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棟 文/圖
早春二月的台州古城臨海,清風拂面而過,已經有了點黏黏的感覺。
一大早,住在椒江的詹阿姨開著車,跑了50多公裡路,在臨海紫陽街買了20個剛出爐的海苔餅。家裡90歲的老父親是臨海人,牙口不好,吃東西挑剔,唯獨對老家的海苔餅情有獨鍾。
吃了幾十年的特色糕餅,就跟長在魂靈裡的鄉愁一樣,時不時讓人魂牽夢繞。為了滿足老人這一口心頭好,孝順的女兒經常不惜來回奔波百裡,跑到臨海來買最新鮮的海苔餅。
最愛的,是紫陽九九海苔餅店。
受疫情影響,這家店已經一個月沒開門做生意了。詹阿姨有些心急,若不滿足父親這點小小的口欲,她便覺得自己有些不孝了。
最近有人告訴她,九九餅店開門了。詹女士衝出門,發動車,一腳油門趕了過來。
還未走近店門,詹女士就聞到了那股久違的味道。
熟悉的海苔味,夾雜著老街的古樸氣息,氤氳散開。
於是,所有古城人心裡就有底了:睡了個懶覺的城市,終於醒了過來。
三代相傳海苔餅,是臨海古城的味道
臨海紫陽街全長只有1080米,卻如海納百川般,將台州當地的精髓和特色都揉在了裡面。無論是民間藝術家張秀娟的剪紙,還是蔡永利家百年歷史的木桿秤,抑或是出了台州就難覓其蹤的蛋清羊尾,都霸道且無可替代地盤踞其間。
管鴻偉的海苔餅店在這裡開了數十年。父親管子欲早在1943年就師從臨海名店「同受和」茶食店,學得一手製作小點心的好手藝。新中國以後,管子欲進入臨海食品廠做了一名主管。
受父親影響,管鴻偉自小也進入食品廠裡做學徒,無論是揉面配料的手感,還是包餡烘烤的技巧,都印在了骨子裡。
上世紀90年代初,食品廠改制解體,管鴻偉出來單幹,創辦了屬於自己的海苔餅小店,靠著獨門的手藝營生。「很多同事也是那時出來自立門戶,一時間城裡糕餅店眾多,有賣蛋糕的,有做綠豆餅的,還有捏馬蹄酥的……」糕餅店百花齊放,「花期」也不盡相同,在不斷競爭和時代淘洗中,這些糕餅店所剩無幾。
管鴻偉鑽研的方向是海苔餅,這是一款相對小眾的糕餅,餡料取材海苔,來自海洋,自帶一股海水和鹽津的味道,別具一格卻又不是那麼容易駕馭,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喜愛海味。
「中間有過很多次的改良和嘗試,也經歷過很多幾近倒閉的壓力,但我都堅持下來了。」憑著不斷摸索,管鴻偉的海苔餡料調得恰到好處,老少鹹宜,最終定格成了老百姓魂牽夢繞的獨特味道。
這小小一隻餅,承載了臨海人太多的夢
匍匐著晨露的青石磚塊還沒來得及幹透,凹凸有致的深色木板門已經被管鴻偉推開了,伴隨著悠揚的一聲「嘎吱」聲,九九海苔餅店的一天開始了。
海苔餅麵皮的酥脆,秘密在於每塊皮都經過管鴻偉的手揉。軟硬適中的粉團壓平,再在上面加上一層油酥,然後反覆摺疊反覆揉搓,最終形成了一層一層的層次感,油酥裡的油在期間膨脹,使得表皮又酥又脆。
海苔餅餡裡的香糯,得益於管鴻偉精準的配料。海苔裡加入香油和各種果仁,反覆揉搓和拍打,最終形成有韌勁的餡料。「我嘗試過不加糖和原味海苔餅,也試過配肉做成鹹味的,但都不盡如人意,唯獨自帶微鹹的海苔配上準確比例的白糖,鹹甜可口,口感最佳。」管鴻偉摸索多年得出的獨門經驗,都是海苔餅引人入勝的秘訣。
