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從哪裡來?何為真正的財富?佛教短故事告訴您!

2021-01-20 網易

2020-09-17 10:44:29 來源: 善業資糧

舉報

  錢從哪裡來?

佛教主張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輪迴是無始無終的。如果我們在過去世很吝嗇,未曾布施,那麼即便今世得到了億萬遺產,也未必有福享用;如果我們在過去世多行布施、廣結善緣,那麼即便今世出生於貧困之家,長大成人後,也依然能福報具足。給大家講四個小故事吧。

  

  
黃金烙餅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曾在前世積累了大量福報,於是今生投生為尊貴的太子。而另一個人在前世慳貪吝嗇,於是今世成為赤貧的乞丐。太子由於多生積累的善習,從小就慷慨大方,廣行布施,甚至把國庫裡的寶物全都布施給了窮苦百姓。國王對此完全不能接受,一氣之下將太子趕出了王宮。太子流落街頭,無衣無食,只能以乞討為生。後來遇到了那個乞丐,兩人成了好朋友,結伴而行,去四方流浪。
在一個鄰近的國家,國王猝然去世了,沒有留下繼承王位的兒子,大臣們非常焦急,開始四處尋找,想找一位福德具足的人來繼任國王、管理國家。這一天,太子和乞丐流浪到這個國家,太子走累了,躺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乞丐則出去乞討了。
這時,幾位大臣正巧路過這裡,他們看到了在樹蔭下熟睡的太子,並發現一個奇景:太陽雖然一如既往地移動,而大樹的影子卻一直沒有離開過太子,始終在為他遮擋陽光。大臣們欣喜萬分,認定太子是有大福德的人,於是把他叫醒,迎請他做了國王。
太子當上國王后,心裡一直惦記著乞丐,想讓他也過上富足的生活,可一時又找不到他,於是太子想了個辦法:他烙了幾張餅,在其中一張裡暗暗加進了黃金,派一位屬下拿著這些餅去尋找乞丐朋友,把餅送給他。屬下四處尋找,終於找到了乞丐,把那些烙餅送給了他。乞丐拿過幾張餅,一張一張掂量,發現其中一張份量很重,他不知道裡面夾著黃金,反而認為那張餅沒熟,是夾生的,於是就把這張餅還給了屬下:「這張送給你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福報是由三世因果決定的。就像這位太子,他雖然失去了自己國家的王位繼承權,卻當上了鄰國的國王,就是因為他前世福報具足的緣故。而乞丐呢,由於前世沒有積福,今生即使拿到了黃金也無福享用。
每個人都有自己應得的錢財,這些都是由前世種下的「因」決定的。因此,倘若我們福報足夠,即使不爭不奪,錢財也不會匱乏;倘若福報欠缺,即使強爭暗奪,錢財也未必能到手。

  

