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well(奧威爾)》(以下簡稱《Orwell》)是由Osmotic Studios開發、Surprise Attack發行的一款互動小說遊戲。它允許你監視所有的人,並通過收集數據來尋找恐怖分子。看過《1984》的朋友對於英國左翼作家喬治·歐威爾都不會陌生,《Orwell》的遊戲名正是源於喬治·歐威爾。老實說也正是看到這一層聯繫,我才注意到這款遊戲。
作為《1984》的忠實讀者,今天就借著遊戲《Orwell》來和朋友們聊聊反烏託邦那些事兒。喬治·歐威爾曾經在自己的作品《1984》中預言:未來政府會監視和控制每一個公民的私生活。在這個令人窒息的假想世界中,獨裁者追求權力的高度集中,人性被扼殺,自由被剝奪。
《1984》與英國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作家扎米亞京著作的《我們》並稱反烏託邦的三部代表作。這部小說已經被翻譯成62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3000萬冊,是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英語小說之一。2015年11月,該作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首先來明確一下,反烏託邦是什麼。反烏託邦(Dystopia)(又譯作「反靠烏託邦」、「敵託邦」或 "廢託邦"),又作anti-utopia或cacotopia、kakotopia。與烏託邦相對。其實反烏託邦正是源於烏託邦。最早提出這個烏託邦這個概念的人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之後空想社會主義創始人託馬斯·莫爾其著作《烏託邦》中描繪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國家:財產公有、人名平等、按需分配、統一著裝。在這個虛構的國家中,人們和平相處,幸福安詳。
早期的烏託邦主義是社會理論的一種,它試圖打造最理想化的國家和社會,並將其變為現實。而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完全與之相反的反烏託邦——這是對烏託邦期待的逆轉和猛烈抨擊。於是烏託邦除了描述理想社會之外,還代指一些永遠無法實現的願望和計劃。
如果說烏託邦展現了一種理想社會,那麼反烏託邦則披露了理想社會的黑暗面。
在反烏託邦的理想社會中,科技高度發達,人類物質文明發展迅速。但迅速發展的物質文明已然脫離了精神文明,造成了人類精神文明極其匱乏的尷尬局面。此時人類的個性被淡化,內心巨大的空虛感得不到滿足,過著衣食無憂,放棄獨立思考的機械化生活。人類被關在自己親手創造的牢籠裡,過著渾渾噩噩訓練有素的日子。雖然在表面上看來,人類掌握了最頂尖的科學技術,擁有人工智慧的主動權;但在掩人耳目的角落裡,人類文明正在被蠶食,緩緩走向滅亡。
《Orwell》的故事開始於一場監視任務。玩家扮演的工作人員可以根據掌握的所有文字信息、語音信息、以及黑客技術對目標嫌疑人進行監控。利用自身擁有的權限揪出生活中的恐怖分子。雖然這是一項冷漠無情、肆意踐踏他人隱私的工作,但在遊戲伊始會有一個相對人性化的選項::「鑑於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及條款,我們將不會收集未滿16歲人士的任何數據。」這看起來就很諷刺,已滿16歲的人士沒有隱私。
在遊戲過程中,玩家的所有工作都在一個指定的系統裡進行。這個系統能第一時間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也可以任意選擇監視、監聽對象並收集信息成冊。不得不說這與《1984》裡的監視系統有異曲同工之妙——人類在這樣的監視系統之下毫無隱私可言。一切飲食起居都已透明化,所有不按常理活動的人都有恐怖分子的嫌疑。
也許是因為借鑑繼承的關係,《Orwell》也同《1984》一樣注重對思想自由的表達。如同《1984》裡的原文:「為未來或過去,為思想自由、張揚個性且不孤獨的時代——為真實的,不會抹殺清除過往之事的時代致敬!」,《Orwell》裡的亞伯拉罕·高德菲爾斯也借著喬治·歐威爾之口,表達了對思想自由的嚮往:「假如自由真有什麼意義,那就是有權告訴別人他們不想聽的東西。」
諷刺的是,無論是小說還是遊戲,裡面的人類一直追逐著自由卻從未擁有自由。不論是思想上的,還是行為上的。實際上在打開《Orwell》之前,我是有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的。但遊戲畢竟是遊戲,傳播途徑不同,在背景安排上也不像書中的內容那麼壓抑。當然這也與切入的視角不同有關:《1984》以被壓迫的視角,闡述了整個故事;《Orwell》則以施壓者的視角講述。從上往下的俯視,自然要比從下而上的仰視要輕鬆許多。
這樣的對比,也給了玩家一個啟示:遊戲\小說中對自由觀察的不同角度,是否削弱了不同個體對自由的理解程度。在這個虛構的反烏託邦世界裡,如何才能實現自由的固有價值?那麼當我們回頭找尋這個問題的根源時,便更能注意到虛幻烏託邦世界裡極權主義的弊端,以及對反烏託邦的認可。
雖然不如《1984》那樣極端,但《Orwell》也完整地向玩家展現了一種令人窒息的烏託邦生活。在極權主義的統治下,個人不再擁有自由意志。一些嚮往自由的舉動也會被監視者視為異端。人與人之間只剩下統治與服從的關係。隱私全無,所有彰顯自我的標誌都被一一抹去。
當然失去隱私並不是《Orwell》想要表達的全部思想。遊戲中玩家作業系統收集信息的舉動過於自動化,直接點擊材料拖動就可以生成記錄檔案。可以說是完全規避了人為操作的可能性。當然這一點也有可能是遊戲本身刻意的設置,或者是技術有限只能做到這個程度。但不管怎麼說,這個設置都很巧妙的貼合了烏託邦幻想世界的特點:高度機械化逐漸代替了人腦思維。在這個名為烏託邦的幻想鄉裡,人類甚至進化到了放棄思考的地步。這是一件非常恐怖且悲哀的事情。
電腦非人腦,自然得出的結論也有偏差。而當事人永遠不知道,那些所謂權威的機器,是如何判定他們的。《Orwell》裡最為典型的就是當玩家進行監聽工作時,Josef詢問Cassandra是否知道他的信用卡在哪裡,Cassandra回答」從他的辦公桌上搶了這張卡」。作為人腦的玩家,可以很自然地分辨出這是一句玩笑話。但身為電腦的系統卻不可以。《Orwell》系統直接將其判定為「Cassandra從Josef那裡偷了一張信用卡。」而「偷竊」與「使用」完全是兩個不相同的概念。
最後再讓我們回到《Orwell》,回到《1984》。《Orwell》的補充題目叫「Keeping an eye on you」,這與《1984》裡那句經典的「老大哥正在看著你。」也是如出一轍。與《1984》的訴求相同。《Orwell》也想塑造其市民為「思想純潔者」,而成為「思想純潔者」的第一步,就是放棄個人的自由意志。《Orwell》又一次讓玩家正視反烏託邦,沒人願意生活在一個表面和平,內部卻充滿絕望的虛假社會。
附上一段喬治·歐威爾描述書中社會的句子作為結尾:
「現代生活真正的特點並不在於它的殘酷和缺乏安全感,而在於它的空洞、晦暗和了無生趣。」
喜歡的話一定要關注我喔()ゝ~原創不易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