等一個已經揉酥了的粉餅嵌進了一塊肥嘟嘟的海苔餡後,壓成扁圓的形狀,上面用磨具印上花紋,再刷上一層雞蛋液,撒一層白芝麻,放進預熱好的烤箱裡,烤上18分鐘左右,就能出爐了。
店門外的路人早已被這香氣牽住了鼻子,在門口排起了長隊,管鴻偉熟練地用包裝紙將海苔餅以5個一組包起來,一氣呵成,只需三秒鐘,就能包好一筒。
管鴻偉的妻子和兒子也都在店裡幫忙,不過關鍵環節,管鴻偉都要親自把關和操作。「幾十年專心做一款糕點,千萬隻餅做下來,才會有那種恰到好處的精準,除了技巧,更多的是積累和感覺。」
毫不誇張地說,很多人都是吃著管鴻偉的海苔餅長大和變老的,海苔餅的味道融在生活的點滴裡,悄無聲息,卻時有癮頭。
「吃著海苔餅,品味溢滿嘴裡的香氣,腦海裡不經意閃過過去的某個片段,讓人味蕾和精神上都獲得極大的滿足,意猶未盡。」
驅車百裡買餅的詹阿姨,雖然不清楚九旬的父親在吃餅的時候都在想些什麼,但從他滿是皺紋的臉上蕩漾開的喜悅神色可以猜到,老人此刻是滿足的。
一樣的海苔餅,咀嚼出的卻是不一樣的回憶。
恢復營業首日才賣出8個餅,卻叫醒了「睡過頭」的古城
數十載裡,九九海苔餅店沒有停歇過,一年裡,只有大年初一上午歇業半天,平時海苔的香味從早晨7點一直飄到晚上9點。而今年的春節是個例外。
因為疫情影響,整座城市被按下了「暫停鍵」,管鴻偉家的海苔餅也暫停營業,海苔的香味斷了一個月,古城在靜謐中「沉睡」。
「因為我們是當地唯一一家獲評『名特優』的食品店,而且因為產業的特殊性,政府允許我們在大年初七以後,在做好防疫工作、滿足相關手續和檢查的情況下,酌情恢復營業。」管鴻偉反覆斟酌,最終沒有急著走出「復工」第一步。
「畢竟當時疫情還比較嚴峻,大家還是呆在家裡安全,如果因為我的海苔餅誘他們出來,結果出了事,那我豈不是罪過大了?」在管鴻偉看來,這些「擁護」他的老客戶們,不單是生意上的關係,更像是老朋友和親人,他也要去呵護,替他們著想。
一直到2月19日,台州當地的疫情已經比較穩定,新增病例也沒有了,管鴻偉才試著打開店門。結果第一天的生意讓他灰心,上午才賣出4個,下午也只賣出了4個,全天總共賣了8個,這創了他們店單日營業額最低的紀錄。「放在以前,平均每天幾千個餅都能賣掉的,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上萬個餅。」
但管鴻偉沒有想到,他店裡重新飄出的海苔香味,卻是給這座城市的甦醒點亮了一盞燈。
接下來的幾天裡,一張張久違的熟悉面孔又出現在了店門口,雖然戴著口罩,但是管鴻偉一眼都認了出來。
「老管,盼你家的餅盼了很久呢!」
「怎麼樣,老李,家人都還健康吧?」管鴻偉關切著。
隔著口罩的寒暄和問候,一點都不生分,依然親切如常。
特殊時期,管鴻偉每天營業前都會多花半小時把店裡的消毒防疫工作做做好。隨著一天天生意的好轉,客流增多,管鴻偉也會不斷提醒排隊的顧客:「間距分開點,不要人擠人,安全第一。」
他甚至會說服住得近的客戶:「現在人有點多,我來不及做,請您下午再來。」
事實上,日產萬餅都難不倒他,怎麼會來不及做呢,這只是管鴻偉配合防疫需要,有意控制出餅的節奏罷了。
咳,這個「滑頭」的老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