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割據,各個國家為了掠奪土地,戰爭不斷的時期。有人曾經統計過《春秋》中的記載,得出一個駭人聽聞的數據,在242年之間,就發生了300多次戰爭,平均這些諸侯國一年得幹一仗。
在這種戰爭肆虐的情況下,有兩個學派,對當官這件事一點興趣也不感,這兩個學派就是道家和墨家。
01淡泊名利的道家
道家著名的代表之一莊子,就被當時一個強大的諸侯親自招攬,想要讓莊子做他國家的總理,莊子卻不領情,直接戳破了官場的利益糾葛,表示不願意跟他同流合汙。
人都有趨利的本能,哪怕是蠅頭小利都會爭得頭破血流,卻很少有人考慮得到這些利益所需要承擔的後果,而莊子這個道家的思想的傳承者卻深刻明白這個道理,不願踏入利益糾葛之中,道家通過觀察世界的原始現象,比如水流、人體、冷熱交替,樹木繁殖等日常現象,從自然中感悟出一些很樸實的道理。
02清流墨家
那墨家又是什麼情況呢?墨家當時的弟子,雖然在各個國家做官,但是在墨家看來,做官只是宣揚自己學派理念的一種手段,他們不是為了強大某個諸侯國,他們的目的是為了世界和平,和百姓的幸福。
因為按照當時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家弟子,必須推行墨家的思想,要是不能夠推行墨家的思想的話,寧可不做官也罷。而且,做官得到的錢財,要統一上交總部,由墨家總部統一支配。用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墨家就是個外包公司,這些墨家弟子雖然分到各國做官,實際上都是在為墨家這個大公司做事。
這兩家,做事的風格雖然不一樣,但是結果卻相同,一個是我不當官也不給你做事。另一個是我給你當官,但是我還是自幹自己的,也不給你辦事。
那到底這兩家人在想啥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那我們就要看看,這兩個學派的創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03道家的起源與發展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是一個很佔人便宜的名字,這個老子,在年輕的時候呢?也做過官,而且這個官還不是向孔子,李悝他們一樣是諸侯國,諸侯手下的官員,而是周天子手下做圖書館管理員,在這裡老子時常翻閱圖書,看遍了當時皇室所有的藏書,也逐漸懂得了天下的大勢,同時也明白了人的弱小。
於是有了那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感慨,在天地的眼裡,人其實就和萬物一樣,只是草扎的狗,很脆弱罷了。此時的老子想起了早些年間,他的老師給他講過的東西。
老子早年間師從一位對許多問題都有奇特而獨到見解的老師,這個老師對老子的教導都要老子自己去體悟。同時還教會了老子很多道理,他告訴老子,人在經過故鄉時要下車,表示不忘故舊根本;在高大的樹旁經過要彎腰傴背,以示其對長輩的尊敬。
有一天,老子的老師生病了,老子去看望他,老師張開口問老子:「你看,我還有牙齒嗎?」老子看了下說:「沒有了!」老師吐著舌頭問:「那麼,還有舌頭嗎?」老子說:「有,舌頭還在!」於是他的老師問他:「你懂得我的意思嗎?」
老子說:「懂了,就是說,堅硬的已經掉了,柔軟的還在。」他老師非常高興地說:「好,好!是這個意思。」於是,老子在老師的啟發下,提出了「柔弱勝剛強」的思想。
所以老子即使在不可阻擋的大勢面前,也展現出了柔弱的姿態,他沒有像儒家和法家一樣,去改變這個天地,而是在亂世之中隨遇而安,安貧樂道,以求一方淨土生存,直到戰亂頻繁,當時的中國再無一處淨土之後,老子騎著他的青牛從函谷關離去,只留下了《道德經》和他讓後世遐想的傳說。
老子人離開之後,道家的思想卻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被後人繼承。比如說莊子,在道家的經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說當時的莊子正在四處旅遊,正開著車呢,開著開著,忽然間在車前發現一個骷髏,擋在了路上。
要是普通人遇到這種情況,估計早就躲得遠遠的的了,就是不害怕也覺得晦氣,但是莊子可不是普通人啊,他沒有害怕,而是下了車,拿著手裡的鞭子戳了戳骷髏,然後問道:
「先生您是不明白事兒還貪生怕死,結果沒逃了死了?還是你遇上了亡國的大事,跑也跑不了死的?還是做了壞事,擔心給家裡人丟臉,羞死的?你說嘛,你到底咋死的嘛」?
