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中的空間物理學:閃光的宇宙

2020-12-22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關注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探索地球的奧秘

最近一段時間,拜讀了全網無論真假科幻迷一律熱捧的《三體》三部曲。我當年曾經在《新發現》雜誌上,看過李淼老師的專欄:《<三體>中的物理學》。這一專欄後來擴編整理,也正式出版。

李淼老師是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他在閱讀三體的過程中,產生的科學思考,也主要集中在理論物理學,以及科學哲學的方向,視角宏大,極具啟發性。用劉慈欣為《<三體>中的物理學》作的序中的話來說:「……以三體中的科幻內容作為引子和起點,描繪了一幅現代物理學和宇宙學的宏偉圖景。」

筆者作為一名剛剛邁入科研大門的菜鳥,要與李淼老師這樣的大牛比肩,著實不自量力。但我也在閱讀《三體》的過程中,看到了屬於我們學科的一些知識和故事,也希望能在這裡和各位分享。

2020.6.5

不同於理論物理學,空間物理學研究的對象和過程,通常都在經典物理的框架下討論。在這種框架下,我們通常不考慮相對論和量子效應,我們認為電子和離子等,都是粒子,忽略其波粒二象性呈現出的波的性質。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今天我們來帶大家看一看《三體》中第一個著名的現象——閃光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一、 閃光的宇宙

《三體》第一部中,有一位材料科學家,名叫汪淼。他研究的納米材料極為堅固,可以被用來製作太空電梯,幫助人類向宇宙邁進,因此也成為了三體人入侵地球的絆腳石。三體人和ETO(地球三體組織)對他無不欲除之而後快。也是因此,ETO在「智子」的配合下,對他進行了深入靈魂深處的恐嚇。

具體來說,三體組織向汪淼展現了超出人類理解的力量,其中就包括——

「……在凌晨一點鐘至五點鐘,整個宇宙將為你閃爍。」

於是,在約定的時間,汪淼通過多種手段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用摩爾斯電碼傳遞著非常規律的信息,翻譯出來,就是一個倒計時。

微波背景輻射中,顯示出一個倒計時。原圖是由WMAP衛星於2010年測量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這個倒記時,在此之前的很多天裡,都會出現在汪淼的視野中。如果他不停下納米材料的研究,倒計時就會繼續。他認為這是三體組織恐嚇他的某種「小魔術」,直到出現這種他無法用科學理解的現象,完全擊垮了他。

具體的劇情比較複雜,感興趣的讀者最好是去閱讀一下原文。我們在這裡,則要分析一下,這樣的宇宙閃爍是什麼,能用什麼來製造。

二、 讓宇宙對衛星閃光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是宇宙誕生之初的殘響。這種輻射的峰值波長1到1.9毫米左右(與峰值的定義有關),而不是《三體》中說的7釐米——我們這裡還是以李淼老師和維基百科的說法為準。7釐米的數據可能來源於,最早發現CMB的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是在7.35釐米波段檢測到的。

首先要注意到,三體的第二部,第三部對於更多宇宙中的文明的描寫,讓我們知道,三體文明雖然相對地球文明來說,極為先進,但是比起宇宙中更強大的文明——比如歌者文明和歸零者文明——還是要差了太多。如果真的直接操縱CMB,如此大尺度的對宇宙的修改,必然會引來黑暗森林中的殺身之禍。三體文明早就知道黑暗森林法則,隱藏自己唯恐不及,當然不會真的大張旗鼓去修改CMB。

所以汪淼猜的沒錯,這是個「小魔術」;大史(史強)也說,「邪乎到家必有鬼」。三體並沒有操縱CMB,而是通過別的方法,蒙蔽了地球上當時的所有觀測者。這麼看來,並不是「宇宙在閃光」,而是,「所有的觀測者看到閃光」。

