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國外企業壟斷,國產大矽片企業重慶超矽投產之路;華為和南郵...

2020-12-16 全球起重機械網

   1、【芯裡程】打破國外企業壟斷,國產大矽片企業重慶超矽投產之路

  2、重慶上半年集成電路產值超120億元,已成SK海力士全球海外最大封測基地

  3、華為、南郵產教合作更進一步,共建華為ICT學院

  4、年產碳化矽襯底12萬片,天科合達第三代半導體項目開工

  5、總投資約5億元,杭州至芯紫外晶片項目預計半年內產出首枚晶片

  6、臻驅科技完成1.5億元B輪融資,用於車規級功率模塊量產等

  7、2020年度二十個重大科學問題發布,這三大問題圍繞集成電路

  1、【芯裡程】打破國外企業壟斷,國產大矽片企業重慶超矽投產之路

  集微網消息,半導體矽片是我國半導體產業鏈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最大的環節之一,此外,大矽片供應集中度極高,主要由Shin-Etsu、SUMCO、環球晶圓等供應,本土化推進意義重大。

  為改變我國大矽片依賴進口的形勢,我國正積極邁向8英寸與12英寸矽片生產,多個項目正在啟動中。

  華西證券的研報顯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國內大矽片項目總投資額達到1349億元,目標產能合計642萬片/月,這個數字已經是2018年全球12英寸矽片月需求量。

  目前在國內積極規劃大矽片生產的企業主要有Ferrotec(中國)、超矽半導體、合晶科技,以及金瑞泓、超矽、奕斯偉、上海新昇等。

  其中,超矽半導體在重慶、成都、上海均有項目布局。重慶超矽成功生產出國內第一根450毫米晶體。

  據重慶超矽半導體有限公司官網顯示,公司於2014年6月在重慶兩江新區註冊成立,擁有400畝土地,其中一期建築約130,000平方米,設計產能為50萬片/月。

  重慶超矽是由國資控股的混合所有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股東有重慶兩江集團、國家開發基金、上海超矽等。

  2016年,十一科技官網消息顯示,重慶超矽項目預計總投資50億元人民幣,共分三期建成。其中,一期建設從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計劃投資約23.4億,一期項目建成後,實現15萬片/月的產能;二期建設從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計劃投資20億元,擴充產能至30萬片/月;三期建設從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投資6.6億元,使產能進一步擴充,並開始高端矽片的生產,達到50萬片/月的產能。項目建成達產後,將年產600萬片200mm及以上尺寸IC線矽片,實現產值約30億元人民幣。

  2014年5月,重慶超矽投資建設的「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用300mm(含200mm)單晶矽晶體生長與拋光矽片及延伸產品」項目正式開工。

  2015年6月,重慶超矽土建工程完工。據當時兩江新區官網報導,重慶超矽半導體項目投資15億元,達產後將實現8英寸矽片年產600萬片、12英寸矽片年產60萬片的產能。

  2016年4月,該項目一期投入試生產;5月第一根IC級8英寸單晶矽棒成功拉出;9月第一根IC級12英寸單晶矽棒成功拉出。10月28日,項目第一批IC級單晶矽順利下線。

  據當時人民網報導,重慶超矽項目總投資50億元,分三期建設,此次建成投產的一期項目,年產180萬片矽片,將打破國外企業對大尺寸IC級矽片市場的壟斷。

  2017年1月20日,重慶超矽第一批200mm矽片產品出廠發貨。

  2018年2月9日,重慶兩江新區報導,重慶超矽半導體有限公司依靠自製設備和自己的技術力量,成功生產出國內第一根450毫米晶體,並獲得了國際一流公司TSMC、UMC、Global Foundry、Toshiba、NXP等頂尖公司的審核、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5月9日,太極實業發布關於子公司十一科技涉及重大訴訟的公告。公告顯示,太極實業子公司十一科技因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起訴重慶超矽半導體有限公司(「重慶超矽」),要求其支付欠付的工程款及資金利息。

