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而不破 —— 中美博弈陷膠著
在歷史的長河裡,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往往是交替而生的兄弟。而近些年,逆全球化的趨勢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察覺和肯定。尤其是這場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深刻且顛覆性地改變了人類歷史的行走方向,讓逆全球化的步伐變得更加執拗。
作為一貫的超級大國和最有競爭潛力的崛起者,美國和中國的關係一直很微妙。而這種微妙,卻由於中國的蓬勃發展而變得愈加明朗。美國擔憂中國的快速成長,因為按照中國GDP現在的規模和增長速度,也許用不了十年,中國就會後來者居上,將昔日的霸主狠狠地踩在腳下。所以,近些年美國壓制中國的手段越來越明目張胆:它就是不想讓中國更強大起來。
於是我們看到,在逆全球化的歷史潮流裡,中美博弈在2020年變得更加膠著。受此影響,國內的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正如領導人所說,現在處於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結構變遷、「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經濟轉型疊加疫情突襲,作為經濟體運作的細胞,企業和個人不免受到較大的影響和衝擊。
個人命運與國運息息相關。人生百年,如果希望大半生順遂,最基本的前提條件便是國運的昌隆。中美博弈看似與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遠,但實際上,在這一歷史趨勢中,國家命運的走向卻又與每一個國民有著密切關聯。大到階層的變遷、社會財富的流動,小到普通人的資產配置,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哪一項不是受到國運的深刻影響?
然而目前中美博弈陷入膠著,勝負暫未能明朗。歸根結底,中美博弈的核心戰場還是聚焦於兩個領域,即製造業與高新技術。比較明確的是,同樣是實力強勁的兩個大國,中美在製造業和高新技術方面各有長處。在這場博弈中,誰的既有優勢保留的更多,短板補的更快,誰就會在這場博弈中佔據上風!
主戰場之一——製造業
中國是唯一一個擁有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也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的國家。這讓中國在製造業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讓我們有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底氣。
但同時也應看到,從GNP角度而言,中國並沒有取代美國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而經過近年美國對中國製造業的阻擊和這場疫情的打擊,中國的製造業是否元氣大傷還需要重新評估。況且,中國的很多企業勝在規模龐大。但真正有國際競爭力的偉大企業卻鳳毛麟角。創新乏力,缺少核心競爭力,成為中國製造業的尷尬所在。
所以,一大批擁有創新實力、核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偉大企業才是中國未來製造業的希望之光。19大報告提出:「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領導人也指出,中國將加大對製造業和金融的開放力度。同時以國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互促的新格局,對中國製造業而言也是全新的發展環境。
在這一背景下,製造業將獲得更多的流動性注入。而製造業產業鏈將會在加大吸收海外技術、海外資源的同時,圍繞國內需求強化布局,更加優化資源配置,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實現轉型和升級。
主戰場之二——高新技術
中國已經走到新一代科技創新的大門口,這一輪產業革命與技術創新很有可能圍繞著5G、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展開。如果沒有足夠的科技,尤其是尖端科技支撐,中國製造業就無法擺脫大而不強的的困境,僅靠產能堆砌出的規模優勢,早晚會被科技創新帶動的效能提升所超越和壓制。高新技術,既是中國未來增長的關鍵動力之一,也是進行大國競爭的底氣所在。
在高新技術領域,「新基建」成為人們較為關注的話題。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新基建對企業經營、商業模式、產業鏈布局等,都會產生一系列影響,包括一定會造成區域經濟的重新洗牌。對城市而言,它的要義在於搶抓機遇,哪些地區能抓住數字經濟的先機,就能換道超車。