COBE、WMAP、Planck衛星,以及它們測量的微波背景輻射的解析度的示意圖。值得一提的是,李淼老師指出,COBE在1993年後就不再運作,WMAP工作到2010年,Planck衛星2009年8月13日才剛剛開始工作。所以文中提到的,同時檢查三顆衛星的數據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同時查看後兩顆衛星,也只有很短的幾個月,故事將不得不發生在這段時間。不過,這不重要。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都是智子搞的鬼,智子神出鬼沒,瞬息萬裡,可以篡改人類各種科學儀器的數據。智子本身也擁有無窮無盡的能量,想要在CMB的波段上發出一些強勁的信號,實在也是舉手之勞。所以實際上,讓COBE、WMAP和Planck衛星,以及文中提到的「3K眼鏡」這些電子產品「偽裝」出在微波背景輻射波段的「閃光」,對智子來說,反而是相對容易的——只要去修改這些電子設備緩存的數據就好了。

智子可以輕易地,幾乎同時地,出現在全世界所有的粒子加速器中,修改粒子加速器的實驗結果,也可以潛伏在網際網路中,獲取人類的各種情報和知識,儼然一個隨時上天入地,還精通所有軟硬體的黑客。智子只需要在信息緩存或者傳輸的通路上做一些手腳,全球的所有衛星,各個跟蹤站和射電天文臺,當然能夠呈現出智子想讓人類看到的東西。

三、 讓宇宙在人眼中閃光

真正的難點在我看來,實際上在於如何讓人的眼睛中,出現一個倒計時。這讓人想到了空間物理學中的一個「熱點地區」——南大西洋異常區。

三體中描述,太空中的一些太空人,會發現眼中有明亮的閃光,哪怕閉上眼,也依然能夠看到。這是因為在太空中,沒有大氣層的保護,高能粒子直接打進人的眼球中,在視網膜或玻璃體內,與其他分子碰撞,激發出閃光。近地太空中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很容易發生這樣的現象,實際上,通常只有兩個區域,輻射強度特別高,那就是內輻射帶和外輻射帶。

內輻射帶和外輻射帶

內外輻射帶主要是被地球磁場約束住的等離子體形成的,飛船經過輻射帶,就相當於通過了一片由帶有較高能量的離子、電子組成的「雲霧」,輻射強度自然大大增加。這種時候,就容易在太空人,尤其是艙外工作的太空人的眼睛裡激發出閃光。探測器攜帶的各種電子設備,在輻射帶內也很容易出現故障,精密儀器有時甚至會選擇在這一區域做關機保護。

南大西洋異常區,則是地球磁場的一個異常位置。這裡的磁場總強度,相較於其四周,突然變弱,而且目前看來,每年有持續變弱的趨勢。部分地球科學家猜想,這是地球磁場倒轉的前兆。這樣的現象反映到天上,就表現為,地球近地太空相應區域的磁場也變弱了。磁場變弱,對於等離子體的約束能力就變差,等離子體就會向下(地表方向)下沉。一般來說,距離地球越近,地球磁場就會越強。直到磁場強度變得足夠強,託住等離子體,下沉的趨勢才會停止。

南大西洋異常區

南大西洋異常區上空,輻射帶的高度是最低的。三體中所說的,太空人眼睛中的閃光,往往也發生在這樣的區域。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就曾經報告過這樣的事件。

那麼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在人的眼睛內部,「點一盞燈」——也就是用輻射去激發螢光。須知現代人類的顯示屏,就是從燈泡一步步發展而來的。現在比較新潮的AMOLED屏幕,說白了就是無數LED燈的陣列。有了燈泡,實際上在製作顯示屏的問題上已經沒有了理論上的困難。智子要在汪淼的眼中,顯示一個8位的數字,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用來顯示數字的數碼管,在數字手錶中非常常見,每一個數字其實就是由7-8個LED等組成的,已經可以完成很豐富的顯示任務了。圖源:微雪電子。

可惜,汪淼先生不是一位計算機硬體工程師,也不是一位高能物理學家或空間物理學家,而是一位材料科學家。他的日常科研生活中,既沒有接觸過OLED屏幕(本質上就是LED點陣)的開發,也沒有接觸過高輻射環境。如果他有相應的經驗的話,也許就不會那麼慌亂了——當然,可能也無緣推動人類納米材料技術的進展了。

四、 讓宇宙在整個天空閃爍

我們如今知道,智子完全可以鑽人類科技的空子,不需要真的讓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它的指揮下閃爍。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智子是個老實人,為了矇騙汪淼這一回,真的讓整個天空閃爍一番呢?這又該怎麼操作呢?

