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海凌雲》俄羅斯大型災難電影,前一個小時鋪墊,中後期爆發,節奏緊張,驚險場面身臨其境;影片始終充斥著強烈的革命主義和理想主義精神;可以,這很戰鬥民族。前半部分雖然有些冗長,但是也沒有廢話連篇,全部都是為火海救援做鋪設,凸顯男主的正義感責任感,跟好萊塢快餐流水線畫風完全不一致的戰鬥民族專屬。
前半部分繁瑣卻必要的人物刻畫,徹底點燃了後半部分救援戲時人物間的高能化學反應,後半部分的動作救援戲行雲流水,緊張感爆棚,沒有多餘的煽情做作。但所有人物的命運卻牢牢地牽繫著觀眾的心,結尾也很反好萊塢,很戰鬥民族。
跟好萊塢災難片截然不同的一點是沒有把天災和人禍混為一談,社會批判與災難是分開的,大自然因此不負擔懲惡揚善的道德功能。這樣的設置從「消費災難」的角度來看不夠圓熟,但也免於令人反感。重點在於困境中人們的自救與互助,乘客投票一節讓人感動。
另外,情節有點大男子主義,俄羅斯馬特達蒙出演山寨好萊塢災難片,竟然覺得有意外的新鮮感。兩個大叔暴雨夜弄了搜小船在湖裡喝酒的橋段,實在是太戰鬥民族了。鋪墊稍微有點長,但也算是很好的表現了男主倔強的性格,也和後面的故事做了對比。
故事不算平鋪直敘,很有些出人意料的地方,尤其是最後一幕,一條繩索兩架飛機的場面,也算是有驚險有看點,能看出很多奉獻精神,不愧蘇聯。片中大老闆違規被男主打,總覺得莫名諷刺。最後,老機長爬繩索,很喜感。後半段的驚險刺激很好的彌補了前半段的尷尬無聊,戰鬥民族的電影比美帝的電影就是多了許多生猛。男主正直而叛逆,屢次違抗上級命令而被解僱,在飛機設計師父親的一再推薦下成為民航實習機長,在與機長的磨合中逐漸成長,與女機長擦出火花。前往火山口救人,空中飛機間救援,安全著陸。
前半部分的文戲交代清楚各角色的性格與各自的困境,通過後半部分的災難解決了各自的問題,但是其實這兩部分即使分割開也不影響各自的劇情,這是本片最明顯的瑕疵。有個小細節處理得蠻好的,當小男孩問飛機上的人要不要救另一架飛機上的人時,一開始沒人願意,大家後來陸陸續續的才舉手了,還有人心裡是不願意的。這才是災難片的人性,這片即使沒有音樂都會是效果十足,然而音樂也用得不濫情。
雖然知道都是商業片的套路,太多巧合、模式化人設,看前部分還以為是偶像劇,慢慢感覺要超過壯志凌雲,衝上雲霄只能是個計量單位吧。兩架飛機,一架救另一架,產生了投票救援這種考驗人性的世紀辯題。空中救援也緊張窒息。為最後掉下去的人感到痛心,仿佛身臨其境。偉大的空乘人員,偉大的機長決定著上百人的生命。主角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成功,比《薩利機長》的觀賞性高,前面的鋪墊沒覺得很冗長,BUG也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關鍵是這是個好劇本,而且災難場面真的很帶感。
我發現比起《空軍一號》和《空中營救》這些美國電影,本片的主角更加有血有肉,鏡頭感也更加凌厲冷峻。不過說實話,這部電影有那麼點直男審美。在經過一個小時的鋪墊後,它迎接來的是持續的高潮位置、飛機到達後的地震-火山爆發-發動機起火-飛機沒油-兩架飛機的援助-最後的降落,一個多小時的精彩看得人手腳蜷縮,羅剎不愧為飛機中的戰鬥機,火山爆發過巖漿、短道起飛穿煙霧、高空換機滑繩索、雷雨狂風猛降落,分分鐘腎上腺素爆表。
相比美國災難片的泛濫特效和乏味題材,顯得格外生猛動人。機組成員全程展現出了極高的專業素質,全體乘客也在恐慌中保持了最大的團結,無形中正能量滿滿。《93航班》之後看過的最好的空難電影,險象環生,環環揪人心,環環有人情,環環見人性,簡單粗暴,卻感人至深。「真視覺」不會為視覺而視覺,真正的視覺片從來都是用心理去體驗,而非眼睛,場面服務於劇情,攝人心魄,深思回味。
這部片也是標準好萊塢大片,這種完成度覺得國產電影是拍不出來的,好幾個演員長相也像好萊塢明星。不知道1980版會是怎樣,那種俄國飛機到處飛,隨時去營救一個多是亞裔的島民,這點讓人想到老蘇聯的餘暉。
這才是正確的叛逆方式,不是為了顯得自己特別和不甘人後的叛逆,不是不顧大眾利益的挑釁,而是對僵化體制的挑戰;對英雄也不事後追捧,為了受人歡迎當英雄是容易失落的,能承擔後果才是真心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