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在736年山東漫遊時登泰山而作。
我們的故事從下面說起:
730年,學業有成的杜甫,準備出遊了。
唐朝的讀書人,科舉就像現在的高考,或者說是公務員考試,是讀書人求官仕途的必由之路。雖然科舉制度主要看考生的成績,但,能得到當時社會名人、朝廷權貴的推薦或者賞識,科舉之路也會順暢很多。
所以,漫遊天下,結交名人權貴,自我宣傳,是科舉考試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另一方面,這種遠遊,也能增長見識,順便遊覽世間美景。
730年,十九歲的杜甫就跑到了山東臨沂短暫的玩了一圈。
731年,杜甫開始了真正的遠遊,下江南。
我們都知道大唐的繁榮昌盛,杜甫就出生在這樣繁榮的開元盛世。
這種繁榮的社會,以及各階層對知識分子的尊重,開放的環境給了讀書的年輕人很多機會和機遇,當時的讀書人都有著崇高的理想,並為之而奮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的理想可謂遠大,輔佐「堯舜」這樣的君主。
江南的繁華和當時的西安和洛陽不一樣的。
西安是唐朝的首都,洛陽相當於副都,但是江南,揚州,南京,蘇杭,經濟特發達的地方,另一種繁榮的場景。
看到這些繁榮的江南,富強的國家,給杜甫更大的信心,追求自己的理想。
735年,24歲的杜甫遊玩結束,離開了江南,回到了家鄉洛陽。
因為他要準備下一年的科舉考試,在科舉考試前,參加考試的讀書人,都會拜會京城各大權貴名流,想著能得到權貴們的推薦或提攜。
也許,杜甫也曾向一些權貴們推薦過自己,但是,以他自己的才華和性格,他應該不願意如此。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杜甫看來,科舉應如囊中取物。
然而,736年,杜甫參加科舉考試,落榜了。
二十五歲的杜甫,經歷了人生第一次失敗,也許滋味不好受,但並沒有影響到杜甫的信心,在遠大的理想面前,這點挫折不算什麼。
737年初,杜甫收拾收拾行李,繼續漫遊。
杜甫來到了他父親做官的地方,山東兗州。
在山東,名勝古蹟,歌樓酒館,隨處都有杜甫的影子,登高望遠,飲酒寫詩,都是他喜歡幹的事情。
不要以為杜甫這樣頹廢了,他和當地的有為青年,溝通交流,思想碰撞,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這一天,杜甫和朋友登泰山,當杜甫站在雄偉的泰山頂,他感嘆到,隨即詩一首: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寫這首詩時,杜甫27歲。
這首雄奇壯闊的詩,說明青年的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更表現出青年杜甫光芒四射,積極進取,有崇高理想的人生。
這樣的自信,這樣的理想,是盛唐這個時代帶來的結果。
這個時代給人予自信,給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