  在籤訂合同後,十一科技於2015 年 9 月 14 日進場施工,並於2016 年 10 月 28 日將全部機電工程施工完畢後移交給了重慶超矽。

  換言之,直到2019年,重慶超矽一期項目工程款仍未結清。

  在2020年6月重慶印發的《重慶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則再一次提及了該項目。

  這份通知中提出,壯大「芯屏器核網」產業集群,推動SK海力士二期、矽磐微電子基板級扇出封裝、奧特斯高密度封裝載板、重慶超矽集成電路用大尺寸矽片等項目擴產上量。

  截止目前,沒有太多的有關重慶超矽項目產能爬坡或量產的消息。

  2、重慶上半年集成電路產值超120億元,已成SK海力士全球海外最大封測基地

  集微網消息,近日,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園(簡稱「西永微電園」)發布了1-7月的數據,其中,園區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產值96.08億元,同比增長37.63%。

  西永微電園是重慶集成電路的高地,目前已擁有SK海力士、華潤微電子、中國電科、西南集成等一批集成電路企業。

  據重慶日報報導,重慶SK海力士項目二期投用後,重慶已成為SK海力士在全球海外最大的封裝測試基地;園區另一家集成電路企業華潤微電子,上半年該企業產值同比增長24.5%。

  據介紹,重慶是我國集成電路版圖上西部地區最為重要的城市之一,已陸續出臺《重慶市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支持政策》、《重慶市集成電路技術創新實施方案》、《重慶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等政策。

  今年上半年,重慶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產值121.2億元,同比增長34.1%;軟體產業實現銷售額885億元,同比增長11.9%。在此拉動下,上半年,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

  此外,重慶市經信委電子處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重慶將進一步發揮強項,以功率半導體晶片為重點,在集成電路產業上做出特色。重慶將在現有產品基礎上,重點發展用於新能源汽車等交通行業和智能功耗控制等領域的高端功率半導體晶片。

  3、華為、南郵產教合作更進一步,共建華為ICT學院

  集微網消息(文/小如)8月15日,華為與南京郵電大學舉行產教合作籤約揭牌儀式,共建「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簡稱:華為ICT學院)。

  圖片來源:南京郵電大學

  此外,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未來技術學院、5G物聯網實驗室揭牌。

  華為中國區校企合作總監閆建剛表示,今後依託雙方在5G和物聯網技術方向的領先優勢強強聯合,聚焦未來社會智慧物聯革命性、顛覆性技術人才需要,打破企業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的壁壘,共同為國家信息產業培養創新型複合型專業人才。

  據南京郵電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志華介紹,早在華為公司成立之初,就有南郵的教師團隊參與華為的研發項目。陳錫生教授主編的《程控交換原理》為華為研發數字交換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每年,南郵有數百名畢業生進入華為公司工作。

  4、年產碳化矽襯底12萬片,天科合達第三代半導體項目開工

  集微網消息(文/依然)8月17日,天科合達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襯底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開工儀式在北京大興舉行。

  據悉,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襯底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是天科合達自籌資金建設的用於碳化矽晶體襯底研發及生產的項目,總投資約9.5億元人民幣,總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新建一條400臺/套碳化矽單晶生長爐及其配套切、磨、拋加工設備的碳化矽襯底生產線,項目計劃於2022年年初完工投產,建成後可年產碳化矽襯底12萬片。

  北京天科合達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建表示,天科合達將致力於打造全球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襯底材料龍頭企業,為我國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5、總投資約5億元,杭州至芯紫外晶片項目預計半年內產出首枚晶片

  集微網消息,據人民網報導,杭州至芯紫外晶片項目已順利落地。

  據報導,至芯半導體(杭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小輝表示,項目預計半年內就將產出第一枚晶片。

  至芯半導體紫外晶片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於8月12日完成籤約,該項目主要包括深紫外材料的生產和UVC晶片的研發,圍繞水、空氣和表面殺菌三大方向,生產銷售空氣殺菌模組等產品。

  至芯半導體(杭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20年6月23日,主營業務為深紫外半導體晶片。

  今年7月,木林森發布公告宣布擬投資3000萬元增資至芯半導體(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至芯半導體」),進一步深化布局UVC半導體晶片業務。為了加強在深紫外外延、晶片、封裝、模組領域的研發領先地位,兩方合作以至芯半導體為項目主體,研發、生產和銷售深紫外晶片相關產品。

