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因三聚氰胺而出現的「大頭娃娃」事件,再一次走進公眾視野,這一次不只是食品安全問題那麼簡單。
湖南郴州市永興縣多名患者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身體出現多處不適症狀:溼疹、體重嚴重下降、頭骨畸形酷似「大頭娃娃」、不停拍頭。三歲多的孩子,發育狀況和人家兩歲的差不多。
經醫生檢查,這些孩子被確診為「佝僂病」,這是一種慢性骨骼病變,嬰幼兒患者大多因缺乏維生素d而導致。
患病的這些孩子都是乳糖不耐受,不能喝市面上常見的奶粉,醫生建議家長購買胺基酸奶粉。碰巧的是,這些家長們到了同一家母嬰連鎖店,都被導購推銷了同一款名為「倍氨敏」的「特醫奶粉」。
這款無乳糖深度水解蛋白二合一配方粉壓根就不是什麼奶粉,只是一種蛋白固體飲料,裡面的蛋白質和營養成分根本不能滿足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需求,連假奶粉都算不上。
可是無論從包裝還是從文字說明上,「倍氨敏」無一不是打配方奶粉的擦邊球,沒點常識的人真分辨不出來。受害家長說,當時對固體飲料表示過質疑,但是導購說這是牛奶的另一個簡稱。把這種固態飲料賣給乳糖不耐的嬰兒,已經不是賺黑心錢的問題,而是徹徹底底的謀財害命。
市面上一罐容量在八九百克的普通奶粉價格也就三四百元,這款僅重400克的倍氨敏,一罐需要近三百塊錢。有的家長一個月工資才兩千多,每個月給孩子買這個奶粉就花了三千多。
但是悲哀的是,花了這麼多錢,本想給孩子一個高品質的食物營養供給,沒想到全部變成了交智商稅。
商家黑心為了賺錢,故意誤導孩子的父母們,固然可惡。可是這些做父母的人,進店購物難道不隨身帶點知識嗎?怎麼人家隨便一忽悠就信了呢?
我們今天如何做父母?這是一個值得讓人深思的話題。
我認為時代高速發展,社會的急劇變化,給我們今天的父母拋出了更高要求,這個時代做父母不能因循守舊了。我們不能像上一代人那樣,跟父輩們學育兒,跟左鄰右舍學養娃,別人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
「我們知道,辦任何事都需要資質,比如會計要考會計證,開車要考駕駛證。律師要考律師證,唯獨當爸爸媽媽不需要考試以獲得一個證書,證明有教育孩子的資質,通常爸爸媽媽認為我生了你,我就有權利來教育你,但實際上這比無證駕車性質嚴重多了。」
今天的父母在孕育孩子前,必須做好三方面的功課,才能算一個合格的父母,才能養育出健康快樂聰明的孩子。而這個功課怎麼做?
沒有捷徑,就是學習。學習什麼?我認為一個合格的父母至少要懂三方面的知識,才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做到了科學養育。」這三方面分別是身、心、腦三方面的育兒知識。
01科學育兒第一關,懂營養學才能養出體格強健的孩子
民以食為天。養兒育女最基本的就是用食物把孩子餵養長大。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要吃喝拉撒。幼兒階段吃母乳,等到漸漸長大添加輔食,再後來可以獨立咀嚼吃飯,父母要為孩子平衡膳食。
父母不需要把自己打造成營養師,至少要懂一些營養學的常識。在吃飯這件事上,中國人一直很講究,我們有做藥膳的傳統,就是源於對食物成分和性質的了解而善加利用。
中國人講究藥食同源,吃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正所謂病從口入,吃對了不生病。北京安貞醫院的夏萌醫師寫過《你是你吃出來的》一書,書中分析了大量病例,都是因為飲食不合理而導致身體生病。夏萌醫生用營養學的知識幫這些病患調理身體,沒有用藥,僅僅是變換飲食結構,就讓他們恢復了健康。
由此可見,給孩子吃什麼,如何吃,這真是需要學習的一門學問。如果父母有營養學的意識,吃食物看成分,即便是在超市採購,也能避開空營養的坑。有很多兒童零食有反式脂肪酸,如果知道危害,就不會再給孩子購買。
很多食物宣傳廣告,就喜歡利用一些專業名詞搞權威宣傳,利用陌生化的說法把自己包裝成高大上的產品,讓公眾掉坑。
如果父母能在看廣告的時候,腦子裡多問一個為什麼?或者順手拿出手機查一查資料,很多錯誤就可以避免了。
02科學育兒第二關,懂心理學才能養出心靈陽光健康的孩子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美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