  
善光公主的故事
第二個故事是《佛說波斯匿王善光緣經》裡的故事。
波斯匿王有個女兒,叫善光公主,是波斯匿王的掌上明珠。一天,波斯匿王對公主說:「女兒呀!你生長在帝王之家,如此榮華富貴,應該感謝我才是。」但善光公主信奉佛法,認為罪福乃自作自受,因此回答父王說:「我之所以生為公主,並不是託父親之福,而是因為我自己前世積累的福報。」波斯匿王聽了很生氣,為了要證明善光公主的觀點不對,便將她嫁給了一個年輕的乞丐。可是,善光公主與乞丐結婚後,卻在乞丐的破屋下面發現了大量寶藏,後來的榮華富貴一點也不亞于波斯匿王。
釋迦牟尼佛前世的故事
第三個故事是釋迦牟尼佛前世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歷程。曾有一世轉生為一位太子,名為智美根登。智美根登從小就喜歡布施,不僅把所有金銀珠寶都布施給了窮人,還把他父王視如生命的珍寶——普天之下獨一無二的如意寶,布施給了鄰國。國王發現以後,龍顏大怒,立刻把智美根登和他的妻子、兒女都流放了。
在流放的路途中,智美根登繼續布施,不僅布施了妻子,甚至把兒女也布施了。獨自一人住在深山。後來,又有人來索要他的眼球,智美根登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眼球也布施了。智美根登太子真誠勇猛的布施行為感動了天神。天神現身在他面前,問他有什麼願望,天神可以幫他滿足。智美根登太子回答說:「我只有一個願望——願一切眾生,悉皆度脫生死苦海。」
天神極為感動,在天神的願力之下,智美根登不僅恢復了視力,還具有了天眼通,他的妻子、兒女,還有如意寶也都被陸續歸還了。父王得知這些情況後,既感動又高興,於是迎請太子回國,繼承了王位。
所以,如果我們能像智美根登一樣,懂得放下,願意真誠布施、一心利他,福報不僅會失而復得,而且會變得更多更大,同時還會感動和影響無數有緣人。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於我們凡夫惡習深重,所以很難立刻做到廣行布施。也許由於一時的衝動,我們不慎陷入了財產糾紛,做下了惡業,但如果能及時懺悔,努力改過從善,惡業也能轉化為善因。
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
第四個是在藏地有一個廣為流傳的關於財產糾紛的故事——白教祖師密勒日巴尊者的人生經歷。
尊者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家境殷實,財產眾多。尊者小時候與父母、妹妹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在尊者童年時,他的父親不幸患上重病,臨終之前,他留下了一封遺書,把財產委託給尊者的伯父和姑母代管,並要求他們在尊者成人以後,將財產全部交還給尊者。
尊者的伯父和姑母表面上答應了,但在後來,他們不但沒有按照遺囑去做,反而還把屬於尊者以及他媽媽和妹妹的財產私分了,並把尊者一家三口趕到破舊的小屋,強迫他們從早到晚不停勞作。他們幹的是牛馬的活,吃的是狗吃的飯,飽經折磨,備受欺凌。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尊者的母親一心想要報復,於是用最後一點財產送尊者離開家鄉,去遠方學習誅法。