  6、臻驅科技完成1.5億元B輪融資,用於車規級功率模塊量產等

  集微網消息(文/圖圖)8月17日,臻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臻驅科技)宣布完成1.5億元B輪融資。此次融資由君聯資本領投,奧動新能源創始人蔡東青先生、聯想創投集團、上海科創基金跟投。

  據悉,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車用電機控制器和車規級功率模塊的量產保障,以及下一代高功率密度電驅動總成及碳化矽功率模塊的開發與市場推廣。

  臻驅科技成立於2017年,是一家致力於提供高性能新能源汽車動力解決方案及國產功率半導體模塊的高科技公司。

  2018年8月,臻驅科技與五菱柳機合資成立柳州臻驅電控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和銷售包括電機控制器在內的新能源動力總成核心部件。2019年4月,臻驅科技與臨港集團合資成立了上海臨港電力電子研究有限公司。

  今年5月,臻驅科技年產能15萬套的全自動化產線在柳州投入運行,開始向中國和德國客戶集中供貨。6月,臻驅科技與羅姆半導體宣布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成立「碳化矽技術聯合實驗室」,推進前沿碳化矽技術的產業化落地。

  企查查顯示,臻驅科技成立以來已完成了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張江科投、拓金資本、中南弘遠、喔贏資本等。

  7、2020年度二十個重大科學問題發布,這三大問題圍繞集成電路

  集微網消息(文/圖圖)近日,中國科協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發布了10個對科學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的科學問題和10個對技術和產業具有關鍵作用的工程難題。

  圖片來源: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

  其中,10個工程技術難題中有多個難題與集成電路相關,分別為矽光技術能否促成光電子和微電子的融合、如何解決集成電路製造工藝中缺陷在線監測難題、如何突破光刻技術難題」。

  矽光技術能否促成光電子和微電子的融合

  矽基光電子晶片技術既可應用於晶片級光互連,又適用於長距離光纖通信,可實現全功能光電子集成,具有極高的通用性和兼容性,是微電子和光電子兩大產業公認的發展方向。利用國內現有微電子產業資源和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製造平臺,建立健全矽光產業鏈,可以有效提升我國信息光電子的製造能力,緩解光電子晶片製造工藝的「卡脖子」困境,為我國信息化新基建提供有力支撐。

  如何解決集成電路製造工藝中缺陷在線檢測難題

  對於集成電路缺陷檢測技術及設備,一方面現有最先進技術設備被少數幾個發達國家壟斷;另一方面,世界範圍內7納米及以下節點的缺陷在線檢測技術仍未成熟,設備缺口仍然巨大,誰率先掌握了相應關鍵技術,誰就掌握了未來主導權,這對我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如何突破光刻技術難題

  光刻技術是製造集成電路的關鍵技術。光刻技術的核心在於光刻機、光刻工藝和光刻膠三個方面。儘管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跟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相比,我國光刻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水平仍較落後,差距仍然很大,「受制於人」的困境依然存在。

  據中新網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起點和動力。在推進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進程中,不斷提出、判別重大的科技問題及其優先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報導,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我們將持續強化產業鏈要素保障,依託重點行業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及時幫助解決斷點堵點卡點;支持大企業主導構建創新體系和產業生態,著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構建新型產業合作體系;加快補齊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短板,加快5G、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來源: 愛集微

