兒子執行任務,他只看到兒子走的比自己慢,就開始催兒子「快快快」,卻沒有看到他已經很努力的在走了。
媽媽應採兒在微博中氣憤的說:「腿短不是兒子的錯啊,催什麼催嘛!」
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跟大人不一樣,他們走路吃飯比我們慢、穿衣洗漱比我們慢,不是因為故意磨蹭,而是他們的能力就僅此而已。
育兒專家表示:很多時候孩子的磨蹭,只是他暫時能力不足。要想知道孩子是不是磨蹭,真正的評判標準應該是同齡孩子的速度。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在適當的時候等等他。
就像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說的: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孩子的磨蹭,也許是「畏難情緒」在作祟
在一期育兒類節目《放學後》中,我們看到了把磨蹭演繹到極致的翰翰。
從坐到椅子上準備寫作業,到他真正動筆,花去近1個小時的時間。
這期間他是「各種不舒服」:
抓耳撓腮、玩文具、吃筆、咬手指、摳耳朵等各種動作;
吃不完的東西、喝不完的水,上不完的廁所……
在場的教育嘉賓在點評中,圈出問題重點:磨蹭是表象,畏難才是本質。
孩子一想起做作業,想到的不是如何把作業做完,而是:
作業太多了,我不想做;
肯定會遇到難題,我不會做;
這些都是對於學習這件事的畏難表現。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指出:6到12歲期間,兒童所學的最重要的課程是「體驗以穩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
換言之,就要讓孩子體驗成就感。
而成就感正是對抗孩子畏難情緒的良藥。
朋友開了一家琴行, 學員中有個叫涵涵的小朋友。
剛開始學琴時,她非常不愛練琴,每次進門都帶著為難的神色,有時臉上還掛著淚花。
而上琴後,除了聽到鋼琴聲,還有媽媽「你這樣彈不對」的指責聲。
有段時間,媽媽腳崴了,改由爺爺接送。
漸漸的,朋友覺得孩子的狀態變了,每次都能積極的上課,開心的練琴。
朋友問涵涵:
你愛學琴嗎?以前我不愛學,我害怕彈琴,怕彈錯,媽媽說我。現在我特別愛彈琴。悄悄告訴你哦,我下課回家還要給媽媽上課,媽媽誇我是個好老師呢……
原來是媽媽一個不經意間的示弱,給了孩子展示的機會,使她獲得了成就感。
而以往那些對彈對彈錯的糾結、對是否能學會的害怕,對練琴的畏懼,自然也煙消雲散了。
有句話說,不是成功帶來成就感,而是成就感帶來成功。深以為然。
因為成就感會積累,到達一定程度會讓人「上癮」,每天都滿心歡喜的去做它,還怎麼會去磨蹭呢?
孩子磨蹭,是因為對事物失去了熱情
曾經看過一篇小學四年級孩子寫的作文,看了讓人覺得又想笑又心酸。
題目叫《嚮往自由》:
我要快點寫作業。如果我寫完了作業,媽媽一定會讓我出去玩的。於是,我飛快地寫了起來。奇蹟發生了,我居然用很短的時間就全部寫完了,我趕忙向屋外跑去。媽媽,我寫完作業了,可不可以出去玩呀?你的外語作業寫完了嗎?寫了。語文練習冊做完了嗎?做了。我買的卷子寫完了嗎?全都寫完了。那看看動畫片吧。不想看,我要出去玩兒。那去看書。都看了好多遍了,我要出去玩兒。外面太熱,中暑了怎麼辦?多帶點涼水不就行了嗎?怎麼就想著玩,躺床上養養眼睛吧……唉,薑還是老的辣,今天我是沒話了。沒辦法,只能站在陽臺上看著外面小朋友的身影,聽著小鳥的叫聲。我想,為什麼別人可以出去我不能呢?
此時,我多麼希望自己是一隻小鳥,那就不用待在這屋子裡了,就可以在天空中盡情飛翔了,可惜我不是。
隔著屏幕,我都能深深的體會到,孩子此刻的心情有多麼的失落。
滿心期待的寫完作業,得到的結果卻依然是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下次她還會這樣積極的做作業嗎?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寫作業會磨蹭?
有一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快點寫作業?我為什麼要快呀?寫完了我也不能出去玩。寫完了老師的作業,我還要寫媽媽布置的作業,寫完媽媽的作業,爸爸的作業又來了。總之就是沒有玩的時間……,還不如慢點寫呢!
此刻,孩子把「磨蹭」當成了對付父母的一條對策。他們不是沒能力快速完成,而是根本不想寫完。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博士認為,孩子只有感到自己能夠主導生活,並獲得想要的人生方向時,才可真正產生 「自主性」。
沒有自主性的孩子,就不可能有熱情,做任何事情都懷著消極、被動的心態。久而久之,就真得養成磨蹭的壞習慣了。
也許,父母能多幾分思考和反省,孩子就能多幾分進步和提高。
下一次,面對孩子的「磨蹭」,父母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是不是他還小,現在做不到?
是不是他遇到了困難,需要我的幫助?
是不是我剝奪了孩子的期待,讓他失去了熱情?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需要我們做的就不再是「催催催」,而是溫柔的站在他身旁等等他,悉心的找到磨蹭原因幫幫他,激發他的熱情點燃他。
父母要堅信「磨蹭」不是「不治之症」。
只要我們付出足夠的耐心和努力,採取合適的方法,一定可以幫助孩子戰勝這個強敵!
作者簡介:時光嶼,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寫作營第6期學員,一個家庭關係、親子教育的踐行和愛好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