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楊朝明提交了《關於設立中華母親節,大力弘揚母教文化的提案》。他建議,依託孟母教子故事,設立中華母親節,對正確引領女德、女教和家庭教育方向,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有重要意義。
關於設立「中華母親節」,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早在2004年,就有全國政協委員提交相關提案,2007年還成立了民間的母親節促進會,並確定以孟子生日定為「中國母親節」,即每年農曆四月初二,以突出中華賢母的形象。有意思的是,當時《國際先驅導報》還就「是否有必要設立中華母親節」進行了聯合調查,其中有66.52%的人認為「很有必要」。而13年後的今天,則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這恰恰反映出社會的進步。
我們現在已經接受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母親節活動的意義是喚醒對母親的崇敬之意、生育之恩、養育之恩、教育之恩。而同樣起源於美國的父親節,其意義在於讓子女們記住父親的辛勞,總之都是子女對父母勞動付出的尊重,而不是讓母親付出越多越好。
中華文化的特點是兼收並蓄、融會貫通的,在接受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會慢慢融進中國特色,並非因為其來自西方,我們就會被「西化」,也並非事事都打上中華標籤就是文化自信,這反而是不自信的表現。
所以,更多反對的聲音認為,表面上看,這個節日是在感激和歌頌母親的付出,但實際上還是在強化女性在家庭養育方面的責任,要求她們以無私的姿態實踐母職,以確保孩子的健康成長,換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要不何以專門把女德、女教提出來呢?德就是德,教就是教,何以非得在前面加一個「女」字?事實上,現在家庭教育中,女性已經是過度付出了,真要把她們累死嗎?
家庭教育的真諦,在於父母負起各自不同的責任,讓孩子在責任的互補中獲得更健康的人格和體格,這道理並不難懂。一個男人在家庭中不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可以對他進行教育,嚴重了甚至會受到社會的譴責,甚至可以和他離婚,剝奪其撫養權,辦法有多種,而不是男人不幹,就讓女人多幹。
近年來,社會上的所謂女德班,越來越像過街老鼠,很多女德班的經營者,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目的不純,這個時候,重提設立中華母親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除了因為某些原因為某地旅遊背書,為女德班背書外,實在讓人想不出別的理由。
「孟母三遷」,是因為居住之所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孟母認為不適合孟子學習仁政,也就是說沒有前途,於是最終落腳在學宮之旁。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買了個知名的學區房,讓孩子上「雙一流大學」的機會多一些。所以,中華母親節的倡導者們,如果真正為孩子們的教育著想,為女性著想,不妨多去推動改善女性的具體處境,提高女性的生育福利,促進就業的性別平等,多做些均衡教育資源的工作,讓普通的媽媽們,不再為學區房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