尊者歷盡艱辛,終於學會了誅法。這一天,伯父的兒子娶親,伯父宴請了許多賓客,過去欺辱過尊者一家的人都來了。當婚禮正在進行之時,密勒日巴尊者按照母親的囑咐,施展誅法,令整個房子轟然倒塌,當場壓死了35個人。後來,尊者又施放降雹術,令村民的麥子顆粒無收。
做完這些惡事以後,密勒日巴尊者趕緊逃離了家鄉。雖然大仇已報,但尊者的內心卻充滿了懊悔,非常懼怕因果報應。於是,幾經周折,尊者依止了大成就者瑪爾巴大師,痛心懺悔殺人惡行,以苦行消除罪業。後來,在瑪爾巴大師的引導下,尊者獨居山洞,無衣無食,在常人完全無法忍受的惡劣環境中,歷盡磨難,精進苦修,最終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成就,即身成佛。密勒日巴尊者在成就以後,不僅超度了母親、妹妹,還超度了當年他用誅法殺害的仇人。
從這個故事看,如果沒有尊者與伯父、姑母的財產糾紛,尊者就不會去學誅法,也就不會殺害那麼多人,更不會產生懺悔心,生起尋找一位上師的強烈願望,當然最終也就不會即身成佛了。可見,尊者的無上成就,真的是來自那些傷害過他的人。所以,即使我們一時不慎,陷入了財產糾紛,只要能改惡從善,惡因也能成為善業的緣起。
讀了這四個故事,我們要對錢財建立起一個正確的觀念。對錢財不必過度貪執,更不能為了錢財而喪失道德。錢財與道德相比,道德更重要,因為道德是錢財的根本,利他是福報的源泉。如果我們能孝順父母、寬厚待人,凡事多為別人著想,把利他當作為人處事的原則,我們一定能獲得巨大的福報、成就偉大的事業。
進一步說,如果我們的心能與佛法相應,必能獲得三寶的加持、天龍護法的護佑,周圍的人也都會支持我們。這樣,我們的未來一定會像菩薩一樣快樂而自在。
真正的財富
有一個大富翁,擁有千萬的財富,別人和他談話,他都訴說「窮啊!窮啊!」有人就質問他:「你萬貫家財,為什麼還要哭窮呢?」他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水災或火災,所謂『水火無情』,財富會給水火蕩盡啊!」
人再質問之:「那有這麼巧,這麼多的水火?」富翁說:「貪官汙吏也會搶奪我的財富啊!」又有人質問道:「那有那麼多的貪官汙吏?」富翁說:「不肖的子孫也會為我傾家蕩產啊!」富翁接著又說:「還有盜賊土匪、通貨膨漲、金融風暴、經濟不景氣等,都可能使我的財富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因為財富乃五家所共有,我怎麼能不窮呢?」
另外有一個平凡的農夫,經常告訴人家,說他是全國最有錢的富翁。稅捐處聽到之後,就想要扣他的稅,問他是不是自承為世上最富有的人?農夫認可後,稅務人員就問他:「你有哪些財富呢?」農夫說:「第一,我的身體很健康,再者我有一位賢慧的妻子,我還有一群孝順的兒女,更重要的是,我每天愉快的工作,到了秋冬的時候,農產品都會有很好的收成,你說我怎麼不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呢?」稅務人員聽完之後,恍然大悟,終於恭敬的對他說:「你不愧是一個最懂得人生之道、最具有智能的富者。」
真正的財富,不一定要看銀行裡的存款,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黃金、白銀,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個人無法獨得;人生唯有信仰、滿足、歡喜、慚愧、人緣、平安、健康、智能等,才是真正的財富。