就這樣莊子這個神經病對著個不會說話的骷髏,來了個靈魂六連問。這也就是骷髏了,這但凡要是個全屍,估計聽了莊子話都能給氣活了。而莊子問完呢,看見這個骷髏沒有回覆,就枕著這個骷髏,躺倒就睡。
睡著了還琢磨,夢到骷髏跟他說:「你之前說的話我都聽見了。看你所說的那些話,全屬於活人的拖累,人死了就沒有這些拖累了。我給你講講人活著不懂的道理吧。」
莊子說:「好吧。」
骷髏說:「人一旦死了,是沒人管的,官吏也不能盤剝你,不用忙忙叨叨刨食種地,想飄哪就飄哪,可快樂了,給我啥官兒我都不換。」
莊子不信啊,說:「那我要是給你原地復活呢?」骷髏琢磨了一下,然後回復莊子說:「你是不是傻,我都說了給大官都不換了,不活不活,你就讓我死透了得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人人渴望建功立業的時代,在其他百家諸子,為自己的理念、抱負、利益四處奔波遊走的時代,在人人為了生存而在戰爭中垂死掙扎的時代,道家的人們不得不說是這個時代的一朵奇葩。
他們看透了人間的利益,官場的爾虞我詐,他們明白自己的弱小,明白自己對這個時代的微不足道,也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所以他們更能發現生活中的快樂,路途中調戲下骷髏,看水時詢問魚兒「你幸福嗎?」(子非魚),才能夠在這片大地上詩意地棲居。
講完了追求快樂逍遙的道家,再來看看墨家又是如何呢?這一切還得從墨子的出身說起。
04墨家起源與發展
了解一些諸子百家的人可能都知道,老子也好,孔子也好,或者是其他各家學派的創始人也好,都有同一個身份,那就是貴族身份。
而貴族身份也保證了一點,就是能夠吃飽飯和接受教育,所謂吃飽了你才能胡思亂想啊。而接受了教育你才能想的更深,而不是下一頓吃啥好。
所以儒家也好,法家也好,他們的理念都或多或少在維護著階級和貴族的地位,但是墨子卻和這些人不一樣,墨子出身於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少年時墨子做過牧童,學過木工。同時家族曾經的輝煌,也給墨子留下了當時下層階級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就是知識,也正是知識給了墨子思考的能力。
正逢戰亂時期,最受苦的就應當是在戰爭中掙扎的百姓,墨子也是深受其害,但看過了生死,也見過奇蹟,墨子於是明白了人民群眾是有力量的。雖然一個人不能做出什麼事情,但是一群人就能夠推平一個國家。
於是墨子開始廣收門徒,從基層做起,向農民向工人宣揚自己的反戰思想,要求每個人都互相愛護,不引發戰爭,而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也早已厭惡戰爭,於是迅速擁戴墨子,形成了當時能夠與流傳已久的儒家抗衡的墨家學派。
在當時就有了「非儒即墨」的名聲,就是說當時人們說到學派思想,想到的不是儒家就是墨家,這兩個學派在當時可以說是深入人心。
光有理念是不夠的,墨子還非常聰明,很早就開始利用物理學去探索這個世界,在那個百姓崇信鬼神的年代,墨子卻根據自己的知識,提出了宇宙,時空等超前的觀念,可以說墨子對世界的看法已經不亞於我們一些現代人的觀念了,因此,墨家繁衍出很多超前的技術,最重要的體現就是打仗經常贏。
有一次,楚國的科學家公輸班幫助強大的楚國建造了雲梯準備攻打當時弱小的宋國。墨子聽說了這件事情,立馬從當時所在的齊國出發,去往楚國打算勸楚國的君主放棄戰爭,當時的條件也不像我們現在一樣有高鐵,有飛機,實在不行還有電話,但是就在這種啥都沒有的情況下,墨子一個人歷經十天,徒步走了一千多裡地。
墨子到楚國的時候已經是不成人樣了,衣衫襤褸,腳下的鞋也磨破了,只是拿布裹著腳,但就是這樣還是不敢休息,怕楚國和宋國打了起來,急忙趕到楚國的皇宮見公輸班和楚王,打算阻止楚王攻打宋國。
墨子先與公輸班講道理,勸服了公輸班,但是公輸班只是個科學家啊,他只負責生產雲梯,但是怎麼用雲梯卻不歸他管的啊,這事需要楚王做決定啊,就像超市雖然賣菜刀,但是刀到了別人手裡,是砍人還是切菜就管不上了。
於是墨子找到楚王去講道理,讓他放棄戰爭,楚王不聽。墨子覺得講道理沒用,於是墨子就讓公輸班作為攻城,自己作為防守方,做了一個小型的戰爭模擬,演示戰爭。公輸班用九種方式攻城,都被墨子瓦解了,公輸班用完全部攻城機械,而墨子的守城器械卻乃有餘。
墨子就用這種實際的演練方式告訴楚王戰爭的不可行,讓他放棄戰爭,而且還和楚王說,就是殺了自己也沒用,一個墨子倒下去,還有千千萬萬個墨家的弟子拿著自己製造的守城器械,幫助宋國守城。
這樣,楚王才被迫放棄掠奪宋的企圖。可以想像,楚國如果攻打宋的話,宋可能會遭受滅國之災,生靈塗炭。但墨子卻不畏生死以一己之力,秉持自己心中的正義,去幫助弱小反抗強大的楚國。
到了秦朝統一時期,墨家這個獨立於國家之外的團體,已經不被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畢竟誰也不想國家內出現一群不聽自己指揮,只聽墨家首領話的人,於是墨家漸漸的走向衰落,而到了漢朝之後,墨家已經不再出現,只剩下一些遊俠,秉持著墨家當初的理念,鋤強扶弱遊走在大地之上。
到了後來,就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心裡都有的俠客夢想,唐朝的李白,近代武俠評書的昌盛,以及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就是墨家曾經存在,最好的證明。
05總結
道家看到了自身面對這個時代的弱小,自己一個人很難改變這個時代,所以他們在做了自己的努力之後,選擇了無為。
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在做完自己所能夠做到的最好之後,不再強求,不再畫蛇添足,就像《老子》中的那句話一樣,功成、名遂、身退。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後,依舊還能夠不忘初心,放棄名利的誘惑,全身而退。
墨家在這個亂世中卻理解了生命的強大,所以他們奉獻出自己,奔走於危險之間,墨子之徒百八十人皆可使之赴湯蹈火。有人可能會問,難道他們就不怕丟掉性命嗎?怕啊,畢竟螻蟻尚且偷生,更何況是人呢?但是這些墨家的人更明白,每一段成功,都有必要的代價,自己的生命,不過是這一次努力,少許的代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