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為疫情禱告的時候,也收到很多基督徒家人的代禱請求。這次的病毒,並沒有像出埃及記裡記載的瘟疫那樣,越過神的百姓。即便我們很努力地禱告了,疫情也並沒有像期望的那樣迅速消退。
即便我們為那些被感染的家人很迫切地代禱了,但有些弟兄姐妹還是沒有康復。究竟是我們的禱告落空了,抑或是撒旦太厲害了?還是這一切都有神的許可?那我們的祈禱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我們還要堅持禱告嗎?
雖然有很多書籍文章來向我們介紹禱告,我們似乎仍然常常疑惑不解。
1,祈求
禱告是每個基督徒的必修課,有感恩的禱告、為他人代禱、認罪請求赦免的禱告,還有為某事向上帝祈求的禱告。感恩、代禱、認罪對我們而言都算是常規操作。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就是常常使我們困惑的祈求。如果上帝無所不知,我們何必多此一舉來祈求。再說也不是所有的祈求都會成就。
對於基督徒的這種疑問,現在比較流行的解釋是我們不能把禱告看作是與上帝的交易,這種模式是宗教而不是信仰。禱告是體會上帝的心意,願祂的旨意成就。禱告不是為了改變神,而是改變我們自己。只期待上帝成就我們的祈求,是自私的,人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就像耶穌的禱告說的:「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所以祈求無關乎成就與否,而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這種對禱告的理解,當然可以自圓其說,也被很多基督徒推崇。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否定這種解釋,但要全盤接受也是很難的。它完美地把禱告是否蒙應允,轉變為禱告是否使我們發生改變。
但,筆者比較質疑的是,除了耶穌,真的有人可以發出這種完全不在乎祈求是否被成就的禱告嗎?如果真的不看重上帝會否成就祈求,又何必祈求呢?這種很高尚的禱告,最大的危險在於,到底有沒有上帝,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祈禱變成了一種向內的默想治療。
2,宗教感
對於我自己而言,去祈禱,是因為我相信上帝會有所行動。當我祈求的時候,那真的是我無路可走的時候了。人並不是無所不能,我們常常需要依賴第三者的幫助。
這種對上帝的依賴,就是我們所說的宗教感,這種對上帝呼求的宗教感是真誠的,是不加掩飾的。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去道德化人類的這種宗教情感。當然我們不應該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但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這種宗教感是人類對自我能力和需要的外在投射,這種投射的結果就成為我們的上帝。所以他們認為一個成熟的人不再需要祈禱,而要相信自己,學會獨立解決困難。
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對的。我們把太多的願望投射在上帝身上,我們所信的對象其實變成了我們心目中的上帝,而不是那位真正的上帝。所以巴特發出呼喊「讓上帝成為上帝」吧。
但這並不能證明上帝是不存在的。而且,當我們發出祈求的時候,不意味著我們在推卸責任,我們也會有所行動。
常常有人說,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我們盡力,剩下的交給上帝。我認為這個邏輯並不適用於基督徒。這種說法讓我們把上帝當做我們的殺手鐧,當做最後的絕招。但實際上,我們應該知道,從一開始上帝就與我們同工,而不是祂一直袖手旁觀,只等到你走投無路向祂發出祈求祂才有所行動。我們祈求是我們本質的需要,是內在宗教感的驅使。
3,活的上帝
上帝從來不是旁觀者,祂會垂聽我們的禱告,也會有所回應,甚至會改變常規。舊約就全是由這種故事組成,上帝無非是要告訴我們,祂是滿有憐憫和無所不能的。祂不僅是以色列的神,也是我們的父。
那麼,我們的禱告模式就反映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有些人是操縱式的,單方面的指揮上帝。有些人是合約式的,合約的脆弱性在於對方是可以被替代的,一方毀約,合約就自動失效了。看上帝和以色列的關係,顯然不僅僅是一份合約的關係,否則早就放棄以色列人了。所以真正的愛情就超越了合約關係。
最後一種是團契式的,這種關係,最重要的不是利益,而是尊重與愛。尊重他就不會操縱他,愛他就不會見利忘義。而是願意為他付出,視其為不可替代的至寶。所以我們可以相信,團契式是上帝選擇與我們相處的關係。
4,求而不得
雖然耶穌說過:「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必成就」,然而現實是我們的禱告常常落空。傳統的教導是認為肯定是我們自身出了問題,耶穌的應許是真實的。
第一,求而不得,因為我們妄求。什麼叫妄求呢?生病求康復叫妄求嗎?出門求平安叫妄求嗎?妄求的界限是什麼呢?