天空的閃爍,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大概來說,主要有兩個大類——極光和氣輝。

國際空間站拍攝的極光。在右側沒有極光的地方,淡淡的一層輝光實際上就是氣輝。

極光自不用說,高能的等離子體,在地球磁場的約束下,在南北兩個磁極的周圍射入地球大氣層,與大氣層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產生發光現象。劉慈欣在《超新星紀元》中描寫了一次超新星爆發,強烈的高能粒子射流,激發了遍布整個地球天空的極光。

氣輝,又稱「夜輝」,是高層大氣的微弱發光現象。源自大氣某些成分受太陽光照射後,在光化學過程中所放射的微弱光輝。這種現象其實不分白天黑夜,只不過在夜間沒有太陽,能更清晰地看到。

要讓地球的天空閃爍,而且在CMB的波段上閃爍,那就相當於產生1mm波長的「氣輝」或者「極光」。但這並不容易,波長越長,能量越低,1mm波長對應的能量太低了。常見的原子光譜大多集中在幾百納米,或者幾微米,很少能到毫米這個級別。

但也不是做不到,例如位於遠紅外波段的,氫原子的芬德系光譜(高能級向第5能級跌落時候的發射光譜)就包含了大致1mm附近的波段。這要求智子能夠首先創造非常高能級的原子,向同樣很高的其他能級跌落,只釋放非常少的能量。同時,還要抹除高能級向低能級跌落的時候釋放的那些頻率太高,波長太短的成份,以免露出馬腳——實在有些事倍功半的感覺。

極光看來是無法使用,但智子本身擁有取之不盡的能源,實際上,也可以自身充當一個無線電發報機,專門在CMB的波段上發報。並且利用它瞬息萬裡的特性,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均勻發送,營造CMB那種幾乎各向同性的特點——也就是說天線不管指向哪裡,都能檢測到差不多的強度。

這種方式雖然繁瑣,但是我認為可能是更為萬無一失的方案——因為確實產生了一個跟CMB波段重疊的信號。只是這個方案,智子也是不得不多受累了。

《三體》三部曲,本質上是科幻小說,實際上,並不需要非常確切的實踐細節。然鵝,通過科幻小說這種生動而有趣的形式,引導大家思考科學技術,筆者認為還是很有價值的。

智子,作為《三體》中最吸引人,最神奇,也最核心的設定之一,它的第一次亮相,就讓科學家汪淼的世界觀轟然崩塌。拋開幻想的成份,這樣的世界觀的重塑,在科學史上,總是代表了科技的重大進步。不管是相對論、量子論的提出,還是固定翼飛機、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事實上,都是古人無法想像的,也都在不同的層面上,重塑了我們的世界觀。

但是科學,以及科學的求證方法,本來就提倡打破自己,不斷用新的發現打破舊的觀念,不斷用新的真理取代舊的真理。在小說中,人們恐懼智子,憎恨智子,是因為智子鎖死了人類的科技,斷絕了人類的真理迭代的可能性。但在現實中,我們應該懷揣著無限的求知慾,去探索和討論更多、更神奇的可能性。