所謂「人為財死」!人往往為了貪財好利,在過份的貪求物慾的時候,喪失了寶貴的生命,真是何苦來哉!假如吾人想要擁有真正的財富,明理、勤勞、喜舍、道德,都是真正的財富。因為這些財富不但現世受用,來世還可以受用;不但一時受用,還可以終身受用;不但一人受用,還可以大眾受用。
所以,所謂財富,公財、共財、淨財、善財,才是真正的財富喔!
財富、幸福和智慧,哪個最重要?
佛陀曾說過一個寓言來彰顯智慧的重要。在某一個時期,掌管智慧、財富和幸福的三位神,他們原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有一天他們為誰的本領最大而爭吵起來。
幸福之神說:「當然是我最重要了,如果一個人智慧如海,財富像山,但一生卻多災多難,沒有一天幸福的日子,那他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財富之神又說:「如果一個人窮到連一口飯都沒得吃,空有滿腹智慧,幸福又在哪裡呢?可見我最重要!」智慧之神又說:「你們兩個當然都很重要了,但如果一個人家財萬貫、無災無難,卻是一個傻子,那他就比那些人生充滿了挫折的人可悲得多啊!可見智慧最重要!」
三位神各說各有理,一時也分不出高下。這時他們看到一位農夫正在種地,財富之神就建議:「這樣好了,我們拿這個人來做個試驗,比一比誰最重要。」說完以後,財富之神用手指一指。農夫的犁馬上就犁到一口大缸,缸裡裝滿了金銀珠寶。突然得到這麼多財富的農夫一下子就嚇傻了,一時迷了心智,呆在那裡半天。
之後農夫就想:我突然之間得到這麼多財富,回家以後,左右鄰居一定會懷疑我這些錢財從哪兒來的。親戚朋友也一定會爭先恐後跑來向我借,借與不借都不好。甚至於那些壞人、強盜也會來打主意,來偷盜、搶奪。為了安全起見,不如搬到一個沒有任何人認識我的地方去居住。
農夫主意已定,馬上丟下他的犁,放棄他的土地,一刻不停帶著金銀珠寶逃出家鄉,在一個非常遙遠、完全陌生的城市裡定居下來。
意外成為富翁的農夫,雖然在異鄉定居下來,但生活並不快樂,因為他既沒有親戚朋友,也沒有可以做、可關心的事情,每天都只悶悶地坐在那個地方發呆。
這時幸福之神就說:「你看,財富之神賜給他那麼多財富,並沒令他生活更加美好,還是換我來試試吧。」幸福之神也用手指一指,這時一位端莊的少女剛好走過農夫的窗前,兩個人就很愉快地交談起來,很快農夫就託媒人向女方的家長提親。女方的家長看農夫老實可靠,又有大筆的財富,就同意了這門親事,很快就辦婚禮了。婚宴上,少女的父親觀察到女婿(這個農夫)不大說話,也不笑,常常發呆,而且沒有提到他有任何的親戚朋友。
這少女的父親就後悔了,心想:「這個人雖然很有錢,但卻是個傻子,怎能配上我的女兒呢?我女兒一生的幸福不就毀了嗎?不如今晚把他殺掉,然後謀奪他的財產,再找個聰明的小夥子來當我的女婿」。
少女的父親這樣想的時候,財富之神就覺得無計可施了,因為若再繼續賜給他更多的財富,只會加速他的死亡。幸福之神也毫無辦法,因為對一個有錢的傻子來說,幸福是掌握在別人的手裡面。兩位神都無計可施,就一起去求智慧之神救救這個可憐的農夫。
智慧之神也同意了,他用手指一指,農夫就有了雙倍的智慧,氣質、神情舉止馬上就不同了。只見他眼睛轉一轉,突然就站起來,很從容、很淡定地大聲對大家說:「尊敬的嶽父嶽母、尊敬的父老鄉親,朋友們!請大家靜一靜,我有幾句話要和大家說說。」

