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禮儀中,交談是尤其重要的!交談,是表達思想及情感的重要工具,是人際交往的主要手段。在人際交往中就不能只從自己單方的動機出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應遵從一定的禮儀規範,才能達到雙方交流信息、溝通心靈的效果。所以,強化語言方面的修養,學習、掌握並運用好交談的禮儀,是至關重要的。
一、互相尊重的原則
交談是雙方思想、感情的交流,是雙向活動。要取得滿意的交談效果,就必須顧及對方的心理需求。交談中,來自對方的尊重是任何人都希望得到的。交談雙方無論地位高低,年紀大小,或長輩晚輩,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切不可盛氣凌人、自以為是、惟我獨尊。所以,談話時,要把對方作為平等的交流對象,在心理上、用詞上、語調上,體現出對對方的尊重。儘量使用禮貌語,談到自己時要謙虛,談到對方時要尊重。恰當地運用敬語和自謙語,可以顯示個人的修養、風度和禮貌,有助於交談的成功。
多用敬語,展示風度。美國前哈佛大學校長伊人特曾經說過:「在造就一些有教養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種訓練必不可少,那就是優美、高雅的談吐。
常用敬語有:
1.相見道好。人們彼此相見時,開口問候「您好」、「早上好」。在這裡,一個詞至少向對方傳達了三個意思:表示尊重,顯示親切,給予友情,同時也顯示了自己三個特點:有教養、有風度、有禮貌。
2.託事道請。人生在世,不可能「萬事不求人」,有求於他人時,言語中冠以「請」字,會贏得對方理解、支持。
3.偏勞道謝。在對方給予幫助、支持、關照、尊重、誇獎之後,最簡潔、及時而有效的回應就是由衷地說一聲「謝謝」。
4.同事或其他人的時候。但倘若你在這類事情發生之後能及時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打擾您了」,就會使對方趨怒的情緒得到緩解,化幹戈為玉帛。
二、注視與呼應
在交談活動中,人們除了用嘴說話以外,還應用眼睛傳達思想感情,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對象,應有不同的注視區間。與對方交談過程中,應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用適當的表情與語言,表現理解與關注,形成一定的交談呼應。
尊重對方,善用眼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談話過程中,用目光注視對方是一種起碼的禮儀要求,目光能隨著談話內容的發展而變化,是這種禮儀的延伸。
在交談過程中,我們常見的有幾種形式:
1.表示友好1/3,也就是說,在兩人談話的過程中,你的視線停留對方的時間不少於三分之一,這是友好的表現,也是最基本的禮儀。
2.表示重視2/3,在兩人談話的過程中,你的視線圍繞對方停留的時間不少於三分之二,這樣是很有禮貌的做法,而且會讓說者有一種備受重視的感覺。
3.表示興趣2/3以上,在兩人談話的過程中,你的視線圍繞對方停留的時間高於三分之二,作為旁聽者有著極大的興趣,這樣的表現會給說者有著很大的鼓舞。
4.表示輕視1/3以下,在兩人談話的過程中,你的視線在對方停留的時間不還不到三分之一,表明你對他說話不感興趣,也是很失禮的行為。
5.表示敵意2/3以上,在兩人談話的過程中,你的視線盯著對方某個部位,是眼睛或額頭等,多於三分之二的時間,那就是很不友好的表現了,是要宣戰的先兆。
眼睛的注釋氛圍會傳達很多的信息:
當然,世界上各民族的注視習俗也是有差異的,例如:日本人認為直視對方的臉是失禮的,他們習慣看著對方的脖子;英國人與人說話時儘量避免雙目對視;而瑞典人則認為對視為佳;在地中海沿岸,人們深信呆滯的目光會帶來災難,因此人際注視時眼神比較活躍;在希臘凝視別人是極端失禮的,而阿拉伯人則認為凝視是起碼的待人禮節。
注視的範圍界限不是絕對的,應根據說話性質的不同,選擇更具體一些的注視範圍。心理學家發現,兩個人面對面交流時,眼睛看向哪裡,會直接影響對方的情緒反應。
1.公務注視範圍。所謂公務注視範圍,是指在進行業務洽談、商務談判、布置任務等談話時採用的注視範圍。這一區間的範圍一般是:以兩眼為底線,以前額上部為頂點所連接成的三角區域。由於注視這一部位能造成嚴肅認真、居高臨下、壓住對方的效果,所以常為企圖處於優勢的商人、外交人員、指揮員所採用,以便幫助他們掌握談話的主動權和控制權。
2.社交注視範圍。所謂社交注視範圍,是指人們在普通的社交場合中採用的注視區間。這一區間的範圍是以兩眼為上線,以下顎為底線所連接成的倒三角區域。由於注視這一區域最容易形成平等感,因此常被公關人員在茶話會、舞會、酒會、聯歡會以及其他一般社交場合使用。注視談話者這一範圍,會讓說話者輕鬆、自然,因此他們能比較自由地將自己的觀點、見解發表出來。