因為那裡是人類的黎明。

美編:車玥逸

校對:李玉鈐

相關焦點

  • 《三體》中的物理學:水滴態可能存在嗎?
    近日,流媒體平臺網飛(Netflix)宣布將拍攝《三體》英文版劇集,原著作者劉慈欣與英文譯者劉宇昆(《三體Ⅰ》和《三體Ⅲ——死神永生》)將共同擔任製作顧問。從內容本身到製作班底,這部劇集在許多方面都值得期待。例如,《三體》有很多神奇的設定,從智子到水滴,從四維空間到黑暗森林,影視作品將如何呈現這些腦洞?
  • 三體中的十維世界有多可怕?究竟能把整個宇宙當成玩物
    三體中的十維世界有多可怕?究竟能把整個宇宙當成玩物人類是什麼?是一個僅僅只有幾百萬年歷史的物種,還是那100年宇宙腫眨眼的閃爍,劉慈欣大神的三體三部曲為我們講述了宇宙中的種種故事.第一部對於身體的揭秘,第二部黑暗森林的拓展,第三步,做一次宇宙探索的奧秘,以及寶書先生的三體,這部三體外傳創作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局,他告訴了我們世界有因。
  • 《三體》讀後感5:宇宙中真的存在黑暗森林法則嗎
    整本《三體》都是圍繞著黑暗森林法則展開的,書中最早發現這個法則的是葉文潔,在晚年葉文潔劇透給了羅輯,後來羅輯使用黑暗森林法則暴露了一顆恆星的坐標,在三體人入侵地球的途中這顆恆星被更高等的文明消滅了,證明了黑暗森林法則確實存在,羅輯做了執劍人利用黑暗森林法則威脅三體人。我們先分析一下書中黑暗森林法則形成的原因。
  • 宇宙之外或存在生命,也就是我們說的外星人,難道是三體文明?
    說起宇宙的起源,不同學派有著不同的觀點。其中被較多人接受的是宇宙大爆炸論,該理論認為,宇宙誕生於黑洞內一顆特殊奇點的爆炸。以宇宙大爆炸論的理論為主要依據,也有科學家提出,宇宙其實存在於一個超大型黑洞的內部,黑洞便是宇宙的出口。
  • 《三體》的恐怖猜想:四維空間是真的,進入可以看到所有人的生平
    整部《三體》故事非常的精彩,就連前美國總統歐巴馬都不惜以總統的身份向劉慈欣催稿,還有好萊塢的大導演卡梅隆也是《三體》的忠實粉絲,他也非常的希望劉慈欣能給自己翻拍《三體》的機會。在《三體》的世界觀中,劉慈欣將宇宙設想成了有11個維度,而人類則處於第三個維度中,在我們之上的就是四維空間。
  • 宇宙中的11維空間真實存在著嗎?科學家:或許就藏在人類大腦中!
    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中提出了四維空間的概念。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組成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是在空間結構上,在普通三維空間的長、寬、高三個軸之外,增加一個時間軸,時間軸是一個虛值軸。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在生活和時間中所面對的三維空間構成了所謂的四維空間。而五維空間是一個由無數的四維空間組合而成的空間。
  • 科幻神壇《三體》中的宇宙文明,最強神級文明不是邊緣和歸零者
    3.魔戒文明雖然書中對魔戒文明的描述很少,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一些東西中感受到魔戒文明的力量,至少比三體文明更強大。4.歌者文明絕對是人類攻擊的最強的文明,也是毀滅地球的文明。直接給你一個——二向箔。如果說三體文明是歌者文明的蟲子,那麼地球文明就是螞蟻。
  • 三體:關一帆進入四維空間,與魔戒文明的對話,引出宇宙黑暗秘密
    在《三體3死神永生》一書中,劉慈欣描繪了一個生存至上的宇宙概貌,直面殘酷的零道德真相。也用自己的想像塑造了一個空間從高維向低維跌落的黑暗秘密。隨著故事主線的推進,呼應開頭首章君士坦丁堡之戰,魔法師之死的伏筆,描寫了關一帆等人在四維碎塊空間中接觸外星智慧體。
  • 宇宙未解之謎:為什麼人類想像不出四維空間,四維空間是鬼嗎?
    宇宙之謎:為什麼人類不能想像四維空間?四維空間是鬼嗎?通過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類的生存空間是一個三維空間,四維空間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存在。然而,在空間的維度上,我們無法從3D和4D自由交流,3D中的人和物在4D空間中無法感知一切,因此有人把4D空間中的生物稱為鬼魂。那麼什麼是四維空間?
  • 讀書筆記:在歷史的盡頭,宇宙中的一切都將歸「零」--讀《三體》
    第二部《三體2·黑暗森林》描繪了比較深遠的「宇宙社會學」,很多有意思的,關乎哲學的內容,為此「消化」了很久,一直難以忘懷書中的精彩。為此,我久久沒有繼續第三部《三體3·死神永生》的觀看,我一直在試圖揣摩第三部中,人類的文明將會是怎樣的命運,宇宙又將會是怎樣的發展……《三體》一共有三部,共長達90萬字,是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巨著,被稱作中國科幻的頂峰之作。
  • 人要是進入四維空間,你能想像會發生啥?《三體》劉慈欣道出真相