相關焦點

  • 打破美歐壟斷,中國伽馬刀實現100%國產化!國產替代潮來了?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醫用鈷-60完全依賴進口,而國際上醫用鈷-60供應嚴重短缺,嚴重製約患者及時就醫和國內伽馬刀醫療產業的發展。並且我國放射診斷和治療設備,絕大部分被通用、飛利浦、西門子、瓦裡安等外企壟斷,前3家企業產品在我國市場佔比高達70%。
  • 打破國外壟斷:成功研製首臺國產12寸晶圓設備
    【12月31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在整個晶片產業鏈技術方面,一直都依賴於進口,從最開始的EDA軟體,再到半導體材料、設備等等,這些核心技術、設備一直都被國外廠商所壟斷,而就在近日,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掀起了一個漲價潮,整體晶片售價 漲幅高達20%。
  • 「芯觀點」國外依存度超60%!半導體材料國產化替代之路任重道遠
    但是,對於中國大陸市場而言,一方面是不斷增長的銷售規模,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巨大的國產半導體材料缺口。目前全球半導體製造材料基本被美日等公司壟斷。就以大矽片為例,目前國內有上海新昇等少數企業實現12 英寸大矽片量產,國產化率也僅約10%;光刻膠也僅有少數企業布局ArF、KrF光刻膠,尚無企業涉及EUV光刻膠; 靶材對外依存度仍然高於90%;電子特氣國產化率約25%;溼化學品國產化率約25%。半導體材料國產化進程在加速在超高的國外依存度面前,國內對半導體材料的需求卻與日俱增。
  • 絕緣材料領軍龍頭企業,打破日韓壟斷,淨利潤大增超130%
    東材科技:新項目投產後將貢獻10萬噸產能,這一龍頭將打破日韓壟斷,機構預計2020年淨利潤大增超130%。東材科技公司是我國絕緣材料領軍企業,將傳統絕緣材料及絕緣樹脂技術向光學膜、特種樹脂等高盈利、高附加值應用領域延伸,充分打開了成長空間。公司前身為國營東方絕緣材料廠,深耕絕緣聚酯薄膜以及絕緣樹脂技術。
  • 環球晶將成為全球營收規模第二大的半導體矽片廠商
    臺灣媒體的報導指出,環球晶為全球營收規模第三大的半導體矽片廠商,世創為第四大,若完成合併,環球晶將成為業界第二大廠商,僅次於日本信越。 有關環球晶圓的歷史得從另一家公司說起。 前身 環球晶圓的前身為臺灣光伏面板用矽晶圓的最大製造商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半導體事業部。
  • 半導體材料專題報告:矽片,集成電路大廈之基石
    雖然矽片廠商在單晶矽中添加並調整硼和磷的含量以使其具有攜帶電子的特性,但當硼或磷作為雜質存在於多晶矽中時,這一含量難以控制,因此需要極高的多晶矽純度。製造電子級多晶矽的過程中氯矽烷的分離提純工藝是關鍵步驟,而三氯氫矽除硼一直是國內電子級多晶矽材料領域的技術瓶頸。2017 年前高純度矽料稀缺,並被外資廠商壟斷,導致國產矽片成本居高不下。
  • 重慶理工大學:研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石曉輝介紹,學校與長安、上汽、廣汽等多家企業聯合攻關,一年可以出三四十種技術產品。借鑑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政產學研聯合攻關的創新模式,石曉輝牽頭組建了重慶清研理工創新中心。該中心包括設立在學校內的清研理工創業谷、高新區發展中試基地、位於科學城的科技園,層層孵化創新團隊和企業。這種模式成效顯著。
  • 解密七大半導體材料和17家中國龍頭企業
    目前,半導體材料高端產品大多集中在美國、日本、德國、韓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生產商。國內由於起步晚,技術積累不足,整體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目前,國內半導體材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高端產品基本被國外生產商壟斷。如矽片,2017 年全球五大矽片廠商佔據了全球 94%的市場份額。
  • 華為突然加入「聯盟」,目標是打破美國壟斷!
    華為突然加入「聯盟」,目標是打破美國壟斷! 為打破美國軟體封鎖,本月早些時候,華為發布了其自研的手機作業系統—鴻蒙OS 2.0。 眾所周知,美國的蘋果以及谷歌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球移動端作業系統,其中,以安卓系統的影響力最甚。
  • 【IPO價值觀】從立昂微擬上市看國產半導體矽片發展;瀾起科技:DDR5...