這就是人們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父母為了更好養育孩子,主動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非常有必要。經常在社會新聞上看到有年幼的孩子跳樓自殺的報導,鮮花一樣的生命隕落,讓人十分痛心。這些孩子無一例外,都是缺乏「心理營養」。
人要健康活下去,不僅僅需要食物,還需要情感慰藉。
什麼是心理營養?親子教育專家林文採博士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就叫《心理營養》。她認為孩子幼年的心靈如果缺乏「心理營養」,這種缺失將會導致孩子一生處於愛的饑渴當中,即便是到了成年,也會問題不斷。
她提出五大心理營養元素分別是:
無條件的接納;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安全感;讚美、肯定、認同;學習、認知、模範;
懂得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才能更好引導孩子探索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父母都想好好愛自己的孩子,懂得是愛的前提。
父母跟孩子之間的親子衝突,多半都是源於父母對孩子的誤會。因為不懂孩子的心理,才會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測孩子,或者把自己的恐懼擔心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的心靈創傷。
不懂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就會發生父母用教育的名義傷害孩子的事件。
03科學育兒第三關,懂大腦科學才能養出愛求知學習的孩子
如果父母懂得如何餵養和教育,可以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但是這還不夠,因為孩子還面臨一個重大課題是學習。從開始牙牙學語開始,一直到完成大學教育,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腦是孩子的學習利器。
父母要懂得大腦科學知識,才能更好幫助孩子學習。現在社會上很多教育機構針對父母的焦慮無知,搞潛能開發和右腦開發等課程,如果父母懂得大腦的潛能開發原理,一定不會再被拉去交智商稅,還要綁架孩子吃苦受罪。
沒有父母不期待自己的孩子擁有聰明發達的大腦,但是極少有父母知道如何正確獲得這樣的大腦。臺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腦科專家洪蘭撰文說:
父母根本不需要特別開發孩子的智力,只要給他正常的家庭環境,他的腦就可以發育的很好,而且父母不要對孩子限制太多,不要給孩子設立太多的規矩和目標,要讓孩子任意去探索。童年時越愛探索的孩子長大後越聰明。因為他到處跑,到處玩的經驗,促進了大腦神經元的連接,而我們現在對智慧的新定義是神經連接的密度。
除此之外,她還撰寫了大量的教育短文,用科學實驗數據來提醒家長,中國人過去「業精於勤荒於嬉」的觀念要改一改,因為背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21世紀的資源是腦力資源,而不是自然資源,21世紀的競爭在創造力,而不在記憶力。
洪蘭老師說:「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補習班或才藝班,她的大腦也會健全地發展。」
寫完以上三點,我知道肯定有人說,遠遠不夠——不信你們翻翻朋友圈,看看那些家長為了養娃,都學會什麼五花八門的絕技。我們這個時代做合格父母很累,真的很累。
關於這一點,華大基因CEO尹燁說:「從遺傳學上講,當你的後代越少,你要投入的精力越大。你必須要保證他成功。比如你看信天翁,它一次就生一個蛋,這個孩子必須要成功,要不然我基因就斷了。魚就不想這個問題,魚一次幾百萬幾千萬個卵都可以,它死95%還有5%……」
現在無論是獨生子女家庭,還是多子女家庭,父母都擔負著養育的重擔。這個時代的孩子也很不容易,雞蛋都在一個籃子裡,希望都寄托在一個人身上,還要避開很多生長陷阱。希望父母們多學習,為孩子多建築一道防護網,護佑孩子健康長大。
《不管教的勇氣》:岸見一郎告誡家長們,養育孩子不該做的N件事
這個時代最可怕的父母,莫過於相信努力就可以成功的虎爸虎媽
心理學專家林紫: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父母育兒必知的10個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