    在科學中,有一個關於「多維空間」的假設,科學家們把宇宙分成11個維度,高緯度空間中的一切對低緯度空間來說是完全看不見的。就像人類在二維生物螞蟻的面前只是一個「平面牆」,二維世界中的卡通人物可以被我們在三維空間隨意操縱和翻轉,它們根本看不到我們。根據愛因斯坦和許多科學家的猜想,高維空間對低維空間有絕對的控制。
  • 科幻小說的巔峰《三體》,講述了宇宙的終極秘密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其中《三體》經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三體III:死神永生》獲得2017年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 楊振寧採訪中談到科幻小說:我曾經看過《三體》,但是我看不下去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在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跟記者談到了科幻小說,楊振寧表示,自己小時候對科幻小說非常感興趣,有一部《神秘的宇宙》對他影響頗深。正是由於這本書,激起了他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毫不誇張的說,科幻小說就是楊振寧的物理啟蒙。
  • 用物理學說說《三體》中的水滴結構
    水滴結構肯定是強相互作用力結合而成的,強相互作用力是作用於強子之間的力,是所知的四種宇宙間基本作用力中最強的,也是作用距離第二短的(大約在 10^(-15)~10^(-10) m 範圍內)。最早研究的強相互作用是核子(質子或中子)之間的核力,它是使核子結合成原子核的作用。
  • 科幻巨作《三體》,宇宙很大,生活更大
    「三體」是指「三顆太陽」。因為三體運動無規律,導致三體星系中的行星在極寒與酷暑中不斷轉換。三體人因此希望找到一個更加穩定的星系,而地球便成為了首選。《三體》以文革為背景。地球叛軍首領葉文潔,親眼望著自己的父親,一個物理學教授被批鬥打倒,最終死在了廣場上。而舉報他父親的是她的母親,她的母親最後嫁給了一位高幹,因為她靈敏的對政治風向的嗅覺,可以把歐姆定律及時改為電阻定律,所以在那場鬥爭中她活了下來。《三體II》揭露了宇宙黑暗森林的秘密。而在黑暗森林裡,它的理論基礎,就是猜疑鏈。猜疑,是一種可怕的東西。
  • 在楊振寧關於科幻小說的採訪中:我看過《三體》,但我看不懂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楊振寧在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與記者談起科幻,楊振寧表示小時候對科幻非常感興趣,《神秘的宇宙》對他影響深遠。正是因為這本書,他才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毫不誇張地說,科幻小說是楊振寧的物理啟示。
  • 宇宙究竟有幾維空間?愛因斯坦曾給出答案,如今得到驗證
    宇宙中,隱藏著數不盡的奧秘。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可曾幻想過月宮嫦娥、牛郎織女的故事?對於太空的幻想,是人類的一大文明傳承,世世代代都在計劃著有一天能夠突破地球進入太空生活,實現新的文明突破。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由長、寬、高三個立體空間構成的,這在我們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 光線要拍新《三體》?「三體宇宙」遠不止於此
    光線傳媒在近日發布的2019年年報中提到,目前處於籌備/製作階段的電影有40部,其中《三體》赫然在列,片名括號中的「新」字引人遐想。與此同時,製片人白一驄在近日舉行的2020春交會青年製作人論壇上也透露了《三體》劇集的最新進展:將於6月開機拍攝。
  • 從《山海經》到《三體》,四維空間秘密 被揭開,專家:可能是真的
    這裡舉例一下知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成名小說《三體》,當中有一個涉及4維空間的劇情,說人們終於飛離三體的追殺,意外闖入神秘的4維空間,此時進入者在4維空間裡發現3維宇宙的一切事物變換都在他們眼裡,猶如「天眼」一般,能看到千萬事。
  • 請回答,三體衍生宇宙
    而做出《靈籠》的藝畫開天,已經接下了B站、三體宇宙、藝畫開天三方出品的2021年《三體》動畫項目。在已經問世的作品中,《我的三體之章北海傳》(以下簡稱《章北海傳》)和三體廣播劇無疑是聲量較高的代表作。《羅輯傳》和《章北海傳》都基於第二本書,人物和劇情有重合的部分,所以《羅輯傳》中「有點矬」「留了遺憾」的部分,在《章北海傳》中有了機會重新製作——比如重做了捕獲「水滴」後被汽化的戰艦「螳螂號」的整體外觀和內部空間。而對於動畫製作團隊來說,最耗心神的重製還是末日之戰,這一片段在《羅輯傳》曾草草帶過,這次團隊則提前一年開始進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