3.朋友注視範圍。所謂的朋友式的注視範圍,就是非常友善,是以對方眉心為上線,兩顴骨為底線,畫一個三角形,交談時,你的眼神最好落在這個「三角區」裡,適當變化注視點,而不是死死盯住對方的雙眼或其他一個地方。看向這裡,會給對方一種備受關注、覺得自己是焦點的感覺,對你自然產生好感,從而慢慢放下戒心、吐露心聲。而如果總是盯住一個地方,則很容易讓人產生敵意。
4.親密注視範圍。所謂親密注視範圍,是指具有親密關係的人在交談時採用的注視區間。主要是對方的雙眼、嘴部和胸部。戀人之間,至愛親朋之間,注視這些範圍能激發感情,表達愛意。「頻送秋波」、「眉目傳情」都是通過這樣的區間進行的。
注視不等於凝視。如果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那樣以「兩眼間或一輪,方知是個活物」的方式注視對方,一定不會導致好的交談過程,同時兩眼也不能在某一範圍上下翻飛,左顧右盼,否則,對方會覺得莫名奇妙,不知所措。
三、交談的技巧
要注意情感呼應,展示理解。談話之道,既要態度自然,措詞文雅,還需要用一定的語言來表達賦予理解和同情的精神,惟有充滿著溫暖和同情的言語才能激起他人的注意。當對方談到與你的觀點基本一致之處時,你應點頭稱是,用「我也有同感」、「很好,真是英雄所見」等語言呼應;當對方敘說憂愁、感傷的往事時,應面露傷感、同情與思慮,可用「換了我,我真不知該怎麼辦」、「真太難為你了」等語言給以呼應,等等。
在社交場合,如果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地說話,是不禮貌的;「沉默是金」也行不通。能保持情感與語言呼應的關鍵或者說訣竅,就在於進入角色,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隨著對方的情感變化而變化,暫時忘掉個人的喜怒哀樂。 還要保持謙虛,三思後行。交談主要是在兩個人之間進行的,為了禮貌,任何人都不可能也不應該「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說話人必須顧及對方的情感和因自己的談吐而激起的對方的反應。
四、拒絕的禮儀技巧
在社交活動中,有求必應是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理想目標。但是,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事實上不可能有求必應,因而在社會交往中,難免有時要拒絕別人的建議,或否定別人的意見,這是正常的。問題在於怎樣拒絕,怎樣否定才能既達到自己的目的,又不傷別人的感情呢?
首先,不要輕率地否定別人的建議,應該認真思考一下別人的建議是否有道理。其次,不要在別人的話還沒有說完時,就堅決地予以否定,這會挫傷別人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如果你拒絕了別人的要求,又不傷人感情,說明你已基本上掌握了拒絕與否定的藝術。
1.準備勇氣,適時說「不」!拒絕,是一項高難度的專門技巧,著名心理學家傑·達拉多認為,人的攻擊行為的產生,常常以欲求得不到滿足為前提。如果我們一遇到需要否定的場合就連聲地說:「不,不,不!」不僅表現了我們的淺薄幼稚,而且很有可能斷送人際友誼。如果對方提出的要求是正當的,而你又沒有能力或條件解決,儘管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詞語表示拒絕與否定,但一定要明確、堅決,絕對不可含糊其詞,使對方心存幻想。因此,在恰當的時機,我們還是得鼓起勇氣說「不」。
2.巧言誘導,委婉拒絕。必須表達否定與拒絕的時候,首先需要尊重對方,說話要適當,得體,多使用一些敬語,以擴大彼此間的心理距離,應注意方式方法,靈活運用拒絕與否定的詞語。其次,可採取一點「補償」性措施,向對方推薦一下有能力解決這類問題的人等。這樣,既可使對方獲得心理補償,減少因遭拒絕而產生的不滿、失望,又表達了你的誠意。
比如:當對方表達了他的觀點,而你無法苟同時,你不妨先肯定和讚許他的觀點,然後以謙虛的口氣說一下自己的進一步建議,這樣就會很容易為對方理解和接受,而對你來說,不但表現了自己的風度,又堅持住了立場。像「不對」、「不行」、「不可能」等拒絕與否定的詞語一定要慎用。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親人、熟人面前,我們總是在言語上要隨便一些,表現得有話直說,直來直去。當我們面對陌生人時,我們總是彬彬有禮,說話很注重「分寸」,對方在這樣的情境下,很難一下給你提出什麼要求,表達什麼意願。當我們需要否定的時候,如果多用敬語,在語言上表現出對對方格外尊重,對方也往往會隨之產生「可敬不可近」的感覺。
3.道明原委,互相理解。一般說來,我們之所以拒絕對方,總是有一些不得不這樣做的原因,總是有我們所處的主觀或客觀的困難,對於這些困難,有求於我們的人未必知道或未必完全清楚。因此,我們不妨面對他們說明我們的難處,求得對方的理解和諒解。