    此次其募資也是投資6寸和8寸矽片項目,然而從12英寸市場來看,國內廠商依然任重而道遠,那麼,對於立昂微電而言,其又能否成為國產半導體矽片產業重要的支柱?而我國半導體矽片行業起步較晚,目前國內能夠實現半導體矽片批量生產的本土企業也僅有十餘家,與國際廠商尚存在較大差距。在半導體矽片方面,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的一半以上以及主要增量都源於邏輯電路和存儲器,該部分應用領域已主要採用12英寸半導體矽片進行生產。目前全球12英寸半導體矽片主要產能被少數國際半導體矽片供應商壟斷,國內矽片生產企業尚不具備大規模的12英寸矽片量產能力。
  • 打破日本技術壟斷,中企巨頭突破晶片材料,關鍵性堪比光刻機
    只不過光刻膠一直被日本企業壟斷。包括東京應化,富士膠片等日本企業都是光刻膠領域的巨頭。 因為在光刻膠產業有著極大的話語權,所以不少國家都要選擇與日本合作,進購光刻膠。日本長期維持對光刻膠的壟斷,但中國企業傳來好消息,突破了關鍵晶片材料,打破壟斷。
  • 將永久打破技術壟斷!
    而美國方面一再打壓我們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例如華為、中興公司,而近期在美國的煽動下,英國方面將跟隨美國選擇禁用華為並在2027年前拆除此前所有的技術設備。除此以外我國在國產晶片、國產作業系統上不斷研究發展也有很多年了,但是到今天依舊未能夠真正的打破自主掌握核心技術的局面,和國外的技術上還有很大的差距,那麼為什麼經過常年的發展之後,國產晶片、國產作業系統依舊很難取得重大突破,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和依賴呢?
  • 「中國IC風雲榜年度獨角獸候選8」英諾賽科:填補國內8英寸矽基...
    英諾賽科於2015年12月在珠海建設珠海8英寸矽基氮化鎵研發生產基地,投資額超20億元,目前產線運轉穩定,產品持續出貨中;於2018年在蘇州吳江開始建造蘇州8英寸矽基氮化鎵研發生產基地,項目投資60億元,蘇州項目一期已於2020年9月完成廠房基本建設和生產設備搬入,2020年12實現試生產,預計2021年3月正式投產,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球產能最大的8英寸矽基氮化鎵量產線,全線投產後將形成年產
  • 新區順利下線第一枚12英寸矽外延片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燕近日,錢塘新區企業杭州中欣晶圓大矽片生產車間順利下線第一枚12英寸矽外延片。自此,杭州中欣晶圓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欣晶圓」)成為能獨立完成從12英寸單晶、拋光到外延研發、生產的企業。
  • 立昂微逆市10連板:國產替代市場空間巨大 研發12英寸矽片能力突出
    在產業鏈的延伸和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工作上,2013年,公司成功引進日本三洋半導體5英寸MOSFET晶片生產線及工藝技術;2015年,公司收購浙江金瑞泓後橫跨半導體分立器件和半導體矽片兩大細分行業,成為國內頗具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平臺之一;2016年,公司順利通過了國際一流汽車電子客戶博世 (Bosch)和大陸集團(Conti-nental)的體系認證,成為國內少數獲得車載電源開關資格認證的肖特基二極體晶片供應商
  • 盤點中國核心晶片各細分領域頭部企業;2019年進口晶片3055億
    江豐電子:國產靶材龍頭 超高純金屬及濺射靶材是生產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關鍵材料之一,公司的超高純金屬濺射靶材產品已應用於世界著名半導體廠商的最先端製造工藝,在16 納米技術節點實現批量供貨,成功打破美、日跨國公司的壟斷格局,同時還滿足了國內廠商28 納米技術節點的量產需求,填補了我國電子材料行業的空白。
  • 擎科生物「雙創」項目打破國外壟斷
    擎科生物「雙創」項目打破國外壟斷 2020-11-
  • 比亞迪半導體和斯達半導體為國產車規級IGBT的發展增添實力
    據國元證券報導顯示,中國光刻膠市場基本由外資企業佔據,國內企業市場份額不足40%,尤其是高解析度的KrF和Ar光刻膠,其核心技術基本被日本和美國企業所壟斷。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分析顯示,適用於6英寸矽片的g/i線光刻膠的自給率約為20%,適用於8英寸矽片的KrF光刻膠的自給率不足5%,而適用於12寸矽片的ArF光刻膠完全依靠進口。
  • 明冠新材:高性能背板打破壟斷,創新鋁塑膜加速「國產替代」
    不少企業依託自身多年來積累的研究和創新技術開發優勢迎來快速發展,明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冠新材」)就是其中之一。公開資料顯示,明冠新材成立於2007年11月,是一家致力於新型複合膜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