  

  
大家想這個人怎麼即刻就變得這麼有智慧,這麼從容淡定,氣質這麼好了呢?就靜靜聽他說。
農夫說:「我第一次看到我美麗端莊的妻子時,看到她有著賢妻良母的這種氣質,我心裡就想,擁有這麼好氣質的女兒,一定是由最好的父母教養出來的,經過這許多天的觀察,我確認我的嶽父嶽母確實是最好的、最有文化的,也是最會教育兒女的,為了感謝他們教養出這麼好的女兒,我決定將大部分的財產、財富都送給他們。之後帶著我的新婚妻子返回故鄉。」
由於他智慧增長的緣故,很快又可以擁有更多的財富,當然生活也更加地歡喜自在,幸福。可見幸福和財富的源泉其實都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只會受人擺布。
所以說有財富是福報,能夠懂得怎麼如法地用,這就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只會受人擺布、任人宰割,即使是屬於他自己的財富和幸福也永遠都會掌握在別人手裡。有了智慧,我們不但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也能享受歡喜自在、快樂無憂、解脫的那種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幸福。不然,六道輪迴裡哪有什麼幸福可言呢?
在此懺悔我身口意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懺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共戒邪淫,得大自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財富、長壽、美貌從哪裡來?告訴你一個佛教的公式
    經云:財富從布施中來,貧窮從慳貪中來;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尊貴從持戒中來,卑劣從破戒中來;莊嚴從忍辱中來,醜陋從嗔恚中來;高位從恭敬中來,下位從憍慢中來。選擇原諒,這樣可以合理地推算你來生無論去哪裡,你的身相是相對莊嚴的。
  • 佛教 何為「無念」?真的是什麼念頭也沒有嗎?
    六祖慧能大師接著說:「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很顯然,六祖慧能大師宣講的無念不是什麼思維也沒有的意思,也不是什麼念頭也沒有的意思。而是知見一切法,但心不染著的意思。我們的內心不但要知一切法,還要見一切法。那麼什麼叫做知一切法呢?
  • 「真正的自我」在哪裡?——評平野啟一郎新書《何為自我》
    這是平野啟一郎新書《何為自我》的開篇第一句。 說是新書,其實這本書並不新,2012年已在日本出版,不過直至今年8月才以中譯文面世。譯文與原作錯開的出版順序反而讓中國讀者形成一個閱讀的環流:你或許正在《劇演的終章》等後著小說裡看得熱鬧,再讀《何為自我》一書,仿佛創作提要,得以看出平野創作時早已成竹在胸的門道。
  • 佛教:很多人為求福報供養善知識,3種方式認清真正的活佛和上師
    近些年,藏傳佛教的很多活佛和上師,經常到漢地來弘法,許多佛教徒都對依止和供養這些善知識趨之若鶩,有人是為了修行求解脫,而有人是為了求得現世的健康財富,總體來說,這是非常令人隨喜的,有些人若沒有接觸這些上師,也不可能皈依佛門,也不會去修行。
  • 淨空老法師:苦的根源從哪裡來?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六道眾生特別是欲界眾生,為什麼過得這麼苦?苦的根源從哪裡來的?真正的根源是迷失自性,這是真正的根源,九法界眾生共同的病根。欲界眾生除這個共同的病根,還有個特別的大病根,這是什麼?貪慾。對於你的欲望、貪念永無止境,那你就苦了。也許有人問:哪一個人不貪圖榮華富貴?哪一個人不貪求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哪個不貪呢?
  • 莫因財富毀了自身人格,牢記這件事,方能知曉何為人生更珍貴財富
    古往今來,試問又有誰能把財富帶進棺材?看淡一些,人生難得輕鬆。今天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願大家莫因財富毀了自己的人格,牢記此事,方能知曉何為人生更珍貴財富。沿途山清水秀、流水潺潺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如置畫中,可對於富豪而言,這些沿途的風景遠不及懷中沉甸甸的銀子和搶來的滿倉糧食來得實在。大富豪揣著銀子,貪婪地不停笑著。一番的顛簸勞頓,兩天後終於到達了家鄉。木船緩緩地靠岸,縴夫們挽住繩索,綁住江畔的木樁。富豪歡天喜地地捧著銀子正準備上岸。
  • 分享佛教最秘密最靈驗、威猛迅速的大黑天財神法——滿願求財富
    大黑天的由來和傳說 :大黑天(梵語:Mahākāla)又意譯為大黑、大時、大黑神或大黑天神等,或者直接音譯為摩訶迦羅、莫訶哥羅、瑪哈嘎拉等名稱。該神本是婆羅門教溼婆(梵語:Shiva,梵語又名:Maheshvara,即大自在天)的變身,而後成為佛教的護法。
  • 財富是積德修來的,人有萬算,天則一算,天就是自己修的福報
    人人都想要財富自由,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賺錢,殊不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不是消極,而是要告訴人們,福報不是投機取巧得來的,而是自己行善積德修來的。老話講:「人有萬算,天則一算,」天就是自己修的福報。