而在資本市場上,科創板則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香餑餑。為解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難這一長期存在的痛點,科創板堅持以信息披露為中心,提高市場的包容性,允許紅籌企業、未盈利企業、設置差額表決權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一批批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藉助資本的力量發展壯大,為資本市場輸送了一批具有硬核科技、高成長性的企業,增強了資本市場對創業創新企業支持力度,有利於國家有關創新驅動和科技強國的戰略實現。
休戚與共—— 國運與普通人的資產配置
受中美國際貿易摩擦和外交關係等多因素影響,中國的資本市場受到的擾動不算小。不過,受中美博弈影響更為深刻的,是國內「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變遷。
從歷史經驗看,中國正在從傳統的「印鈔票的時代」向新興的「印股票的時代」轉換。
過去,中國因為存在巨大的人口紅利和較低的城鎮化水平,增長方式較為粗獷。企業融資以「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為主)為主,地方政府通過土地財政快速積累財富,迅速改變城市面貌、提升基礎設施。如今,人口紅利逐漸削減、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企業槓桿率高企等新形勢,決定了中國需要改變增長方式。
可以說,「印鈔票的時代」對應的是貨幣超發、槓桿率上升、土地財政依賴度提高、房價上漲、貧富差距加大。而「印股票的時代」希望對應的是貨幣增速被控制、房住不炒、土地財政依賴度下降、實體經濟復興。
資產配置之——樓市
美國的股市、中國的樓市、日本的債市號稱全球三大泡沫資產。儘管疫情來勢兇猛,對各行各業打擊慘重。可是,為了抗擊疫情影響,全球以美國為代表的大放水行動卻間接引發了美國股市的又一春和中國房地產的又一波水花。
中國的樓市畢竟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罕見長牛。然而,未來如果想達到前20年的增長趨勢,恐怕也是很難了。對於普通人而言,房子價格越來越高,隨著分母變大,它的投資回報率其實是在下降的。另一方面,現在比房地產更好的那些投資工具如今也更加豐富了。所以除去剛需人群,樓市並不是未來資產配置的最優選項。
此外,從居民資產配置來看,中國居民房地產配置在70%左右,美國居民在30%左右。既然投資樓市幾乎無利可圖,那麼未來降低房地產配置比例或許會成為一個趨勢。
在剛剛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國家仍然強調「房住不炒」。不過政策的施壓也並不意味著房價從此會一蹶不振。長期來看,房地產仍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更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所以,房價大幅下跌將和大幅上漲一樣,都是小概率事件。對於那些剛需而言,現在或許就是買房的較好時機。
資產配置之——股市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A股與全球資本市場的聯動性也在變得越來越大。國際關係中的「黑天鵝」事件對A股的擾動更加頻繁。北向資金一度成為A股投資者風向標。
2017年至今,A股結構性牛市的特徵也愈加明顯。受此趨勢影響,醫藥生物、電子、通訊、計算機等高科技行業代表新經濟動能的股票,估值水平在往上走的。代表居民消費升級的食品飲料板塊,總體估值水平也在往上走。而傳統經濟板塊的估值水平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現在還是處在相對較低的估值水平。這些變化跟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相關的。
現在股市裡面漲得好的股票往往都是跟中國經濟轉型相關的,而不是跟中國經濟周期相關。A股與中國經濟的周期性變化關聯度不大。實際上,這些年中國經濟的周期特徵越來越弱了,因為逆周期經濟政策強度比較大、調控頻率越來越高。
對於普通人而言,資產配置也面臨著結構調整的需要。既然房地產投資已經不能滿足高收益的目標,那麼適當提升金融類資產配置的比例則是較好的選擇。權益類資產是一個可以優先考慮的選擇。而對於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可以關注一些固定收益類的低風險產品,比如利率債、一些貨幣型產品、保本理財產品等。
總之,中美博弈將是一場艱難而意義非凡的博弈。希望我們普通人能從中主動獲益,而不是隨波逐流。
近期推薦
《八佰》定檔!影視股集體飆升,行業至暗時刻已過?
解惑科創板:成長性+賽道+空間=估值
炒股單純靠技術分析能夠賺錢嗎?
原油、白銀還是茅臺(600519),誰會成為下一個黃金?
點「在看」,股票會漲停;)
↓↓↓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海博財經檔案。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