第二,求而不得,因為禱告不夠恆切。同樣,到什麼程度才算有恆久,才算懇切?福音書裡,很多人看著也沒有很懇切,上帝也應允了啊。上帝是我們的父親,又不是一個慘無人道的暴君。
第三,求而不得,因為上帝給的才是最合適我們的。如果這樣的話,那真不必禱告了,反正也不會按我的心意。再說上帝給的也不一定是我想要的,總之我永遠只能選擇臣服於祂。
第四,求而不得,因為信心不夠。說真的,誰的信心可以移山呢?而且這種說法,也使得信心成了禱告蒙應允的決定因素,上帝的回應成了對信心的獎賞。實際上呢,有時候,沒什麼信心,上帝也應允了我們。
第五,求而不得,因為我們眼光狹隘。我們忽略了萬事互相效力,雖然上帝沒有應允我們所求,但放到整個教會,整個世界看,上帝做的是對的。但這樣的話,我們就成了一個個可有可無的可憐個體。
說心裡話,至今,也不明白為什麼上帝會應允一些人的祈求,而無視我們這另一些人的祈求。
5,生命在於經歷
我們被教導的標準答案就是,上帝會應允我們的祈求,只是這種結果往往不是我們自己想得到的。這聽上去就有自圓其說之嫌,對於絕望中的人,接受起來真是困難。
實際上,禱告應該說是一個詮釋世界的訓練,以信仰為生活找到意義。面對生命的唏噓,沒有一個答案能舒緩我們深層的疑惑和無奈。因為生命本是經歷,而不是解答。所以需要去經歷,我們會多一些感受、體會和毅力。
詩人大衛說:「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敵人就是死亡的威脅、痛苦的折磨和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但神已經為我們擺設了筵席,慶祝我們的得勝。死亡和痛苦可以煎熬我們,但不能把我們的生命全然奪去,因為永生來自上帝。
經歷過的人自然懂,卻不是我們三言兩語說得清的,信仰之美,在於真實的體會。
5,代禱
禱告是盼望事情成就,代禱也是的,我們不需要否定或掩飾自己的這種心態。
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待代禱的。對我而言,代禱有一種很強烈的同在感,每當為弟兄姐妹代禱的時候,感覺我們就在一起,一起來應對困難。這可能是心理作用,但更大的事實是上帝的靈將我們連接在一起。代禱,讓我們不那麼孤單。某種程度上,苦就被分擔了。
苦難的苦不僅是苦難本身,更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描述它,我們不願意面對它。
禱告就是嘗試去面對它,描述它,是一個說出來的行動。不在乎華麗的詞藻,而在乎聖靈。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會變得有勇氣去對抗生活中的苦與痛,而不是讓它們無休止地折磨我們。
說出自己的感受,說出不滿,說出擔憂。這會成為我們生活的動力。代禱,就是幫助受苦的弟兄姐妹衝破苦難對他們的控制,說出受苦者的感受。
6,小結
既然禱告不在乎我們說了什麼,那麼禱告就成為受苦者的一個可靠出路。禱告讓我們揭開苦難的面具,不讓它給我們帶來莫名的威嚇。禱告是一個媒介,讓我們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走在一起;禱告是一個力量,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一個非言語的世界來挑戰苦難。
所以,我們禱告,是因為相信上帝的臨在,因為上帝會聆聽我們說話,因為上帝有感受和憐憫。因為這些信念,即便我們處在最黑暗的人生路上,仍然可以堅持禱告。
參考書籍:
龔立人《眼淚並未擦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