  • 財富來臨之前的三個徵兆,看看你自己,是不是有發財的潛力來了
    佛教認為,凡事皆有因果,凡事發生之前,都會有徵兆。儒家主要是解決問題的,今天就用儒家思想來解決徵兆與因果這個問題,就會變得非常清晰,如果你身上,正在出現這三個徵兆,說明財富開始要追著你跑了。第一個徵兆,開始理解並感恩父母。
  • 發現好書|第73期:錢從哪裡來
    目前,她專心寫作並為自己的作品創作插畫。內容簡介是一本孩子自己就能懂的經濟啟蒙書,作者在她的《錢從哪裡來》裡,通過莫奈一家,爸爸馬丁,媽媽維拉妮卡,亞當和阿黛爾兩個孩子,以及住在他們家的「小瑪麗」,以及其他的一些人的故事,通過65個章節的通話小故事,將經濟學中的的帳戶、銀行、取款機、債務借貸、僱員、僱主、保險、利息、利率、銀行卡、稅務這些抽象的概念和定義講明白了
  • 敦煌壁畫中的佛教故事
    佛教為了宣揚其教理,往往用一些淺顯的故事來講解很多深奧的道理;同時,為了強化釋迦牟尼這一崇拜對象在信徒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就十分重視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宣傳。所以佛教寺院和石窟中,雕刻或繪製的有關釋迦牟尼傳記的故事(簡稱佛傳故事)隨處可見。
  • 佛教:布施,讓人放下執念,獲得真正的喜樂
    有個農夫請一心禪師到家裡為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之後,農夫就問:「禪師啊,您看我妻子能從這場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一心禪師說:「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照遍,不只是你的妻子會得到永恆的利益,一切有情眾生都會從中受益。」
  • 很多人喜歡說也喜歡聽「真正的財富是內心的富足」
    大意是說錢財身外物,心裡面的富足感或滿足感才是更重要的,因為外面的財富不是『真正』的財富。其實我要大家以後的日子留意那些喜歡用『真正』兩個字來幫你重新定義原版解釋的人,因為如果你覺得那句話很有意思,其實你只是囫圇吞棗地相信了一些假邏輯。為何我會歸類這些話為假邏輯?
  • 全球新財富論壇開幕 純一法師開講佛法與新財富_大公網
    他在本次論壇專設的佛法「修福論壇」中以「佛法與新財富」為切入點,作了《心財富與新財富》的主旨演講,為與會大眾開示了佛教的「心」財富觀。著重從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修習來分析人天福報的修習,與新財富時代修習心靈財富的重要性、必要性與持久性,系統、理性與生動的開示了佛法的財富觀。
  • 迪士尼經典電影《阿拉丁》:究竟何為自由?
    迪斯尼的經典電影《阿拉丁》,展示了我們一個擁有著財富,權力和魔法的童話世界。電影中所展示的這些,都是為了提出一個普遍的問題——究竟何為自由?被生活困住的主人公們在《阿拉丁》故事的一開頭,男主角阿拉丁和茉莉公主,以相反的方式經歷著生活的壓迫。對他們兩人來說,生活就像是一座監獄。
  • 佛教告訴你,現實背後的真相
    在生活當中,人們也很難做到不去比較,對職業的分別、對職位的高低、對財富的多寡,都致使我們想獲取到更多。但努力過後我們也發現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現象,那就是富有家庭中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多數也都過著非常富有的生活;而貧苦出身的孩子,哪怕通過自己極大的努力,所獲得的財富與富人相比也只是杯水車薪。難道出身真的決定了未來嗎?
  • 佛教:佛前十種供品的寓意和果報,您不可不知
    說白了,無論供奉什麼物品或者多少香油錢,只是表達我們自己的一種心意,以及願意施捨的態度,這些東西佛像是根本不會享用的。這個我早些年還沒學佛的時候也一直都認為如此,後來才明白這只是「中國佛教」的規矩,和佛法並沒有什麼淵源——古印度的原始佛教中什麼都沒有燒香一說,都是供燈,這是傳入咱們中國以後才有的習慣。而且燒香也和佛菩薩的感應無關——那個是要靠心誠,比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自然見佛,而燒香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持戒的信念。
  • 佛教:業障現前,化「逆緣」為「順緣」的方法,王居士的故事
    改命就是化「逆緣」為「順緣」的過程。相信很多學佛同修會有這個體會,學佛後「逆緣」明顯增多,各種障礙層出不窮,從佛教的教義來講,這是冤親債主障礙你。當然也有好的一面,學佛後,業障提前現前,度過魔障的階段,以後學佛的道路就很順暢,最難的就是經歷「逆緣」的階段。佛在經典中告訴我們,要看一切人都是佛。
  • 《當幸福來敲門》—何為幸福?
    《當幸福來敲門》此劇為真實故事改編。男主威爾史密斯在當時美國經濟蕭條的時候,愁眉不展。他將所有的錢投資在了一個檢查骨密度的醫療器械上。可他不知道的是,這個器械在醫生看來,只是一個價格昂貴,只比一般產品好一點的「奢侈品」。
  • 釋迦牟尼第一句話「唯我獨尊」,其意何解?
    釋迦牟尼第一句話「唯我獨尊」,其意何解?1372年前,一本根據唐玄奘口述編成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佛陀釋迦牟尼剛剛誕生時便朝東西南北各行七步,回到原點後,右手擎天,嘴裡唱詠偈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