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跟同學在網上聊天,聽說了這麼一個事:
她認識的一個大概四年級左右的小學生,買了個總價在三千左右的BJD——也就是球狀關節娃娃。是用的分期還是一次付清不太清楚,總之是買了。最多五年級左右,她就會成為一個"娃娘"。
咱們明人不說暗話,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第一反應甚至都不是震驚,而是有點反感:
因為第一感覺是不該讓小孩買這麼貴重(而且保養成本也很高)的玩具。
我對球狀關節娃娃還是有點了解的,想要讓娃娃像官方的圖上那麼漂亮,後續的成本是非常高,且不說定製的娃娃的衣服比人的衣服貴很正常,更要緊的是時間成本——化妝、拍照、社交——你以為三千塊已經不少了?這才是入門成本呢。
而且正所謂不當家不知茶米油鹽貴,以前還上學的時候對錢沒概念,上班了之後才知道:不要說幾千多的娃娃了,對於很多人來說幾百塊的正版玩具是真的"有點貴",二百多一套的葉羅麗也不是哪家都捨得花錢的——突然看到一個小學生買了一個非常貴重的玩具,那感覺就好像聽說有人家裡頓頓大魚大肉,第一印象是不太健康。
但是反過來說,萬一人家是家裡有錢呢?萬一幾千塊錢對人家不算啥呢?又或者說,家裡就是希望小孩高興呢?
再說多一點,現在很多城市家庭對小孩的教育緊張到不行,很多不算闊綽的家庭對上興趣班的費用都是大手一揮,什麼畫畫、舞蹈、鋼琴、馬術、出國夏令營通通安排起來,動輒幾十萬出去,比娃娃貴多了。可是這些課,細細一想,孩子真的喜歡嗎?這些真的對拓展能力、人格培養真的有用嗎?就算有作用,是不是本來不需要花這麼多錢?
那既然家長自己都動輒掉進教育層面的消費主義陷阱,一個幾千塊的娃娃也就課外班的費用罷了。而且嚴格來說這也是一種"美的教育",這樣一想,又覺得沒那麼值得大驚小怪。畢竟是人家的事,而且,時代變了嘛。
從各種層面上來說,是真的時代變了,而且是變得更好了。"四年級學生買了幾千塊的娃娃"這個事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有點側目,第二印象就變成"爺青回"了。這還真是一個能讓爺的青春都回來的話題。
我知道有些人非常擅長遺忘,能把自己的童年忘得一乾二淨。小時候對著櫥窗裡的、電視上的玩具宣傳流口水、囊中羞澀,長大了看到像這種話題能立馬破口大罵故事裡的孩子是敗家子、浪費錢。
但是我清楚的記得,我自己也是在四年級的時候,半個班級都被一種娃娃震懾了心魂:那就是同樣作為BJD娃娃一種的SD娃娃。一開始是大家在雜誌上看到了這種娃娃,很快就是娃娃的賀卡在過節的時候流傳,再然後是不乾膠貼畫......甚至有一期《兒童文學》裡一個故事就叫《SD娃娃的眼淚》。不僅女生喜歡,男生私下裡也在偷偷藏賀卡、貼畫。
SD對其他的玩具幾乎是碾壓級的打擊。因為一般的兒童玩具有特定標準,比方說不要尖銳、要不容易摔壞、顏色要豔麗、給小女孩的一定要用粉色等等,充滿了一種"對小孩諂媚"的感覺。而且十多年前就算是城市居民往往也不太富裕。我是北京人,但是我小學的時候班上有一半是外地同學,連這樣的玩具很多人也沒有。
而BJD娃娃全然相反。第一,它很精緻,是那種肉眼看的出來的精緻,SD娃娃當時的妝容流行一種日韓風,有一種玻璃般易碎的感覺,絕對不是那種可以隨便往地上一丟的東西。高飽和度是不存在的,經過精心設計的BJD娃娃審美都很好。第二它很冷漠,不是乖巧而是冷漠。明明長得也是小孩的樣子,但是有一種對你愛答不理的感覺,也可能是攝影師把它拍成了很冷漠的模樣。
後來我聽說BJD娃娃也被叫做靈魂娃娃,這個說法實在太傳神了——因為,至少一個小孩第一次看到這種娃娃的時候,他真的會覺得這個娃娃是有靈魂的,把它當作一種高於我們當時世俗生活的造物。
事實上,它也真的高於我們的生活。因為十多年前,BJD娃娃還是個新鮮事物,國內做這個的社團很少。而當時最出名的SD娃娃屬於那種"全班都知道,但尷尬的是沒有一個人能擁有,甚至沒一個人知道確切價格"的存在。就連班上的土豪也沒有這個娃娃的實體,只從雜誌上知道這個娃娃要"上萬到幾萬"——十多年前!
十幾年前的四年級小孩夢裡的東西,現在的小孩輕易地就擁有了。這是好事啊.jpg
而且,從當初到現在這個維度來看,BJD娃娃還貴嗎?而且現在國產社團可比以前多多了。那個孩子買的應該也是國產品牌娃娃。3000元,這不是國產化後價格跌到了當年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嗎?如果買四分的小一點的娃娃,還能再便宜不少。怎麼說呢,國產還真就奢侈品粉碎機呢......
而且BJD娃娃因為定製的特殊性暫時還無法工業化生產,而B站上可以看到手工做娃娃的視頻——如果純手工做,那樹脂倒模這個步驟,就要花掉起碼一周,矽膠要8公斤多,從手工費、材料費來估算,BJD娃娃的高價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全高溢價。
這麼一想,又覺得這事,還挺好的。要不回頭我給自己也買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